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泰坦尼克号”人的生与死●逸雪由生入死在生者的眼里,死亡是一艘遥遥无期的船,尽管它有朝一日必然会驶来,但是青春的美丽和生活的忙碌总是把死亡隔离得远远的。然而,死亡却总是随心所欲地降临,并不是听凭人的意愿。当你不经意间,在欢乐和幸运的间隙,它悄然而至,...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试行安乐死的法律思考杨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是魏武帝曹操的一句非常富有哲理性的名言。死亡,是自然界中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任何生物包括人在内无论其寿命有多长,总是避免不了死亡。既然如此,如何无痛苦地死亡,是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患有“绝症”的患...  相似文献   

3.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常识而言 ,“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但是 ,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 ,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 (如自杀 )的发生 ;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 ,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 ,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死”和“生”一样 ,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 ,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 ,…  相似文献   

4.
人生哲语     
一、短暂与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生就有死,即使百岁高寿,在永恒发展的宇宙长河中,也只是瞬间的瞬间。人生的永恒性,不是指寿命,而是指事业。无论谁,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将在世界打下印记,永垂史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不死,永垂不朽。二、一与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躯体只有一个。孙悟空七十二变,是神话。变来变去,总要现原形。分身术,不可能。轮回转世说,更荒唐。人死如灯灭。人积善,逝后入不了“天堂”;人作恶,死后也变不成畜生。但,做为人,除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还有学习、工…  相似文献   

5.
警惕隐形杀手:职业倦怠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干年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因劳动而死,但无所事事和游手好闲却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而且,人们也总是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赞颂一个人的奉献精神。然而,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样的奉献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克里希那穆提的死亡观新颖独特,曾在世界各式人等中产生巨大震撼。他认为,死不仅是可感、可触、不可怕的,而且是精彩非凡的;死就是生,死就是爱,死就是绝对孤独,死就是摆脱一切。他的演讲既令人为之倾倒,也让人疑窦丛生:死亡真相果真如此吗?活着能够体验死亡吗?假想能够替代事实吗?新的不是源自旧的吗?观察能不引起思考吗?人们尊克先生为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却宣称思想有害、信仰无益和教育无用,这是他死亡观的要害。  相似文献   

7.
佛学与死亡学佛日死亡,是自然界对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最大挑战。没有谁不面临这一挑战,没有谁不在与死亡的战斗中惨遭失败。明人袁中郎说得好:“茫茫众生,谁有不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每个人从呱呱堕地便开始了向坟墓的进军,死神之绞索从一出生便套在每个人的脖...  相似文献   

8.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正>"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经文:太28:1-10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纪念人从死里复活的节日。人常说"人死不能复生",千百年来,人类不停地想要破解死亡之谜,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但结果还是走向死亡。耶稣基督死后三天走出坟墓,他胜过了死亡,胜过了阴  相似文献   

12.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兰闵 《法音》2009,(8):5-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死。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死亡时的痛苦有某种程度的减轻,但由于目前科学家对人死后的情形仍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无法找到有效方式帮助亡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谁都恨敌人,一些人甚至希望自己的敌人死光死净。可是也有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对敌人不仅仅是恨,也感谢,甚至在看到敌人死亡时会生发出兔死狐悲的感情。孟孙速和臧孙纥都是鲁国大夫,虽然同朝为官,可孟孙速却非常憎恶臧孙纥。正当一些人感叹臧孙纥冤家路窄时,孟孙速死了。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7,(6):46-47
正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地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先贤便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从基督教教义和生活的反思中,人们又可以毫不犹豫地提出:"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没有充分认识死亡真面目的人,不可能充分掌握今生存活的意义;从不思考死亡的人,也从来不会思考生活。  相似文献   

15.
活着     
“活着无论多痛苦,和死亡相比,都是一种幸福。”一位朋友曾这样说。她说她7岁那年某天晚上,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忽然那么真切地感觉到了死亡的迫近,“……我简直快要窒息了,终于大叫一声,从房间里冲出来,朝着父亲哭喊,我不想死,我不想死!一家人都被我吓坏了……”  相似文献   

16.
关注生命     
徐蕙照 《天风》1994,(1):38-39
生命,我是从濒临死亡边缘开始考虑的。 儿时,体弱多病,常常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想象死亡的情景,加上各种描述死亡的传说,使我对肉体通常要在生死的临界点历经万般痛楚后,走向从来没有人回头的死亡的幽谷这个事实恐惧万分。 多年之后我知道,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如果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 但年轻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注意到生命与死亡。  相似文献   

17.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  相似文献   

18.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而是生命朝向永恒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人应该“忌谈死亡”而“注重人生”。怎样对待“生”呢?应该“善生”、“乐生”、“荣生”。怎样对待“死”呢?应该“不怕死”、“蹈仁死”、“死后哀”。而要达到人们对他的死而“哀”时,就必须生而“荣”也。这就是先秦儒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生死观。后来毛泽东对革命烈士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就是对儒家的这种生死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安乐死与尊严死:医学与哲学工作者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引言 医学与哲学都将死亡作为研究对象哲:死亡的讨论是哲学家永远关注的话题。对死亡的研究贯穿整个哲学史,从毕达哥拉斯到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哲学家都把对死亡的研究作为各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前苏联学者弗罗洛夫所说:“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如果它不能诚实客观地回答与死有关的问题,它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2]医:死亡也是医学家永恒的对手。追求长寿与健康是人类的愿望。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医学的目的就是征服疾病和死亡。医学总是和痛苦、疾病相伴随的,而痛苦和疾病的结局就是死亡。对单一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