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雁 《管子学刊》2011,(4):44-49
《韩非子》一书中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用人思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其管理思想的基础和前提是人性自私论。韩非提倡君主善用人,不能事必躬亲。对人才要有合理的选拔标准和途径,尤其要有自己的决断力,能够根据下级的工作实绩进行选拔辩智且洁修的人才。他主张使法择人,基层选拔,袭节而进,逐级晋升,提拔实用性人才。还要摒弃人情,任人唯贤,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提拔的前提,并且提倡内部提拔。在用人原则上,他强调"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一职不设二官,用人不疑,用人所长,并且指出作为管理者的君主无需有所长。  相似文献   

2.
提起中国的人性论,人们自然会想起孟子和荀子。孟子作为性善论的代表,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似乎是不可推翻的定论。但是,周炽成教授却在《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 0 0 2年版)一书中大胆地质疑这一定论的后半部分。这是该著最引人注目之处,也可能是它最惹人争议的地方。作者是如何质疑这一千古定论的呢?他的最基本证据是:性恶的思想只表现于《荀子》的《性恶》一篇,而在其他篇章中都找不到以人性为恶的思想,相反,以人性为不恶的观点却处处可见。历来讨论荀子人性论的人,大都只把目光盯在《性恶》一篇,而忽视其他篇对人…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思想归属问题,学术界有子思说、子游说、公孙尼子说等不同观点,其中以子思说影响最大.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根据,但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本文认为,<性自命出>主要是以情、性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说明,因而要弄清其学术归属关键在于弄清其"性"的本质.种种证据说明,<性自命出>之性不是思孟学派的道德之性、义理之性,而是气性,或者说更接近于荀学的材性--本始材朴之性;从性的可动、可逆、可交、可厉、可绌、可养、可长等来看,与荀学的对治性的手段--"化性"与"积善"完全相通.由此我们认为,该篇文献可能是荀子情性哲学的直接源头.荀子学术传统是顺应孔子、仲弓而来,<性自命出>很可能是子弓即冉雍或其后学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荀子集解》及其它训解《荀子》的著作中存在诸多训释错误,有必要探讨其正确的训解。如《解蔽》"宇宙里矣",其意当为:大清明之人,心如明镜、止水,万物无不映现在他心里。《修身》"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遂"读为"遗",义为遗弃。《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区盖"乃"阙"之缓读。《尧问》"无越逾不见士",又"越逾好士",两"越逾"义同,都是超越、跨越序列、等级。  相似文献   

5.
强中华 《现代哲学》2012,(3):115-119
宋人批评荀子主要集中批判荀子的性恶论、杀《诗》《书》、法后王、非毁子思和孟子、思想近法家,以及韩非、李斯师承荀子等六个方面。除最后两个问题外,《韩诗外传》都对荀子表示不满,实已开宋人批评荀子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荀子》其书,唐代杨倞所注为最古,而晚清王先谦汇集众家之说、发挥己见著成的《荀子集解》,在《荀子》研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古往今来,相关学者在《荀子》注释工作中取得了不少值得充分肯定的成果,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继续深入讨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训释没有充分重视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二是有些训释未能准确地分析词语意义。择取其中的十五则注释进行讨论,当有助于更加正确地理解《荀子》原文。  相似文献   

7.
《管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管子》和《荀子》是先秦的两部重要典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本文对《管子》和《荀子》从天论,王霸,礼法,群臣,心术和富国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作者认为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对荀子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包含着对《管子》思想的吸收和扬弃。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典籍资料中,《韩诗外传》征引《荀子》最多,不少学者因而认为荀子与《韩诗》之间存在一定传授上的渊源关系。综合韩婴对荀子引《诗》的态度以及《韩诗外传》征引《荀子》的体例来考察,荀子与《韩诗》之间可能并不存在渊源关系,韩婴只不过是将《荀子》作为原始素材来诠释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外传》大量征引《荀子》,与荀子著述比较丰富及西汉初年荀子学术地位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或中道是先秦儒家哲学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精髓,是儒家道统的核心精神。荀子对中道的哲学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有透彻的领会和阐发,并且将中道精神贯彻在其整个学说体系中。本文对荀子的中道哲学及其具体运用进行分析论述,说明其对儒家中道传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刘亮 《管子学刊》2011,(4):119-125
21世纪最初十年间的《韩非子》思想研究,在研究方法、思想结构、理论认识、疑难问题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规范"概念、发生认识论、语义分析法等概念与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方法多样化的趋势在这一领域得以延续。只是方法各皆存在一定局限。法势术间的关系仍是《韩非子》思想结构方面被讨论的热点。《韩非子》人性论的研讨则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这十年有关《韩非子》理论认识的深度。其有关疑难问题的研究进展,则可选取《难势》篇的分析作为例证。此外,《韩非子》君德思想、《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等方面,诸学者亦有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仁概念是切近的。荀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2.
魏裕铭 《管子学刊》2010,(2):42-45,50
目前对《荀子》作为著名散文著作之一的研究,从艺术性上的分析止于对其譬喻和大量排比句法的一般肯定。本文认为《荀子》中的幽默风格是应予关注到的艺术特点之一。文中的荒谬意味比喻、错倒描写、对因果不协调的现象原因的欲擒故纵的揭示、"猜谜语"谐隐游戏形式等幽默手法都值得珍视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上承孔孟,下启韩非,处于儒道向儒术演化的过渡地位,这内在决定了荀子的理论困境,主要涉及礼与仁、专制与仁政、王道与霸道三对范畴间的矛盾。荀子既强调礼,又依托于仁;既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又倡导平政爱民;既承认霸道的现实性,又属意于王道的理想性,其理论建构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儒道与儒术对荀子的背向牵扯既显示出历史的必然性,也表现了荀子探索儒学出路的可贵理论勇气及儒道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朴"抑或"性恶",此二者关系为何,是《荀子》人性观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学界对《荀子》是"性朴"说还是"性恶"说的论争,是因现存《荀子》文本中有内在的矛盾。《礼论》主张人性"本始材朴",提出"非道德"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固定的道德方向;《性恶》则试图论证人性为"不道德"的。这两种人性观的背后,善恶评判方式亦截然相异。《礼论》之性朴说背后的善恶评判,将人类行为分为善的、恶的、善恶之外的三类;《性恶》的人性说则建立在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评判上。评判方式的不同亦可通过《性恶》与《礼论》的修辞印证。  相似文献   

15.
荀子在对人的类本质、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方面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群”“分”“义”是由人的类本质决定的社会构成要素;人类社会必须通过“明分”来“使群”,即通过明确社会角色权力义务来使社会运作;一个社会必须在等级差别和社会公平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君主、官吏以及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君子是社会治理的责任主体,他们承担着“群居和一”、达成社会治理目标的重任。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孔、孟和老、庄那种基于血缘宗法制、小国寡民自然社会伦理的政治观念,带有更多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也更适合广土众民大一统政治局面下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礼治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荀子十分强调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因而极力宣传和推行他的礼治思想。他主张要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8.
公正是人类公认的基本社会政治价值观,也是法制的基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法治公正的观念。先秦法家更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法治公正进行了探索。先秦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子的学说中即包含了丰富的法治公正思想,具体表现为:强化制度以限制权力的滥用;君臣之间以准契约关系取代父子伦常关系;法律运用的平等、公正与客观;划清公私界限,杜绝私交干预公务等。韩非子关于法治公正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萄子·王制篇》有《序官》一章,专门论述职官制度,通过对“乘白”、“乡师”、“州里”、“治市”、“治田”等条的考证.发现《序官》官制带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序官》以及《王制篇》可能是苟子在齐国游学时所写。由于《王制》在齐国成书,当然为齐国学者所看到,《管子·立政》的作者为解决“国之贫”“五事”,所以《省官》一章有选择性地摘抄了《序官》“五官”。  相似文献   

20.
《荀子·乐论》是集中体现荀子音乐思想特别是其音乐伦理思想的专论.荀子的音乐伦理思想深刻体现了儒家乐教思想,并以其完备的系统性构建起儒家乐教的音乐伦理思想体系架构,其主要包括"乐者乐也"的音乐本质论、"乐尚和正"的音乐审美观、"礼乐统管"的社会综治说、"移风易俗"的音乐教化论、"以道制欲"的艺术修养观.《荀子·乐论》是对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特别是音乐伦理思想的集大成,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伦理思想的主基调,在中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