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数百年前,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很快成了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因而佛教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傣族的建筑、雕刻和泥塑艺术集中体现在佛教寺塔方面。佛教建筑成了傣族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可以看到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座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  相似文献   

2.
孔勤 《法音》1994,(11)
寺、塔、石窟为佛教三大建筑,起源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这三大建筑也伴随而来,开始了与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历程,绵延相续一千九百余年,经过中华民族的创造与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如今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寺、塔、石窟,是印度佛教建筑转化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建筑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丰碑。本文说的是中国佛教三大建筑之一的塔,并且主要是说佛塔中的塔林。塔,梵文Stupa(牵堵波),是为埋藏佛舍利而建。这种塔名真身舍利塔。后来,佛的教法(佛经)也称舍利,为此建造的塔,叫做法身…  相似文献   

3.
公元9世纪,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契丹族崛起,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947年,建立了大辽王朝。辽代各皇帝笃信佛教,在各京城与州城里建造佛寺,佛寺中建立佛塔,其数量之多,足以说明当时佛教发展的状态。辽代寺院规模比较大,有的建塔,有的不建塔。建塔是根据寺院的经济状况和各宗派主持人来决定的。凡在寺院内建塔,都将塔建在寺院中轴线上,大雄宝殿的前端或者山门外,完全是仿照唐代佛寺市局风格。辽代塔造型基本相似,从总体观察,各种塔具有基本的标准式样。辽塔平面呈八角形,有繁复的基座;第一层塔身特别高,自第二层起做密檐式,…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5,(3)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国。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缅族地区占百分之九十五。全国城乡寺庙林立,佛教融汇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每逢佛教节日,寺庙就成为群众的活动中心。平时,寺庙又是学校,僧侣为教师,佛经作课本。寺庙是缅甸文化的摇篮,很多著名作家和政界要人,均从佛门教育脱颖而出。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因此,在缅甸城乡,到处可见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有的城市被称为“千塔之城”、  相似文献   

5.
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数百里边题,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群塔争晖头彩。全州100多座大小平等的塔,每座都不一个传奇的故事,每座载都有独特之处。塔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据傣文史籍记载和文物考查证明,塔在德宏傣族地区最早兴起是明朝初期,伴随着小每次佛教传入,很短时期内,德宏“佛塔如林,蔚为壮观”。如今,不少塔的本身及周围景观,已成为各族群众和中外游客驻足游览之地,有的则辟为天然公园。到德宏边境游览,仅塔林就够宾客们一饱眼福。坐落在芒市城内的“树因塔”·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古塔之一。这…  相似文献   

6.
焦丹 《佛教文化》2010,(1):96-101
<正> 傣族文化博大精深,南传佛教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傣族文化的核心内容,现代生活冲击着傣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瑞丽市近三年来兴起的"塔玛扎嘎"活动走出了一条南传佛教集中教育的新路子,传授傣族传统文化、增强村寨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文化交流是"塔玛扎嘎"教育活动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莫力  马祯 《宗教学研究》2016,(1):177-183
"摆维桑"是耿马孟定地区傣族社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该仪式不仅是孟定地区傣族人获得佛教功德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傣族怀念祖先和祭拜寨神的仪式依托."摆维桑”是南传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依存的仪式性体现.本文通过再现"摆维桑”的仪式场景,分析仪式过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的融合揭示了二者在傣族地区的共存模式及其对傣族社会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8)
<正>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中文译为"堵坡"。黑格尔认为最早的塔与崇拜生殖力观念相关,是由古印度的生殖器形石坊发展而来。古印度佛教中也有塔,当初是为了保存佛的舍利而建,后来演变为佛教的象征性标志。"堵坡"传入我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佛塔随着佛教传入汉地,就浸染上了大汉风。两汉时期,印度佛塔就嫁接在中国的楼阁上,而成楼阁式塔。到南北朝时,从建筑形式到象征意义都  相似文献   

9.
塔起源于印度,是伴随佛敬传入我国的。如同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佛教一样,印度佛塔传入后,与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和民族风格相结合而创新,建造了造型不同、形式多样的中国佛塔。亭、台、楼、阁为我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寺院、佛塔、石窟是佛教建筑的特殊象征。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汉代以前塔是不见记载的。中国大地上出现塔的建筑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后。今天人们看到的佛塔已不是印度佛塔的原型,而是我国自东汉以来历代建筑家们经过精心设计、艰苦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建筑传统和风格的中国佛塔。在  相似文献   

10.
傣族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也称为小乘佛教。该教是明初传入今天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至明中叶已经“寺塔遍村落”(明《洪武实录》卷二五五),使得小乘佛教在傣族中具有全民性质。据傣族佛教经典记载及传说:该教一是从印度传至缅甸,再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二是缅甸传入暹罗,再由暹罗传入;百多年前有印度高僧九人到缅甸讲经,其中一人到盈江县,一人  相似文献   

11.
佛塔点滴     
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塔是个后起之秀。周秦之世,塔字还不见经传。直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塔才作为佛教的三大建筑(石窟、寺院、佛塔)之一在我国兴建盛行。塔,梵语浮图,初为供奉释迦牟尼佛遗骨——舍利而建。原型由方形塔基、形状类似覆钵的塔身和尖顶(刹)三部分组成,很象先秦时期的坟墓,有砖、木、石、铁等结构。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在印度浮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早已盛行的  相似文献   

12.
泰国素称“黄袍佛国”,相传早在2200年前便从印度传入了佛教。位于首都曼谷西面50多公里的佛统塔,是当年的佛教中心。佛统塔全高120米,是泰国最古老最高大的佛塔,而供奉在塔中心的黄铜盆色立佛是泰国首屈一指的大佛。  相似文献   

13.
正老挝佛教属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我国云南南传佛教一脉相传,不论金光闪闪、造型优美的佛塔,还是僧人的红色袈裟,都与我国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非常相似。一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历史上也称寮国,位于中南半岛,与我国云南省接壤,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680万。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澜沧江流出中国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佛教建筑,以其保存的情况和各自的特点可分为佛寺、佛塔和石窟寺三大类型。佛塔从佛教意义上说是最早最为神圣的建筑,大约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人我国,并与我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成为中华古建筑中一束绚丽的奇葩,也是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5.
李小艳 《法音》2023,(6):43-51
<正>佛寺是佛教徒供奉舍利、佛像、佛经,举行法事活动和生活修行的场所。佛陀传法初期并没有佛寺,佛寺随着佛教僧团的壮大而产生,精舍就是最初的佛寺。精舍与现在的佛寺大不同,无殿堂无佛像无经卷,只有集体说法堂和僧舍等建筑。塔是一种纪念性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创立后,这种建筑形式被移植到佛教中来,并成为佛教的象征和佛陀的化身,礼塔成了佛教最重要的宗教仪式,遂产生了以佛塔为中心的塔庙。随着礼佛方式的变化,礼塔之外还增加了礼佛像和供养佛经等,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宁德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依山面海,北邻浙江省温州地区,南接福州地区,管辖九个县(市),人口近300万,由于历史上及自然环境等原因,该地区信仰佛教人数多,现存寺院780座,僧人5459人,在家居士18000余人,寺院及信教群众居全省各地(市)之冠,该地区佛教文物也颇具特色,现简介如下。最早的佛教寺院──霞浦建善寺南齐永明元年(483)在温麻县(县治在令沙江镇)创建“建福寺。”唐代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松城镇,景云二年(711)寺随县治徙于今霞浦县松城镇东关华峰山麓。自始建至今已有151O年历史,是闽东历…  相似文献   

17.
景坎广姆建在云南省陇川县景坎公社境内的一个小山包上,依山就坎,风光秀丽。“广姆”是傣族话,翻译成汉语就是塔。该塔创建于公元一六二三年,是德宏地区傣族佛教的圣地。原来的景坎广姆主塔高25米;周围有八个小塔,各高10米;小塔的基座上有佛龛,供有佛像。塔帽上悬挂着几块镜子和用铁皮制成的各类动物,风一吹来,叮噹作响,悦耳清  相似文献   

18.
正佛塔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主要用于埋藏、供奉佛陀和高僧的舍利,形制也比较单一。后随佛教的发展、东传,为中国建筑所采用,经过古代匠师的不断创造和印度佛教文化的持续传播和影响,发展成为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亭阁式塔、花塔、过街塔、经幢式塔等在内的十几种形式[1]。金刚宝座塔也是随印度佛教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8)
我国傣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邓殿臣先生的《现代傣族地区佛教》,对傣族地区佛教的僧团结构、寺庙、制度、节日以及经典作了系统翔实的介绍,有助于我们对我国三大语系佛教作一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佛教信仰的主要标帜是制作、礼拜佛塔和佛菩萨像。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印度出现了桑奇大塔等佛教艺术品;公元1世纪顷犍陀罗始作佛菩萨像;公元2—3世纪时马图拉制作的佛菩萨像运往印度各佛教圣地;公元4世纪之后犍陀罗、秣菟罗等地相继出现了文殊塔和文殊像,文殊信仰遍及了印度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