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卢梭视野中的"人类"主题,试图与卢梭一道对抽象人观念进行批判性研究。一方面,卢梭区分了两种东西:属于同人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的东西与属于偶然可变的东西,另一方面,卢梭主义人类学解释的因素处于上述区分的延伸之中。至于卢梭主义人类学中具体人与抽象人的调和,文章区分了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与伦理学立场,进而主张站在伦理学立场来理解卢梭的抽象人观念。卢梭肯定"抽象人"的存在,期望达到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我们进一步指出,拉博埃西对卢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强调"自愿奴役"是意志能力丧失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欧洲人对于社会和文明的反思中,美洲"野蛮人"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对于约瑟夫·德·梅斯特而言,借助"野蛮人",他反驳了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布丰等启蒙思想家,强调<旧约>所载历史的真实性,论述了人的双重本性,并进而讨论了文明化的问题.通过这些论述,他试图警告法国乃至欧洲的文明社会正面临野蛮化的危险,并试图指出真正的文明化力量.  相似文献   

3.
龚群 《现代哲学》2001,(4):105-109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一个以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18世纪的法国发生的震憾欧洲,尔后又影响了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是与卢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但卢梭又是一个思想并非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人们一般认为,他的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并非一致。写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下简称《论不平等》)的卢梭与写作《社会契约论》的卢梭在某些基本立场上可能  相似文献   

4.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语境及当代语境中 ,许多思想家把黄宗羲与卢梭相提并论。有的把二人并列起来赞同 ,有的把二人等同起来批驳。前一种情况如梁启超和蔡元培 ,后一种情况如章太炎。无论何种情况 ,其前提都是认同二人思想的共性。因此 ,要解读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卢梭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一卢梭有一句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第 1 0 2页 )这句话内涵深刻而丰富 ,既包含着卢梭本人对现实社会的坚决否定 ,又反映出他对寻求摆脱社会不平等而进行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为了给自己的理论立论 ,他把人的社会性抽象掉 ,把仅仅具有…  相似文献   

5.
卢梭开创了现代政治哲学的三个重要例外。他将自然的简朴、自足和恒久视为评判文明的标准和塑造文明的范本;他深刻意识到了理性的脆弱,转而强调德性对于政治社会和幸福人生的根本重要性;他蔑视和抨击古典经济学,主张保留经济的道德和政治品性,并通过重塑公民的欲望和荣誉感,使现代经济回归对简朴幸福和高尚人生目的的追求。卢梭思想的这些独特方面对反思和挽救现代文明的危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体制外的思想家,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是他一生思想的雏形,它贡献了卢梭式的雄辩,一种激情与理性完美的结合。本文探讨了卢梭思想的深刻之处,即他将自由与幸福分别考虑,并把自由与绝对孤独联系起来,激情的最深处似乎是无激情的,且无法与人交流的,正是在这里导致了朝向道德法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7.
徐嘉 《学海》2007,(6):67-71
虽然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但是,当其他启蒙思想家对理性、文明、科学、进步充满赞美时,卢梭却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敏锐地觉察到了被神化的科学理性所隐含的危险,揭示了科学的进步与道德风尚之间的深刻矛盾.尽管他对科学伤风败俗的指责并不严谨,但却以"伦理的理性主义"的视角触及了启蒙时代的重要问题.这不但成为他后来学说的出发点,也开启了启蒙运动对唯科学主义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8.
卢梭被称作是现代民主制精神之父。与同时代的其他启蒙思想家相比,卢梭在今天一再受到重视。当代道德论述在经济领域围绕自由和平等哪一个优先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总是将我们引向卢梭契约伦理的现代性论证模式上来。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并不怎么严密且某种程度上摇摆不定的论述模式中隐蔽着的道德人的抽象。这种“抽象”通过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产生影响。解读卢梭著作特别是其契约伦理思想的现代性,有助于认清现代现象中随处隐匿着的卢梭主义的道德人类型。这将提供一个能够严肃看待与市场社会相应的现代性道德建构的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尼采的视角理解和评价卢梭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卢梭关于自爱和同情的思想。卢梭不仅将同情看作一种同自我保存或自爱一样原初和基本的情感,而且认为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但从尼采的视角来看,卢梭所说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原始和基本的情感,而是一种从自爱和"私有之爱"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不仅如此,同情这种情感将痛苦而不是快乐当作人对世界和自身的基本体验,隐含了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说,尼采认为卢梭的同情学说及其道德哲学最终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与艺术》包含了卢梭许多后来思想著述的萌芽,它讨论的是科学艺术的"近代复兴"与道德的"社会风俗"的关系。卢梭仅将科学艺术视作文明,并把它们与道德对立起来,认为近代文明失去了本原的道德精神实质。但所有的成熟文明都包含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道德也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价值和规范的基础。卢梭没有意识到,否定文明也就等于否定了道德。但卢梭文中对科学艺术的批判反思,对道德乃至宗教救赎精神的推崇,赋予其思想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与启示意义。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的进展和艺术的普及已经发展到了卢梭难以想象的程度,科技的兴盛固然带来了普遍的福利,却也走近了这样一个门槛:高新技术给人类带来无数方便与好处,人类的控物能力不断大幅提高;与此相比较,人类的道德自控能力若没有相应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可能带来难以预测但却可能改变人类文明命运的后果。这种不平衡无疑会是人类文明一个持久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1.
卢梭人权学说论要章牧一1761年卢梭在《爱弥儿》中发出令世人震惊的呐喊:“人,不要凌辱人!”这种凝聚思想家的辛酸、出自心灵深处的呼唤,体现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宣扬一切以神为中心,视神为至高的、完美的、聪慧的化身;把人...  相似文献   

12.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思想在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契约论>更是从1898年开始在中国得到翻译和绍介,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中国学人眼里的福音书,一时人人谈自由平等,必言卢梭及其民约思想.本文从<社会契约论>的早期汉译情况人手,通过分析、比较中江兆民、杨廷栋、马君武等汉译本,试图理清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卢梭民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真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沿着卢梭有关"自然善良"与"道德德性"之间差异的线索来考察卢梭的作品。在卢梭笔下,"自然善良"与"道德德性"具有特定的内涵,不能混淆,同时也存在"自然德性"这一包含力量元素但却仅涉及个体自身福祉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卢梭有关神与人的观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在他看来,信仰乃是道德德性不可或缺的支撑,实际上正是自尊心构建了德性与信仰之间的联系;而完美的存在是善良的,但却并非有德性的。在《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爱弥儿》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人类在没有道德德性的情况下是有可能拥有神一般自足的神圣善良的。因此,在卢梭那里,善良将比德性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研究者历来认为他的学说是一个矛盾重重的集合体,笔者认为这种矛盾恰恰是卢梭有意为之。本文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为例,指出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人类历史是否具有必然性、政治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性原理三个问题的矛盾式阐释,将三重矛盾层层推进的正向的认知顺序与反向的自然固有的可理智理解的顺序相结合,这一正一反两个顺序体现了卢梭通过原理与事实对举、分析与综合并用的类比方法,以描述性而非规范性的方式将辩证与历史有机结合,搭建了一个完整而逻辑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戴晖 《哲学研究》2012,(8):55-60
卢梭的思想在启蒙时代占据了非常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国内学界通常认为,卢梭思想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他以《社会契约论》为主的政治思想中:《社会契约论》要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共同体——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既然要制定契约,那么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人就不能是随随便便的人,而应该是建立共同体的共同立法者,每个公民都参与立法,参与的机制就是国民大会。然而,学界的研究忽视  相似文献   

16.
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让·斯塔罗宾斯基的卢梭研究和启蒙思想研究声名卓著。本文以其久负盛誉的卢梭研究为主要思考对象,并结合他的批评理论,试图说明正是在研究卢梭的过程中,斯塔罗宾斯基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解释学风格,它既不同于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意识批评,也有别于以里奥·斯皮策为代表的风格学研究。而这种解释学风格与卢梭思想本身之间存在内在的同伦关系。斯塔罗宾斯基在从卢梭著作中获得其重要理论来源的同时,也对整个卢梭思想体系作出了崭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德拉-沃尔佩认为卢梭和马克思在平等主义论题上具有继承性关系,因为此论题中卢梭的“相称性平等”“平等主义自由”与马克思的“权利应当是不平等的”以及“按需分配原则”等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他忽视了马克思的分配原则和卢梭的按贡献分配原则的本质差别,而且对“人身差异”的理解过于宽泛,甚至将自己所主张的“平等主义自由”冠名给卢梭。由此,他的论证无法充分说明马克思是卢梭平等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德拉-沃尔佩对黑格尔主义的敌视,对卢梭思想的偏爱,以及由卢梭转向马克思的相关研究经历或许是导致他误判二者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人与技术     
(一)技术是被弄得声名狼籍了。它对人的存在,被认为是一种威胁;起初,这种现象只是现代西欧所具有的特点,现在,却是全球性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的提出,决不是起始于今天。远在两百多年前,即1750年,J. J. 卢梭在接受迪戎科学院所提出的有奖论文时就曾遇到过这个问题。论文的题目是《艺术和科学究竟能否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对此,卢梭用激昂慷慨的言词作了否定的回答,这是尽人皆知的。卢梭抱怨说,老于世故、把一切只是当作工具来使用的理性,业已取代了道  相似文献   

19.
模仿是重要的传统哲学概念,也是卢梭独特的符号和语言哲学中的核心论题。德里达认为卢梭通过发展这一概念而奠定了现代的在场形而上学。然而德里达的解读存在着关键的疑难,本文试图阐发模仿在卢梭哲学中的复杂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让人反复理解这一点:对生动话语的称赞忠诚于卢梭思想中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和它的对立面结合并组织起来:对所谓完满话语始终越发怀疑。讲话过程中,在场获得承认的同时亦遭到拒绝。卢梭提出话语高于书写的谈话应该是,或本该是明明白白的。我们必须注意这种方式,注意在生动的谈话中把我们与在场联系起来的时刻。实际上,卢梭体会到直接的话语奇迹和话语本身内所隐蔽的东西,以无可比拟的敏锐性承认并分析了这个遮盖物,我们尝试通过语言的表示抓住所渴望的在场,但我们失掉了它。斯塔罗宾斯基在《活的眼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