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医学宽容——兼全球生命伦理是否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成熟的伦理风格,一种时代精神,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应提倡和关注宽容主义,宽容伦理学的建立对医学和社会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生命伦理学尤其需要宽容技术,宽容使全球生命伦理的建立成为可能;我们应争取主动快乐的宽容,宽容不是放弃思想,而是选择自由。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全球生命伦理,就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者致力于共同公民身份观念,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回应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其中,族群性提出了最尖锐的问题。社会主义者应该高度重视两个领域,一个是言论自由,一个是私人文化。为在政治舞台上获得支持而提出的理由必须向所有人开放,这使得社会主义者进入困境。为了逃出困境,他需要依赖于一种超越文化差异的共同公民身份意识。但是,这需要通过合适的背景体制来培育,政治制度自身和教育体制是关键的。社会主义宽容观的基础是没有理由压制少数观点和文化,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应该致力于培育一种共同公民身份感。  相似文献   

3.
革命概念说明,尽管韩国赶上了发达国家,但是在最基本的身份体系及其相关观念上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种身份体系及其相关观念同现代社会普世价值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是韩国政治混乱的深层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在韩国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暗含着仇恨,而这一点又与其他因素相结合,使得在不同政见者之间发生的政治行为很难以平等和坦诚的理性讨论来进行。而且,这里的意识形态与因革命缺失而得以维系的身份体系所造成的先入之见,以及只顾自己利益的立场结合在一起时,公正、宽容、民族和国家等更根本的利益很容易被丢弃在一旁,由此政治就堕落为三流。而三流政治,其实是在重建国家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人权与宽容的命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权与宽容的命运吉兰·瓦特洛著新慰译原始宽容与现代宽容宽容的各种含义如今形成一个复杂和难以辨认的迷宫,远远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为了说明下文,我们提出原始宽容与现代宽容之间的一个初步区别。我们所说的原始宽容,是指由容忍或不制止那些按照法律不该发生的事所构...  相似文献   

5.
不容异说与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容从绝对君主制下的一项实用主义原则,演变为民主政治下宗教多元主义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原则,本文对此进行了溯源。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宽容:一是对待外人的一般宽容,即对被人们认为是弱者的宽容;二是建立在不同世界观上彼此形成共识基础上的宽容。后者的宽容允许宗教和民主政治共存于多元论的环境中,并为文化多元主义和平等主义之间的和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丽华  苗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097-2108
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认知加工偏向, 指个体将模棱两可信息以敌意的方式进行解释的倾向, 它会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攻击也会影响个体的敌意解释偏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高攻击性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敌意解释偏向; 作为一种行为反应, 攻击对敌意解释偏向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敌意解释偏向和攻击之间可能存在循环关系。两者关系会受到性别、年龄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改进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测量工具, 使测量更为直接、客观; 拓展两者不同亚类之间的交互研究, 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究情绪在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整合信息加工过程, 探究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权方英  夏凌翔 《心理科学》2019,(6):1434-1440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问题。研究1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只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地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2对另一批大学生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报复动机可以中介敌意归因偏向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敌意归因偏向很可能主要是在反应性攻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不大,报复动机则很可能是这种作用背后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各领域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有的甚至已经演化为局部风险而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布劳关于异质性与不平等的理论为我们分析道德冲突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当前,导致道德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原因之外,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身份确认缺失引发道德冲突;对异质性的曲解导致道德冲突;个人向上流动受阻激化道德冲突;中间阶层缺场无法缓解道德冲突;价值观和现存制度之间的矛盾也会带来道德冲突。治理和化解道德冲突的对策是:正确发挥主体性以降低道德冲突;强化异质性交叉以减少道德冲突;培育社会中间层以弱化道德冲突;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有序流动以化解道德冲突;确立共享价值观以消弭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9.
权方英  夏凌翔 《心理科学》2005,(6):1434-1440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问题。研究1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只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地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2对另一批大学生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报复动机可以中介敌意归因偏向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敌意归因偏向很可能主要是在反应性攻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不大,报复动机则很可能是这种作用背后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宽容是行使权力时的一种禁欲主义的结果。这是一种美德,一种个人的美德和集体的美德。认为它只具有有利于某种形式的权力、即国家的权力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不宽容具有包含在权力中的第一种冲动:我们每个人都有权把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加...  相似文献   

11.
瞿冬玉 《天风》2007,(13):9
什么是宽容?在《新华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原谅,饶恕,不予计较追究。也就是说,宽容是原谅可容之言、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有一句名言叫:“沉默是金”,而我则更认为:宽容是金!宽容,是体现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贵的品德,一种修养,一种勇气。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宽容是一种爱,遮掩人的一切过失;在人际关系中、与人交往中它成了必不可缺的礼物,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格言: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容。  相似文献   

12.
天主教入华后激烈排佛,其原因无疑与当时佛教自身的衰落及其在政治文化中地位卑下的现实密切相关,其目的在于取代佛教地位并借排佛以批儒。佛耶论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和神人关系上的异见以及对于轮回观念的不同看法等方面.知识分子在佛耶冲突中表现出三种不同态度:崇耶反佛派、中间派和崇佛黜耶派,其中前两者的支持和宽容对天主教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佛耶冲突实际上是天主教与中国民间文化的冲突。宗教不宽容是佛耶冲突及天主教不能融入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金相文 《学海》2002,(4):147-152
本文认为发生于 16世纪欧洲西北部的宗教改革 ,首先发端于对罗马教廷的专制和腐败的批判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和原罗马天主教统一局面及宗教权威的打破 ,形成了众多教派和教派之间的纷争。宗教改革的年代是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上升时期 ,是社会资源在封建贵族、教会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重新分配时期。世俗势力与宗教纷争的汇合 ,使得宗教改革最终带着血腥味从宗教冲突走向宗教宽容。宗教改革之后的宽容观是这场宗教改革留给历史的最宝贵财富 ,因为这种宽容观使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增加了世俗的意义。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 ,在随后的基督教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对早期世俗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宗教幻想是一种心理真实,社会冲突是一种社会事实。宗教幻想形成了以神圣教义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规则体系,而这种观念体系常常影响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支配着人的社会行为。宗教幻想和社会冲突分属于精神范畴和物质范畴,不仅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因这种互动形成新的社会事实及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塔难陀 《法音》2006,(5):28-28
如果我们深入体察这个世界上各式各样的冲突,我们会发现,虽然抵触与分歧明显地与地域经济形态的特性相关,然而最深处的宗教差异可以被视作是引起动乱的主要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对宗教异端缺乏宽容,或者某些宗教领袖的至高之诩往往为宗教团体之间的憎恨和不容火上浇油。事实上,大多数的信仰追随者对于自己的信仰缺乏认识,更不需说他人的信仰。大家知道,我们大都不甚了解其他宗教信仰的观点,在做宗教比较时,这种情况往往会冲昏我们的头脑并搅起一种不稳定的情绪。我们总是善于强调差别而不是关注共通。为了弥合这种意义上的差别,应该教育民众…  相似文献   

17.
陈光裕  徐琴 《学海》2014,(6):75-79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区作为承载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空间,成为各方利益纠葛、摩擦冲突频生的重要场所。围绕着是否拥有产权,城市社区居民自发形成为租户和住户两个不同的群体,两者之间既有生活互动中的身份区隔,又有资源配置中的权益区隔,还有认同层面的心理区隔,从而使得城市社区特别是租户集中的老旧城市社区,呈现出一种低冲突低融合水平下的二元区隔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现代都市聚集了诸多不同的群体而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文化,却也常常导致群体冲突甚至是群体对立,继而引发各种都市问题。电影《追龙》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为背景,再现了都市发展过程中殖民群体与华人群体、本地群体与外来群体之间的系列冲突,折射出不同群体在融入都市过程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以及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符号边界。群体的都市生活与生存状态一直是都市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以都市人类学为视角,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这部反映过去社会现实的电影,旨在解读当时都市中不同群体的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反思香港城市发展中不同群体的身份危机与群体间的符号边界问题,提出平等的"都市人"身份建构是化解群体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道德相对主义既非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亦非某一时代的道德思潮,而是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出现的一种思想倾向。学者们围绕道德相对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在充满敌意、对立和冲突中推动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众多的道德理论。当代学者不再拘泥于知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研究,而是转向发掘道德相对主义的多样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进而重视道德相对主义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缅甸自独立以来,族际冲突一直困扰着其民族国家的整合和建构,而宗教则是重要的成因之一。缅甸族际冲突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宗教冲突常常成为民族纷争的导火索,同时也是族际冲突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宗教在缅甸族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机制来探析冲突背后的深层动因,认为宗教因素只是区分族群身份认同及族群动员的工具,缅甸族际冲突的根本动因是宗教群体的利益选择以及来自其它宗教族群的安全困境。未来缅甸族际冲突的解决有赖于宗教与政治的平衡发展、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以及族际利益的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