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回,耶稣在教导门徒免除一切贪心的时候,设了这样一个譬喻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真?一般的回答是“眼见为真”。然而,哲学家并不这样强调,反而说“眼见未必真”。我国明清之际的程智便是这样主张的,在其《守白论》十六目中,就有“真指”一目。他认为“真指”就是未涉及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3.
随手之善     
正一个小小的动作,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如果不是有人无意中拍下来传到朋友圈,这份不动声色的善良和美好不会留下一点儿痕迹。成都地铁,一个小男生一直在低头玩手机,当一位行动不便的乘客坐着轮椅进地铁后,旁边的他很自然用手拉住随车晃动的轮椅,又把一只脚卡在轮子下,固定住轮椅避免它滑行,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几个站过去了,一直低头玩手机的他,也一直没放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伦理学研究,近十年来,随着道德理想与现实、道德的特殊性以及道德的主体性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深入。然而,为要真正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我以为还须进一步探讨究竟什么是善,以及如何达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下,我们应当如何紧扣我国的政治生活实际,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权力问题,提出相应的伦理对策,引导和规范权力向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这是一项极富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钱俊君博士撰写的《  相似文献   

6.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之“善”最深层次的内涵乃是现代科学在本性上所具有的“优越”,而科学的自成目的使一种纯粹的科学活动成为可能,这是科学因其自身而固有的善。科学之“福利”与科学之“德性”(智慧),是在“对人有用”或“令人愉悦”的意义上而成为“善”的。在科学之“善”的概念内涵中有异常明显的两难。只有当我们真实地注意到那在科学的实际进展中愈来愈令人不安同时又是不可回避之物之时,科学才可能是优越的、自由的(自成目的)、有用的、令人愉悦的。  相似文献   

8.
9.
食品安全权集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权利诉求与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维护保障于一身,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伦理要义。食品安全权是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价值认同和权利确证,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权利的维护和对饮食健康或无害的保障。食品安全权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善(存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自我善(发展)、为他人的食品安全之善生成共在的伦理世界(完善)等多重伦理深蕴,是自然善、自我善、他人善和社会善的有机统一,构成人们道德生活中其他善的始基和源头。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们对权力的正义性探讨由来已久。如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认为城邦正义就是将彼此相关的德行置于恰当的位置,使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和谐一致,各占其位,各取其份。时至今日,学界对权力的正义性探讨一直经久不衰,但综观有关权力正义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往往偏好于探究其"是什么"的问题,而对权力正义的"为什么"即"何以可能"问题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伦理层面,主张要承认自然的伦理尊严,摒弃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传统,实现人为天地立德,伦理之善的完成必须依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化解人与自然的道德冲突与疏离,这不仅需要满怀友爱大爱的生态道德情感,还需要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以及与之联系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这不仅是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伦理关怀,更是他们为人类构建的生态伦理的至善图景.  相似文献   

12.
若瑟的兄弟们见父亲已死,就说:"或者若瑟仍怀恨我们,要报复我们对他所行的一切恶事。"因此便派人去见若瑟说:"你父亲未死以前曾嘱咐说,你们要这样对若瑟说:请你务必饶恕你兄弟们的过失和罪恶,因为他们实在虐待了你。现在,求你饶恕你父亲的天主的仆人们的过失罢!"若瑟听他们对他说出这样的话,就哭了起来。后来他的兄弟们还  相似文献   

13.
快乐主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价值理论。对"快乐"概念的理解,决定了快乐主义的理论内涵。从感官主义定义出发,可以产生"现象学理论"和"态度理论"两种形态的快乐主义理论。但是,"现象学理论"无法克服"同质化问题";"态度理论"也无法应对"楚门的世界"思想实验。为了获得一个更可信的快乐主义理论,一些理论家试图阐发一种"命题态度快乐主义"。"命题态度快乐主义"并不能恰当兼容我们对"快乐"的日常理解。快乐主义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兼容认知性和意动性特征的"快乐"概念。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道德对技术应用的规约视为是善对技术之真的一种后置性规约的话,那么,道德对技术发明或者技术生成的规约则可视为是善对技术之真的一种前置性规约。善对技术之真的前置性规约何以可能?其规约的一般机制如何?这种前置性规约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些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一所谓技术之真,是指技术符合自然规律。这一理解中有两点应予关注:一是技术所符合的自然规律的实现形式不是自然性的,而是采用一种人为的方式;二是技术以人为性方式符合自然规律,客观上存在一个符合程度的问题。基于这两点,我们又可把技术之真具体理解为是指技术所符…  相似文献   

15.
真、善、美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境界,城市设计也不例外。城市的美包括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其中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是城市美的物质层面,是一切美的基础,是城市的"真";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属于城市美的精神层面,是美的升华和归宿,是城市之"善"。城市的美是"真"和"善"的结合。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不美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民主、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同时也离不开城市管理、建设、设计者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苏磊 《中国哲学史》2013,(1):102-108
牟宗三先生提出的以道德形上学为圆教解决德福一致的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仅是赋予存在以道德意义,主观上的解决等于没有解决。本文完整地分析了道德形上学的各个要素,认为该理论有自身的逻辑推衍,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要,立足于精英式的实践与体证,对圆善问题有着独到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载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之所以有恶行,是因其不知善反、不知存养善性,因此不能开显人生在世的价值。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人之为人在于追寻天地之性与太虚之善,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价值实现理路中,人应该通过寡欲、为学、行实等手段去消解自身的消极因素,如是,不仅为立心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使自我无限地切近太虚之善,进而实现理想人格与价值超越。其中,寡欲是成就善反的道德修养工夫,为学是打通善反之路的关键,行实则是实现善反之价值目标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不争之争”中获胜?老子道出子七种秘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相似文献   

19.
有位退休教师在闲谈中说:“佛教是不是迷信,我不清楚,但佛教劝人多作善事,多积德,图个好报,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不思善,不思恶。”我在一旁插了一句。 在场的人都睁大眼睛望着我。还是那位退休教师先开口道:“不思恶,不作恶当然是对的,反过来就要思善、行善、劝人向善。你恶不思,善不思,是走中间路线?” 他误解了。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极困难的,因为善恶双遣既违背了常人的逻辑,又似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悖。于  相似文献   

20.
张曦 《世界哲学》2016,(4):136-144
欲望满足理论是解释"人类福祉"概念的主要理论策略。相对于替代理论方案来说,欲望满足理论具有优势。它既不像快乐主义理论那样承诺了一种纯粹的主观主义,又不像客观主义理论那样屈从于"家长制"的批评。通过"欲望"概念所兼有的命题性涵义和态度性涵义,欲望满足理论同时能够说明"生活之善"的"真实性"和"个体性"。但是,"欲望满足"受制于某种第一人称界定的"受益条件",从而存在自身的理论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学者试图发展出"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修正方案的论证策略,却将欲望满足理论带向了彻底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