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2012年中国航海日的临近,中国航海日活动南京组委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各项工作。其中如何安排好中外来宾中穆斯林代表的就餐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清真南京安乐园菜馆,因为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期间,曾组织有关人员赴云南、福建考察采风,搜集整理了有关郑和文化素材,并与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专家们一起探讨,共同研制出一套经典清真菜单,并定名为"郑和航海宴",受到参会代表一致赞扬。此次中国航海日纪念活动该店再次被选定为接待单位。为了提升"郑和航海宴"的文化内涵,安乐园菜馆会同有关部门提前半年时间进行精心准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辉煌历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郑和下西洋起因研究的相关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本文通过对明成祖和明宣宗对郑和下西洋的“敕谕”或“敕书”的分析,借助明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笔记材料,以及国外对东南亚伊斯兰教史研究的成果,认为郑和奉使下西洋是承担着某种“特殊的朝廷使命”,这种使命包含有从海路探求到麦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郑和无论是在中国航海史、世界航海史,还是在中国回族史上都可以称之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躯者,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郑和(1371-1435),回族,原姓马,名文和,小字三保,人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出生在云南昆阳州和代村一户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其父、祖父都曾到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故称为马哈吉。郑和聪敏勤奋、胆识过人,深谙兵法,“知兵习战”,有韬略智谋,因跟随皇叔燕王朱棣“北伐”、“靖难”有功,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和器重。朱棣夺取政权后,晋升郑和为内官监太监,…  相似文献   

4.
2005年春节前,在新华书店工作的老朋友依照惯例,给我送来了质地极其优美的新年挂历。互道了“色俩目”,老朋友告诉我,明年是乙酉年,金鸡报晓的好年头。听了这话,我油然闪过一个念头:60年前的那个乙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年头呀。不知不觉中,一个甲子过去了,历史老人的脚步真快呀。我能为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做点什么呢?正在冥思苦索,邻居家一个在北京《民族画报》当摄影记者的年轻人,摁响了我家的门铃,开门见山地让我给他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有关情况,他说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因为郑和是回回人,是在中华民族的对外开放历史上有着重…  相似文献   

5.
罗强 《美与时代》2007,(9):34-35
《梨园春》自1999年改版之后,就一直保持着较为理想的收视率,成为地方电视台坚持地方特色的一个成功典范,也成为一种被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现象.《梨园春》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梨园春》文化承载的多元性和巨大的文化功能,在全国同类栏目中是极为少见的,因而被许多专家称之为"《梨园春》现象"或"新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6):157-161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浡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直接、显著、深远的一座城市。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共访问国家三十多个,带去大批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带回到访国家的宝石、特产、香料等,不仅开辟了中国到东南亚直至非洲十万余里的航线,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与亚非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大门,横贯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郑和(1371-1435年)是我国15世纪杰出的航海家。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他亲率舟师2万余人,冲破太平洋、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余国。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足迹之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也是中国与亚非各国间一次经济、文化大交流,创下了古代中外航海家彪炳史册的伟大业绩。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古代航海史的群英谱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东方明星,他就是中国明朝初年的回族穆斯林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1371-1435)。他受中国明朝成祖、仁宗和宣宗三位皇帝的派遣,以中华帝国钦差总兵的身份,统率着由200余艘大型海船和28000名船员组成的和平友好远洋船队,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往返驰骋在太平洋与印度洋辽阔的海面上,把古代波斯湾与阿拉伯海通往中国东南沿海的著名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极度的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一大盛事,中国历史上称为“郑和下西洋”。明朝时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洋,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印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活动的梳理,发现郑和的宗教信仰虽然表象上呈现出多样性,但究其真正信奉的宗教,乃是伊斯兰教,至于佛教和妈祖等,只不过是郑和从政治需要和实用主义考虑,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参与性,而非真正的信奉。正是这种宗教参与的多样性,为郑和的外交活动打开了一扇扇方便之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的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0.
周志斌 《学海》2005,(5):181-184
2005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年周年。随着气温的上升,全国各地纪念郑和远航600周年的活动也达到高潮。7月4-6日,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和组织,由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六朝古都南京和江苏太仓召开。7月4日上午,“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南京钟山宾馆隆重开幕。江苏省省长梁保华主持开幕式,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致欢迎辞,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