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宪章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过去的健康概念已经不适应今天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了。只有身体、心理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王从联 《天风》2022,(1):43-44
<正>牧者是灵魂的医生,教牧的全人健康,对教会牧养事工至关重要。唯有健康的教牧,才能有健康的服侍,进而达至健康的教会。健康的定义:生命整全和谐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缩写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生活之完全健康的状态1。这个定义强调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可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一是身体系统功能良好;二是对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这是指全人的健康。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指出:在许多古老的文明中,"完整"与"健康"是同义词。他认为今天我们的世界如此不健康,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不但应有健康的体魄,还应有健全的精神.保持身体健康要注意生理卫生,保持精神健康则要注意心理卫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变得相对小些了,而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失常者却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表面性——认为没有躯体上的疾病,即是健康。(而健康应该是指人的身体、精神都处于良好状态)。同样人们对“体罚”的认识也仅理解为对躯体的伤害。一般学校领导只对所发现的对学生躯体的损害给予极大的关注。而对个别老师对学生“心理”上的伤害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会去处分哪一位实际是使用“心罚”的教师。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健康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最初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进入20世纪,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加大,人们认识到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之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个体社交范围普遍拓展,于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作为一个指标被列入个体健康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颖  焦玉珍 《管子学刊》2006,(3):108-110
“健康是人类的肉体、精神和社会康乐的完美状态,而不是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相对减少,而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使人遭受挫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却日益增多。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儒家文化,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和增进心理健康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认知失调理论与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人们的健康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单纯注重身体(生理)健康转变为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医学模式也相应地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医学模式转化。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1]。并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心理治疗的实践表明,许多心理疾病的起因常常是认知偏差。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对认知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西心理治疗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凤  李兆生 《心理科学》2001,24(3):360-360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并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宏伟目标。但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空前紧张,使当今民众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由此导致日渐增多的心理障碍急需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的序言中,对健康提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的一种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一种多元的健康观,它将健康从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扩展到感觉、价值和认知各方面。这个定义已被人们所接受,并认为是对健康的一种全面理解。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我们称之为“文明病”的疾病不断产生,人类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在健康方面付出了代价。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宗教在这方面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本刊特邀5位人士专门谈谈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0.
马斯洛指出:“一个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无法理解精神病态。”精神健康是精神疾患的参照系。它关系到个人的人格发育、生平价值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可是,迄今为止,人们对精神健康标准的探讨却非常少。造成对精神健康标准研讨不多而分歧不少的原因有三:一、正常(健全)心理与行为的多样式理解对应着人格、精神生活的多样式存在与认可;二、受文化和社会发展制约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流变性,它们参与精神健康与疾病的鉴评;三、个人一生中,受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