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4.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也表现于他对人口问题有所思考。孔子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体现于他周游列国初到卫国之时,与替他驾车的学生冉有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以下凡引自同书,只注篇名。)孔子所说的“庶矣哉”,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卫国的人好多啊!”这是孔子对卫国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并非是卫国的山山水水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并非是卫国的都邑建设新气象的人文风貌,而是卫国的熙熙攘攘的广大人群本…  相似文献   

6.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7.
《论语·里仁》:“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儒家之重道,于此可见。然儒学广大,纵观儒家典籍,论及“道”旨之处何啻千计!使后之学者难挚纲领,又往往不免于执偏以论道。今检《论语·里仁》之曾参概述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为:“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1”戚戚然似有所得。曾参为孔门弟子之高才者,孔子道学精髓,必当得之于心,方能对孔子面训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而不问,也就是说,“忠、恕”二字即代表了“夫子之道”的全部“秘旨”。历来学者对曾参之语,疏而略之,以为只是如孔子训诲其门…  相似文献   

8.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9.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10.
“仁”是最能代表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六至矣。(《达而》)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里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从这些论述看,“仁”…  相似文献   

11.
孔学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为后世儒者尊崇为万世之师的孔子,其道博大精深,即使其门人亦未全部理解。一般认为,只有孔子最心爱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的颜渊是近于知其全体的门人。只要读一读《论语》就可以了解这一点。孔子对颜渊赞不绝口,而又对颜渊的早逝感到惋惜,他说: “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同上)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 ,孔子在好几处都谈到“邦有道”如何如何 ,“邦无道”如何如何 ,如《宪问篇》 :“邦有道 ,谷 ;邦无道 ,谷 ,耻也。”“邦有道 ,危言危行 ;邦无道 ,危行言孙。”《卫灵公篇》 :“直哉史鱼 !邦有道 ,如矢 ;邦无道 ,如矢。”看样子孔子很喜欢这样对比着看一个人的品行。其它几处没有什么问题 ,关于宁武子的那段话 ,后人的理解差异很大 ,而且有的与孔子的原意有很大出入。这段话见于《论语·公冶长》 ,其文曰 :子曰 :“宁武子 ,邦有道 ,则智 ;邦无道 ,则愚。其智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显然 ,后世的成语“愚不可及”正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14.
“宰予昼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NB648也;于予与何诛?’”中“昼寝”一语,古来注家多解为“白天睡觉”,但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即如此小事,孔子的批评不就太过严厉了吗?所以,汉代王充《论衡·问孔篇》反孔,举此事指孔子“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繁体的“昼”与“画”形近而讹,“昼”当作“画”。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唐代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唐代李匡义作《资暇录》也说:“寝,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挂反,且云当是‘画’字,言其画寝…  相似文献   

15.
<正> 忠、信是孔子倡导的重要的道德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下只注篇名)在孔子和儒家那里,忠信常联合为一个概念,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忠信,所以进德也。”(《周易·文言》)陈淳在《四书字义》(即《北溪字义》)中把忠信单独列为条目,足见忠信在儒家学说构成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器教     
正孔子重视诗教,也重视器教。所谓诗教,是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所谓器教,则是以器物来教育弟子。《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乃宗庙之贵器,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子贡较高的评价。孔门十哲,子贡据其一;孔门四科中,子贡擅长言语,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春秋局势,引得司马迁称赞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孔子对传统礼乐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则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礼乐文化。因此,对孔子的礼乐观作文化学上的探讨,实在是研究孔子思想乃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课题。研究孔子的礼乐观及其对利乐文化的贡献,离不开《论语》中有关礼乐的言论。《论语》论礼乐,或单言礼,或单言乐,或礼乐连词,或礼乐对举。现简要搞举如下:(一)单言礼共57条。例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二)单言乐14条。例如:“乐则韶武。”(《卫灵公》)不过单言乐并不都有“乐”…  相似文献   

18.
<正>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问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是‘仁’,何也?”朱子答曰:“说‘中’说‘极’,令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以下从“仁”字发挥(《玉山讲义》《朱子文集》卷七十四)。可借朱子未详言“中”与“极”,然依程珙之问,可知三代以前“中”字为思想热烈讨论之点。《中说》序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  相似文献   

19.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183;贵公》篇记载了“荆人遗弓”的故事。有个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却不愿去寻找,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去找呢!”孔子赞赏这种态度,但仍然做了补充,说:“去掉‘楚’这个限定,‘人失弓,人得之’就完美了。”老子听到了孔子的话,淡然说:“去掉‘人’就更完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