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抗偏见是偏见对象或旁观者对偏见持有者表示不满的社会行为,能够降低偏见持有者的偏见水平,并有助于形成反偏见的社会规范,是一种有效的偏见消减策略。对抗偏见领域的研究可分为对抗偏见效果研究与对抗偏见行为研究。前者主要采用材料型和实验型研究范式,关注对抗偏见的作用机制、具体效果及对抗偏见效果的影响因素;后者主要采用回顾型、实时记录型和前瞻型研究范式,关注对抗偏见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将来这一领域需注重研究范式的综合使用及生态效度的提高,以促进对抗偏见效果研究与对抗偏见行为研究的有机结合;并在对抗偏见的神经机制和有效策略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化同化与冲突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文化、文化同化、文化冲突、民族认同及民族偏见的内涵出发,介绍了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的研究现状;提出在文化同化与文化冲突下,个体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中所表现出来的四种不同的综合民族态度并对这四种态度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我国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善意性别偏见因持有者的主观好意往往难以被识别为偏见, 但会通过限制女性的角色形象和将其置于弱者地位从而巩固性别不平等的状况。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善意性别偏见从家庭教育、婚恋角色分工和职场竞争等方面挤压女性的生涯发展空间; 相比来自他人态度的直接作用, 这些消极影响更多通过女性对善意性别偏见的自我内化来实现。针对这一作用机制, 研究者们从女性感知和应对善意性别偏见的个体心理层面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我们认为,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审视善意性别偏见的相关研究, 如何秉持研究立场的客观性和价值观的中立性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发展也对性别偏见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偏见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偏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涉及偏见的来源、偏见的形式、偏见的消除等,介绍了偏见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关于性别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偏见等的新近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民族偏见在民族心理中是一个很遍普的现象。它不但对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等方面发生影响,而且对民族认知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民族偏见的形成过程中,有民族认知的参与,民族偏见反过来对民族认知起导向作用;由于刻板印象在二者中所发生的作用,民族偏见可能导致民族认知发生晕轮效应,从而简化认知活动的过程,使民族思维变得狡窄和僵化;民族偏见是文化的偏见,民族认知也是一种文化的认知。由于民族文化在二者中的参与和影响,民族偏见在一定民族文化差异的情境下,对简化式的民族认知活动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偏见研究及其走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沛 《心理科学》1998,21(5):445-448
0引言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纷纷描述或解释影响偏见(prejudice)形成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最为集中且卓有成效。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偏见研究最早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民族态度及种族偏见的问卷调查;四、五十年代则集中探讨偏见以及歧视的改变;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其间的工作主要是设计各种有关偏见起源的个体或社会水平的理论模型;随着认知加工范式的勃兴,偏见社会认知理论开始出现并得到了持续发展。迄今为止,偏见领域的一般研究都非常强调认…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8份双职工夫妻配对数据,探讨配偶的善意性别偏见对职业女性工作繁荣的中介机制与边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配偶的善意性别偏见负向预测职业女性的工作繁荣,家庭-工作冲突中介了配偶的善意性别偏见与工作繁荣的关系;同时,职业女性的工作中心性调节了家庭-工作冲突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降低职业女性的家庭-工作冲突,减少善意性别偏见,促进工作繁荣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职业的内隐年龄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针对119名大学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和相应的外显报告法,考察大学生针对不同职业的内隐与外显年龄偏见。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基于职业的内隐年龄偏见;职业年龄偏见是双向的,即有的职业偏好年轻人,有些职业偏好年长者;而且有些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存在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正>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它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不由使我想到了心理学中的两个效应。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它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人,总是先入为主,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置疑的贬义词,让简·奥斯丁的作品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  相似文献   

10.
人意与神意     
赵静 《天风》2007,(11):6-8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不和睦.就是来源于倔见。偏见正是阻止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人和好的障碍,这也使我们与上帝之间有了屏障,不能带着偏见去看人。在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祷告,背诵主祷文,主祷文中有一句话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特别是要为某些事情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是不是上帝的旨  相似文献   

11.
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必须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尽量做到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自己工作的对象。这一点谈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常有许多困难。造成困难的一个因素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偏见.本文拟就偏见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什么是偏见?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大多倾向于认为偏见是一种基本上属于群体之间的态度,即一群人对另一群人都持这种态度。例如,美国的巴伦和伯恩在198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偏见,是指消极地看待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这些人认为偏见具有高度的情绪性,为一群人固执地坚持并按其行事。具有否定的性  相似文献   

12.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傲慢——读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丁大同傲慢,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恶德。英国女作家吉英·奥斯丁(1775~1817)在21岁时完成的《傲慢与偏见》这部著名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傲慢者的典型:贵公子哥达西。达西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他每年有一万镑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相似文献   

15.
社会偏见与群际威胁在群际冲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连荣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13,36(4):949-955
研究以“医患冲突”为载体,采用竞争反应时范式(CRT)和故事补全范式(SCP),探讨社会偏见和群际威胁在群际冲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医生”被试中,社会偏见在CRT和SCP两个指标上均具显著主效应,而“患者”被试中,社会偏见仅在CRT范式“惩罚持续时间”指标上主效应显著;(2)群际威胁在CRT和SCP指标上的主效应均显著。研究发现,在群际冲突发生过程中,社会偏见的作用具有“方向效应”,而群际威胁变量发挥着显著而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319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群际背景中,个体对圈内和圈外的规范者和偏常者的评价模式,探索白乌鸦效应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群体内,个体评价偏常者总是高于规范者,这与国外研究不一致;个体评价圈内规范者高于圈外规范者,评价圈外偏常者高于圈内偏常者,这与以往研究的白乌鸦效应一致;(2)随着偏常成员偏离忠诚的程度加剧,个体对规范者的评价更积极,对偏常者的评价更消极;(3)随着群际偏见提高,个体对圈内规范者的评价提高,对圈内偏常者的评价下降,对圈外成员的评价不受群际偏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刘力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65-373
偏见不是不可避免的。个体能够依靠自我调节来控制偏见反应。拥有高控制偏见内部动机且低控制偏见外部动机的个体能最有效地控制偏见, 包括内隐偏见。这类个体的控制偏见动机的内化程度最高, 而内化程度高的控制偏见动机能自动起作用。四分过程模型能分离出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对内隐测量任务的影响, 因此能更好地解释自动激活的联接和自我调节是如何交互影响行为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发展控制偏见内部动机和对内隐控制偏见动机的测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殷继兴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88-1995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 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 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 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 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 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 但该效应确实存在; (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 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 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在群体关系的运作中,群体偏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本综述了接触假说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概况,并且指出了接触对减少群体偏见的可能性和条件依赖性。本认为,虽然共同的内群体认同可以降低群体认同凸现的可能性,并进而减少群体偏见,但共同的内群体认向的形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合法的“偏见”——当代哲学解释学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降,还没有一位哲学家公开声言,他的哲学是要为“偏见”辩护。由“理性”高踞之上,审视批判传统的偏见,申张理性的权威,已成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传统。不仅“偏见”一词被赋予明显的贬义,人人唯恐不能尽除之,即使在认识论中,“偏见”也被列为阻碍主体意识接近并把握真理的元凶。各种哲学几乎都众口一诃地讨伐“偏见”,同时也毫不踌躇地将“偏见”一词,许与敌对的思想派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