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许多哲学家,包括后期的维特根斯坦都关心过“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一谈哲学研究的活动。尽管我要说的并不是些什么新的或揭露奥秘的东西,但可能仍然值得一说。因为哲学家,特别是当他们专门从事哲学问题的研究时,往往忽略他们专业中一些有趣的,有人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熟知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在反对旧形而上学和近代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由一批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明确起来的。其中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他们基本上完成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自然科学证明。但他们误以为这就是哲学的证明了。因而又出现了休谟的怀疑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证明物质第一性的公理,就要超出这个公理体系才有可能。这就是由物质和精神到物自体和先验统觉(康德),再到纯思维和纯存在(黑格尔)。从而总结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过程,也就是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由唯心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如今时兴谈性。以性为题材的信息充斥市场,性科学与性淫秽鱼目混珠,令人眼花缭乱。大学生们受身心发展规律支配和各种性信息的刺激,对性问题自然十分敏感。他们对包括婚姻法在内的性知识教育反应强烈,常常坐无虚席。针对青年学生这一兴奋点,笔者在进行婚姻法教育时,...  相似文献   

4.
我想我应该是这一拨农民的朋友,或者说我是他们的一分子,我和他们处在一个文化氛围里边,如果说这张画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符号性的表达,那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符号.  相似文献   

5.
思仁 《天风》2011,(3):62-63
听见有人评论今天的影视说,不带"色"就卖不高票房价,不沾"性"就提不高收视率。这种见地可谓透骨。我想起耶稣说的一句话:"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恶者。"(约17:15)基督徒是怎样生活在一个讲究"食、色、性也"的世界上呢?我想这是一个常思常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玉静 《哲学动态》2022,(10):87-95
言说“责任”已成为当下显学,而“责任”并非脱胎于传统伦理学,所以,这一概念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的意指并不明晰。在约纳斯和列维纳斯之间展开对话有利于厘清这一问题。尽管两人的思想理路并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尝试在本体论与伦理学之间求得平衡,视责任主体对责任客体不求回馈的回应为责任伦理的特质,并将责任提至神圣性的高度。他们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行动规范,而是为责任伦理提供本体论或伦理学的依据。在他们看来,责任是人作为一种存在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要承担责任。在两人之间展开对话,可为我们在当下现实环境中重新思考责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坚持性是指人为了完成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国外,关于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28年,Beyrl 就对2~6岁儿童的坚持性发展作过研究。此后,心理学工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但他们的研究多限于从一类活动(智力活动或菲智力活动)中去考察幼儿的坚持性,而没有同时从上述两种活动中去考察幼儿的坚持性。另外,他们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对幼儿坚持性发展作量的分析,而极少进行质的分析。在国内,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研究甚少见。本研究试图探讨下列问题;(1)幼儿坚持性发展的趋势。(2)活动类型和活动兴趣对幼儿坚持性行为的影响。(3)幼儿坚持性行为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否仍然是理性存在,或者,是否必须把他们在一个不断扩张、充满毁灭性和荒诞性的领域中的生产活动视为对其本体论上非理性本质的说明,而这种本质只不过是柏拉图定义的“两足无羽毛”的存在,在这两个问题上是不无争议的。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是永久地生产文本———即一个由符号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充斥的他们自身在世界上的存在空间———的存在。从宗教仪式人体画———它把我们的祖先刻成神圣化的自然世界断片,直到有关接合的概念诗和超现实主义散文的现代高级实验:这就是文本空间的明显扩展。从婴儿牙牙学语,试图用人类的原始母语…  相似文献   

9.
先秦的无君派是庄子后学中的一个支派。这一派对传统和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的批判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是为着人的自然之性的解放,这一理论在中国古代是颇有特色的。他们的至德之世的理想既有劳动者反压迫反剥削的进步意义,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应该重视对他们的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交互性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深切关心的话题,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他们的理论基本上都属于交互“主体”性理论。而舍勒却对交互性问题进行了非常独特的处理,他通过对自我的特别界定,开启了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非主体性”交互理论。这一理论被他称作“陌己感知”理论,它是一种关于陌己体验的“直接感知”理论。在“非主体性”的理论定位下,传统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受困其中的第一人称视角问题被消除,陌己体验不再是以本己体验为中介间接被给予的,而是直接被给予的。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曾就生产关系范畴的狭义性和广义性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普列汉诺夫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时有如下的特点:“当他们说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时,那时他们把生产关系一词用作比较狭隘的财产关系的意思。”而“生产者们在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直接关系(例如,在工厂及作坊中的劳动组织),它们在比较广义上也应当被称为生产关系。”(《普列汉诺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调查1200名青少年尽责性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尽责性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影响问题性手机使用,但这一路径效应较低;尽责性能够通过时间监控观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反向预测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产生。这说明尽责性主要通过时间监控观和自我控制影响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13.
战后十年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日益被提到资产阶级社会学的首要地位。这点是可以理解的。目前资本主义的矛盾愈加尖锐,劳动人民的阶级斗争日益开展,他们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各国共产主义的政党的团结更加巩固,在这样的条件下,资产阶级学者不得不特别注意这个问题。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这一事实,首先是消灭了阶级对抗,实际上正在解决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问题的苏联的存在这一事实,也促使他们注意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少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对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少年心理的典型特征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有人还把少年期称之谓“心理的断乳期”,由于此时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西方学者也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少年有如下明显的特征.(一)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和多变性最能察觉到少年的这一变化的且因此而产生许多烦脑的是家长而不是教师.父母会发现,这段时间孩子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子女的行为变得不可理解,少年对父母表现出很多不耐烦、不愿与父母交谈、本来计划好的活动他会突然变挂,且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父母的一切行为似乎都会成为使他们发怒的刺激,这便是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5.
正纽约市的几家通宵便利店遇到了一个恼人的问题:一群青少年总是在他们的停车场逗留到深夜。顾客抱怨说,他们必须从这群孩子中间穿过去,才能进店购物,但他们不敢在昏暗的光线下接近这群孩子。附近的居民抱怨说,这群孩子太吵闹,让他们无法入睡。便利店的工作人员则为这群年轻人自身的安全感到担忧。深夜时分,这些社区并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理们试过各种方法:他们让这群孩子找个更安全的地方聚集;请他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超验主义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在美国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但它在美国的影响至今余波未尽。以爱默生、梭罗等人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家重视伦理问题的探讨,强调思想自立性和自然神圣性在伦理学中的地位,重视道德实践,呼吁人类追求简朴、自然、坦诚的道德生活。他们的伦理思想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其获得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具有提倡泛神论、简单化强调道德直觉等缺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无知的群组宣告逻辑,该逻辑是带有宣告算子的无知逻辑加上一个基于无知的群组宣告算子的扩展,用以表达群组中的每个主体宣告他们各自的无知后什么东西为真。我们对比这一逻辑和文献中相关逻辑的相对表达力,并研究该逻辑的框架可定义性问题。另外,我们也提出一个公理化系统并证明它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18.
王彬 《周易研究》2016,(4):32-37
方东美认为西方哲学不重视时间问题,往往将时间空间化,这导致他们没有承续的历史,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的《周易》则非常注重时间问题。相比于循环的时间观和线性的时间观,他将《周易》的时间观念概括为"回旋变易",这一时间观集循环的时间观和线性的时间观的优点于一体,不仅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接续性,而且对于儒家精神人格的培养以及中华文化在其演变中价值的保持和发扬光大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有两个英国人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坛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两个英国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享有世界声誉,他们的作品大多被译成了中文,他们都到过中国,他们都长寿,一个活了98岁,一个在世91年。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不信教,但对宗教问题却很关注。这两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伯特兰·罗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幼儿园3.5—6.5岁的30名独生子女为被试,对他们与成人进行交往的动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学前儿童的每一年龄组均存在多种交往动机,且不同年龄组分别存在不同的主导动机,在学前早、中、晚期分别以活动性、认识性、个性的交往动机为主导动机,这三种主导交往动机又随幼儿的年龄增长依次更替。男女儿童在交往动机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