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与哲学》2005年4月第26卷第4期刊发了单艳华、张大庆的文章“从大众传媒看公众对安乐死态度的嬗变”一文(以下简称单文)。文章考察了20年来大众传媒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以及公众对安乐死态度的嬗变过程,认为大众传媒使得“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排斥,转到开始深入思考和逐渐接受。”[1]文章肯定了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此本人深有同感,同时又觉意犹未尽。20年来大众传媒对安乐死的态度是相对明确的,并且影响了公众的态度,但是谁又影响了大众传媒的态度?这个追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安乐死问…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我国 ,自 80年代以来 ,安乐死的讨论、调查和研究逐步深入。在此进程中 ,尤其是自“汉中案件”以后 ,安乐死的立法问题几乎成为所有讨论、调查和研究的最后聚焦点或最后的理论归宿。“安乐死暂行条例 (草案 ) (建议稿 )”的提出[1] (以下简称“草案”) ,在安乐死立法问题上 ,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草案”实际上代表着目前在安乐死立法问题上的一种主流意见。在这种主流意见 (不一定就是“草案”本身 )被立法机关采纳之前 ,应该有更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应当促使安乐死问题有一个更深入…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事实,但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国内作为一个医学伦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来,还是近几年的事。它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是很自然的。笔者认为在安乐死的道德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不同文化层次对安乐死意向调查引起的思考 对安乐死的看法,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现就我们对100人的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审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学理论考察中,从目的论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出于婴儿自身利益为优先考虑的安乐死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持义务论的人通常对其持反对态度。“残婴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处于义务论进行道德评价的推理逻辑的有效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从目的论立场来看“残婴安乐死”的本性:一种本质为善的“必要恶”。  相似文献   

5.
颜青山 《伦理学研究》2013,(1):27-33,141
通过改进齐硕姆-摩尔分析内在价值的孤立法方法,可以发展出“态度孤立法”和“极端孤立法”两种新方法.意向内容“坏”和“错”分别处于意向态度“愧”和“悔”的态度之下,因为“愧”可以孤立于“悔”,所以“坏”与“错”是相互独立、互不还原的.由此,“好”与“对”也是不可相互还原的.  相似文献   

6.
246名医科硕士生对安乐死态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社会学界、哲学界等对安乐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作为医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对安乐死究竟有什么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我国今后能否开展安乐死。为了搞清楚医科硕士研究生对安乐死的态度,1998年12月就我校98级246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1.1调查对象为我校98级硕士生246人,其中男生160人,女生86人。1.2调查内容(1)性别,(2)所学专业,(3)对安乐死内涵的理解,(4)对安乐死利弊的看法,(5)对患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与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大连市卫生局(116012)张世忠来势迅猛的市场经济大潮,将毫无准备的医务工作者卷进了一个全新的境地,医务工作者经受着一个从未有过的价值冲突,陷入了空前的困惑。如何走出“转制时期的医德困境”,引导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自然现象。但对于有关“死亡”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在国内目前还是一个开头。既往,临床抢救治疗方面往往只顾及“救活”这一普遍的心理要求,而忽视了对濒死者心理的了解,这就给抢救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如何让濒死者在临终前减少痛苦,心理上能够坦然处之,创造理想的死亡状态,这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医务工作者当前所面临的又一职责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让濒死者温和地,较少痛苦地死去的方式称为安乐死。自七十年代初期,英国、日  相似文献   

9.
《医学与哲学》2005年4月第26卷第4期刊发了单艳华、张大庆的文章"从大众传媒看公众对安乐死态度的嬗变"一文(以下简称单文).文章考察了20年来大众传媒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以及公众对安乐死态度的嬗变过程,认为大众传媒使得"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排斥,转到开始深入思考和逐渐接受."[1]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一词来自西方,原意为“无痛苦的、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现代医学对“安乐死”的实施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也称“积极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在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病人的死亡的过程。“被动安乐死”,也称“消极安乐死”,是指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一切治疗措施,任其自然死亡。在一些西方国家,如:荷兰、瑞士已通过立法成为一种合法选择。在我国,虽然从1988年到现在关于“安乐死”议案一再有人提出,但一直未曾得到回应。当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中国安乐死第一案当事人,同时也是安乐死第一人夏素文的儿子王明成于2003年8月3日去世,一场十几年来一直未曾停止过的话题——“安乐死”再掀波澜!我国穆斯林同样对此话题比较敏感,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现将“伊斯兰在线”阿语网站上(http://www.islamonline.net)刊登的、由著名学者穆罕默德·本·迈赫穆德·海瓦里撰写的一篇《穆斯林教法学家对于“安乐死”的看法》作简要地编译,便于我国穆斯林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理解伊斯兰教的伟大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促进退休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城市退休人员再就业自我效能量表等工具对城市退休人员的再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探索了影响退休人员再就业意向的相关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结果发现:男性退休人员比女性退休人员再就业意向更强;年龄越低再就业意向越强;专业技术比受教育程度对退休人员的再就业意向有更大影响;就业机会、再就业态度、再就业自我效能和他人支持都能显著地预测再就业意向。研究表明,再就业自我效能通过再就业态度影响再就业意向,工具性态度通过情感性态度影响再就业意向,外部因素(就业机会、他人支持)能通过内部因素(求职自我效能)对再就业意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立法为什么这样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关于安乐死的争论由来已久,虽然目前全世界仅有荷兰等极少数国家通过了有关安乐死的法案,但安乐死实际已经在许多国家悄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贵州省贵阳市一个体行医者赵某还声称自己实施过几例"安乐死".我们实在不知道这种"违规"操作在现实中究竟有多少?这些事实提醒我们不应再就安乐死问题采取回避和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应正视它,并尽快制定出明确的法规,在认可安乐死的同时,规范安乐死的实施,作出符合人类理性的选择和符合人类法的精神决断.  相似文献   

13.
自本刊在我国第一个介绍“安乐死”的概念及国外的研究、讨论、实施等问题以来 ,本刊一直关注这一问题。 2 0多年来 ,也组织过多次的讨论。国内也不乏学者研究、讨论 ,甚至争论 ,媒体、公众也愈加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前不久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明确表示“安乐死”有违宪法 ,这是我国地方立法机构第一次就“安乐死”问题明确表态 ,消息一经披露 ,引起各界人士的不同反应。这里 ,我们刊载两篇有关“安乐死”讨论的文章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问题的历史及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安乐死”即为“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丛生的领域 ,因为这不仅在“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等问题上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 ,而且由于道德问题 ,在安乐死的立法问题上也疑云重重。  相似文献   

15.
黄劲松  王高  赵平 《心理学报》2006,38(6):924-933
采用实验调查和认知编码的方法,探讨消费者的广告前后品牌态度,品牌认知反应、广告认知反应、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告前的品牌态度对广告认知反应、品牌认知反应和广告后的品牌态度有影响;(2)广告认知反应直接影响广告态度,但不直接影响品牌认知反应;(3)消费者的广告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品牌认知反应和广告后的品牌态度,还直接影响购买意向。这说明在品牌延伸条件下,广告态度的双中介影响模型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16.
对136例无救治希望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问答式调查,旨在分析安乐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只有2.2%的患者欲选择安乐死,家属均不选择安乐死;95.6%的患者和97.8%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因此,安乐死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有违宪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安乐死有违宪法”的两种理解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安乐死有违宪法”之说可以作两种涵义的理解。其一 ,程序性违宪。据《羊城晚报》载称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 ,对任何未经法律处死的生命 ,人为地加以结束 ,不管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 ,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 ,而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安乐死’的立法权属于专属立法权 ,地方不能就此立项。”[1] 这里的意思很清楚 ,根据我国《宪法》及属于宪法部门法的《立法法》 ,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省级人大 ,无权就剥夺人的生命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安乐死作…  相似文献   

18.
对136例无救治希望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问答式调查,旨在分析安乐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只有2.2%的患者欲选择安乐死,家属均不选择安乐死;95.6%的患者和97.8%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因此,安乐死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怎样看待“安乐死”?“安乐死”是否可行?去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医学哲学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邀请了30多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释考试作弊的"传染"现象,研究探讨大学考试情境中他人作弊对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的效应,假设他人作弊通过社会损失和作弊态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产生效应。研究采用他人作弊问卷、社会损失问卷、作弊态度问卷、将来作弊意向问卷,对7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第一次作弊的时间和经常作弊的开始时间之后,研究发现:(1)他人作弊正向预测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2)社会损失在他人作弊和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社会损失与作弊态度在他人作弊与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为理解考试作弊的"传染"现象及其内在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