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悔的“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一个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结海 《心理学报》2003,35(5):701-710
首先回顾了假设思维及后悔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的结果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总结先前研究对“做/不做”这对概念的界定。再探讨“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作者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的提出改变了先前研究思路,并扩大了标准理论的解释能力,将“做-不做”效应和“特例-常规”效应整合成“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同时,该框架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做:不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科学》2004,27(2):392-394
检查了“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本文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最后.该框架部分也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想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刘永芳 《心理科学》1998,21(4):365-366
1引言归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现象,然而归因的认知过程问题远未受到应有的注意。近期的研究表明,归因是知觉者从多种候选因素中选择原因的复杂的决策过程。选择哪些因素作为待解释的目标事件的原因,和知觉者提取出来与其比较的背景事件有关。按照这种观点。原因选择是一个在目标和背景事件的特征之间进行比收和匹配的信息加工过程。面对一种待解释的目标事件。知觉者首先会提取出一种与之比较的相反的背景事件,然后对这两种事件的特征进行心理扫描和特征匹配。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匹配起来的特征不会被作为目标事件的原因,因为它们不…  相似文献   

4.
归因过程“背景效应假设”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两个实验考证了归因过程的“背景效应假设”:实验1表明,当要求活动者和观察者采用同样的背景事件时.他们之间的归因差异消失了;实验2表明,当有其它的背景信息可供参考时,被试就不再完全按照Kelley所假定的一致性和区别性信息进行归因推断。  相似文献   

5.
对性别角色知觉差异的一项归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永芳  周仁来 《心理科学》1998,21(2):174-175,177
1引言近期有关归因认知过程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特定目标事件的解释和他们提取出来与其比较的相反的背景事件有关。按照这种观点,面对一种待解释的目标事件,人们首先会提取出一种与其比较的背景事件,然后对两种事件的特征进行心理扫描,并进行特征比较和匹配。目标和背景事件之间难以匹配起来的、不同的特征(目标事件有而背景事件无,或者相反)才会被作为目标事件的候选原因。这种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人们为目标事件作出的归因不取决于目标事件本身的性质,而取决于与之比较的背景事件。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们是如何提取…  相似文献   

6.
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结海 《心理学报》1999,32(4):451-459
重新检验Gilovich和Medvec的后悔时间性模型。该模型认为,与假设思维有关的短期后悔的研究结果相反,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后悔(长期后悔)多是“不做”而不是“做”的后悔。该文认为这一理论上的矛盾来自于双方对“做/不做”概念以及“做-不做”规律适用范围的不同理解。该研究使用这一新的分类方法,发现和短期后悔一样,至少一半的长期后悔来自于“状态改变”的后悔。这此基础上提出后悔的一致性模型,认为长期  相似文献   

7.
再探究不确定状态下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祚军  李纾  房野 《心理科学》2011,34(6):1463-1468
确定事件原则是规范决策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本研究通过选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构建和修改一系列问题情境来考察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双重理由的分离情境中,确定事件原则被违背了;而在单一理由的分离情境中,确定事件原则得以遵循。实验结果支持“基于理由的假设”而不支持“思维惰性假设”。文章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动思维及归因方式对抑郁症作用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文斌  姚树桥  黄敏儿  吴大兴 《心理科学》2005,28(2):392-394,38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自动思维、应付方式变化对抑郁严重程度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对97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其入、出院时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包括自评抑郁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此外对100例正常对照亦进行上述测评,其中29例在15—20天后重测。结果:自动思维问卷得分、归因方式问卷得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路径分析表明,自动思维、对正性事件的整体性维度的归因方式对抑郁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作用,自动思维的变化对SDS的变化的直接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572),归因方式中正性事件整体性归因的变化为其次(路径系数为一0.193),而自动思维的变化与归因方式中正性事件整体性归因的变化的相互影响较小(路径系数为-0.188)。结论:自动思维、对正性事件的整体性维度的归因方式对抑郁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道德与清洗的联系,我们假设,人们可能在经历非道德范畴的负效价事件后也会引发出“清洗”的倾向,而在经历正效价事件后则会引发“保留”的倾向。三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结果表明,被试在回忆道德或非道德范畴的负效价事件时,都会更多地选择具有清洗功能的物品,表现出“清除”负效价事件的倾向;相反,被试回忆正效价事件时,则会倾向选择具有保留功能的物品,表现出将正效价事件“保留”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1研究的理论基础1.1理论依据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分析及过程中各事件间作用关系的分析来阐述归因的原理和操作规律,从而达到理解、预测和控制各类身边事件的目的。用琼斯、卡努里、凯利、尼斯贝特、瓦林斯、韦纳等归因理论大师们的话来说:“归因理论是同一般人试图推论可见行为起因所利用的规则打交道的。”1972…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潘佳雁 《心理科学》2002,25(1):64-68
本研究参考国外相关量表的设计,结合我国实际,编制了中学生人际归因风格问卷,考察了人际归因风格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对中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的社会测量地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两者共同影响中学生的社会测量地位,被拒绝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与其他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被拒绝学生不适当的人际归因方式来改善其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关婚姻关系中归因的研究一般基于两个假设,一是稳定性假设,即夫妻对配偶行为的归因是其稳定的归因风格的体现。二是因果关系假设,即归因在婚姻关系的发展中起着因果作用。传统的研究一般是在这两个假设基础上进行的。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婚姻关系中夫妻的归因并非是稳定特质的反映而是随着婚姻状态的变化而改变的。这对稳定性假设提出了挑战。本还讨论了神经过敏症和离婚与归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之概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就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以及通过归因干预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作者认为,归因干预可能是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揭示个体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并就归因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分离效应(the disjunction effect)是指:当决策者知道事件E会发生,他会采取行动A;当知道事件E不会发生,他仍会采取行动A;而当不知道事件E是否会发生的情况下,他会拒绝行动A。这一现象违背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对分离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基于理由的假设、思维惰性假设和齐当别模型。分离效应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应该采用何种实验设计来进行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umann对事件分离情境和事件非分离情境的区分,为进一步研究分离效应指明了新的方向。理解分离效应及其成因有利于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李燕  祝春兰  刘伟  武莹莹 《心理科学》2012,35(3):602-607
通过调查得到个体对日常情境中前瞻记忆失败的6种归因,在此基础上,编制12个日常生活中前瞻记忆失败的情境故事,让1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归因,以确定事件重要性、人际关系和过错者身份对日常情境中前瞻记忆失败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试对不重要事件的前瞻记忆失败归因为“主观无意”,重要事件归因为“主观故意”;在对事件后果和过错者人品判断时具有“对己严格”和“对人宽容”的归因特点;对包含亲子关系的前瞻记忆失败者进行责任较轻的归因与后果判断,在重要事件情境中,对包含朋友关系的前瞻记忆失败者进行责任较重的归因与后果判断。  相似文献   

17.
归因理论重视社会对人的影响,认为如果忽视社会的影响,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就不可能。同时,归因理论的研究已发现了个体行为的前因和原因对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规律。这就使得从个人的归因(原因推理)预测其情感和行为,以及从人的情感和行为反推人的归因成为可能。然而,这些理论和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大学生成就归因和教育工作的适用性,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奠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内疚和羞耻的关系——来自反事实思维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情境模拟法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探讨内疚与羞耻的关系.并比较了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结果部分支持"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假设,但不支持Lewis提出的"自我和行为"假设,甚至与该假设相反;(2)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具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学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与内疚感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青少年罪犯行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与羞耻感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20.
小概率事件对因果关系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志芳  张璐璐 《心理科学》2003,26(5):914-914,911
1 引言  心理学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迷信行为有过不少研究。人类的天性之一 ,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 ,都会有意无意的去寻找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 ,即归因。心理学一般将归因看成是一种决策过程 ;而对一种结果 ,往往有多种可能的候选因素存在 ,到底哪一种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这就需要通过比较、推断 ,最后做出决策。归因出错就是产生了错误的因果关系认知。迷信就是因果关系的错误认知的一个典型例证 ,它在结果与原因之间建立了错误的关联 ,形成了错误的因果认知。在心理学历史上对于错误的因果认知以及迷信的一个经典的研究就是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