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中华民族是我国当前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弘扬、振兴。近百年来,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成为时断时续的文化热潮中的基本课题。本文拟就民族精神的界定与实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扬与提升三个问题,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省出版总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山东烟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深入开展“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对提高我们民族的自我认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对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融合,加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会同志就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如何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会议开幕词     
会议开幕词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编者按:如何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多、更快地创造出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去探索、说明并解决与此相关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则是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最近,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概念的界定,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不乏从哲学层次进行探索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海内外学者充分展开自由讨论,各自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本刊不惜以较多的篇幅辟专栏来反映这次会议;并以此表明本刊对哲学联系实际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极大关照和支持。尊敬的来宾、学者、女士、先生们: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今天在中国伟大的革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长期陶铸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位一体,浸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然而以官学的形态,授受于庠序,流布于民间的,却基本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和的精神、仁的精神、大同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礼的精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中,一些论者对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作了概括,就笔者所见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曰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二曰爱国主义;三曰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这些回答都值得商讨.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和内容,但是,它始终是以物质经济要素为自己的基础,其性质和状况是由物质经济要素决定的;它也离不开精神要素的指导和支配.物质经济和精神要素并不围绕它而展开,它本身还有赖于其他要素的合理说明.再说,如果以它为核心,能不能说在成熟、进步的政治力量出现以前,中华民族不曾有过民族凝聚力?同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二者也不可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为第一,二者都是精神要素,其性质和状况要由物质经济要素加以合理说明.第二,二者都不能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第三,它也不能科学地解释民族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客观根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探索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由江苏省科学史与哲学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科联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1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代表们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固然是由儒家文化所酿就的,但道释两家也有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佛教所倡导的佛性平等、道家所鼓吹的“无待”与自由,不仅吻合了儒学的“人皆尧舜”与“乘搓浮海”的意境,而且也为早期儒家所宣扬的原始平等与博爱,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因素;在个案研究上,代表们对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对“谦德”,有代表认为它能和谐人际关系,也展现了先贤的坚韧与坚毅品格追求,但也有代表认为,“谦德”妨碍个性的发展与权利意识的萌生,尤其是易导致对暴政、强权的屈从。与会代表认为,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文化都应当发扬,在当前尤其应着力宣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胡发贵)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关于民族精神问题,是讨论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不够,其中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讨。本文拟从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六个方面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亦试图从抽象到具体地对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发展进行阐述,以就教于学界同人。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经历了时代飞轮的琢磨,更为光采夺目;悠久的民族传统,由于历史长河的洗涤,更显出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新的升华。爱国精神、革新精神、坚韧精神、求实精神等等,已成为当代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其历史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为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汉至唐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爱国"的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宋至清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感和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和发展期。晚清近代为第四阶段,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题,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升华的新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1.
张倩 《现代哲学》2007,(6):136-137
最近,广东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聚集广州珠岛宾馆,座谈广东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并以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为核心,就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组织编写,李宗桂教授担任主编,以中山大学为主的广东多所高校知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该丛书预定出版十本,目前出版了七本,分别是《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法律精神》、《中国教育精神》、《中国伦理精神》、《中国经济精神》、《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易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涛 《周易研究》2007,(2):89-91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而这种创新精神又与易学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二者形成了广泛的互动关系。易学中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包容态度,科学思想及和谐理念等等,都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资鉴。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精神现代化广东社会主义学院林卓才民族精神属于民族凝聚力的指导性要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称之为民族魂。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赖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对民族精神应作较为全面的表述。概括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应有其时代特点。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除了包涵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外,还应该包涵我们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铸就、与现代化相适应、能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民族的时代精神。这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要解决好科学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本质问题。我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存在着中西文化碰撞的问题,但主要不是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民族精神西方化。因此,不能以民族精神需要现代化为理由搞全盘西化,也不能以反对全盘西化为理由而回避民族精神现代化。我还认为,把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看作是中国古今文化冲突,要现代化就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进行根本性的革命的观点,也值得商榷。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的实践是生产活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化,其  相似文献   

14.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课题,对这一点,学者们普遍已有了共识;然而在如何增强这一凝聚力的问题上,看法就存在歧异。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精神因素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大力宣传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研究和注意。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当代透视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究竟有无积极功能?它在构建未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究竟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这是自8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有关传统文化反思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场长达十几年的讨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偏激者或以为效力于封建社会的儒学于当今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当彻底清除之,方可言中国的现代化;或以为儒学乃中华民族历史赖以绵延三千年而不曾中断的精神命脉,当今中国的种种社会弊病实乃儒学之不昌明所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非复兴儒学不可。未来中华民族的观念文化,亦必当是儒学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6.
我的几点浅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吴江第一,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究竟哪些值得提倡和发扬,国内文化界讨论已有时日,大都从传统文化角度,列出一些条目(古训),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确实培育、积累了许多优秀传统和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这些,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有助于缔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我认为,还不能仅限于此。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中国人民从19世纪中叶以后被压迫被欺凌的历史中所培育起来的团结御侮、热爱祖国、热爱国家统一、奋发图强这些十分可贵的精神。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这种精神我们都应该发扬。例如,中山先生说“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统一成而后一切兴芋乃有可言”。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立国之道。中国人自己闹不统一可以自己从长商讨解决,独不许外国人插手,若外国人插手就改变了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团结御侮、抗击外敌、讨伐叛国的问题。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皆是如此,对于这种爱国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我们理应取得共识,以利于中华民族之振兴。第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和体(虽以汉族为主体)。中华文化和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这东西,实由各民族在长期相互交融和团结合作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9)
<正>(2015年8月27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价值理想,寄托着中华民族日新又新的价值追求。它是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宗教界必须主动自觉、积极高效地投身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以孔孟之道为主根、为主脉、为主干、为主导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提供了不尽的文化宝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从文化维度看,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河的不竭源头,是中华民族卓尔不群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核心元素,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坚固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命脉。从宗教信仰维度看,尽管学界关于儒家宗教  相似文献   

20.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传统”,成为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焦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什么作为判断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价值标准?论者之间见仁见智,分歧甚大。与此紧密联系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今天,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怎样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现实担当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