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国外盛传1999年行星“大十字”将引发人类大灾难的预言,随后这一说法也流传到境内。人们在问,1999年8月18日,真会有行星“大十字”出现在天穹上吗?行星“大十字”对地球和人类有没有影响?首先,大行星在天穹上的列阵和会聚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方位在天球上投影的视...  相似文献   

2.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刘永芳(河南大学教育系)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当某个人的行为是他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做出来的时候,在对它进行归因时人们倾向于使用“理由”这个词;当某个人的行为是潜意识地、被动地产生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原因”这个词...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哲学意蕴何中华在“世纪换千”的历史转折关头,选择并建构一种怎样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决定整个人类在21世纪历史际遇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其实践后果必将极大地改变并优化人们的...  相似文献   

4.
据美国政府技术评价局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一颗炭疽杆菌弹头的导弹如果在一个一般风力的天气中落到华盛顿市区,就可以杀死 3万至 10万人。而如果一架载有 100公斤炭疽杆菌培养液的小飞机,在华盛顿上空撒下这种培养液,那么将可能造成100万人死亡。”而在前不久,参与“人类基因工程”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后惊人地发现,在未来只需15克“病毒基因”,就足以使地球上的人类全部死亡。到今天为止,虽然有了国际法公约的限制,但生物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依然在继续。面对这些并非骇人听闻的事实,生物武器以及由此演绎而出的生物战,又…  相似文献   

5.
打着科学旗号、行的是反科学之道的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为了达到争夺群众、蛊惑人心、把自己捧为“救世主”的卑劣目的,极力宣扬歪理邪说,荒唐地编造和抛售所谓地球爆炸、人类毁灭的末日谎言。李洪志在《转法轮》中说:“我们这个宇宙每次经历了久远年代以后,都会...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什么?在陈述我下述的真实感受之的,我愿毕恭毕敬地向所有善良正信的人们敬白一声:对于诸位来说,“宗教大市场”一类的说法是万分冒昧甚至有亵渎之嫌的,为此我得真诚地请求诸位鉴谅。对“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答案甚多。别的就暂且不提也罢,“宗教是一种文化”——这个在八十年代中由赵朴初暨钱学森二先生首倡的视点,乃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迄今坚持的一个出发点,虽然这个“顽固不化”的立场越来越有被先进讥为“只有文化没有宗教”之类的危险,但此“文化”非彼“丈化”,我心自明,此“文化”二字有泰山之重,不容轻…  相似文献   

7.
“活外活”、“格上格”,是人们赞頌孙家养路工区工人们的劳动風格的两句話。这是闪爍着共产主义光芒的語言,它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工区工人們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个被誉为“铁路线上的好工区”,在解放初期,线路被国民党破坏得极为严重,加上这里的气候恶劣,冻害、沙害和草荒,历来是这段线路上的三大病害。这三大病害,严重地影响着线路的质量,威胁着火車行驶的安全。孙家工区的十八名养路工人,在这种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发揚了一种“活外活”“格上格”的共产主义劳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之我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人类中心主义”被普遍认为是环境问题的“罪恶之源”,环境伦理学界对它的批判声更是不绝于耳。然而,究竟何谓“人类中心主义”?对此,人们理解上存有模糊性,使用上呈现混乱性,由此导致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理论上的矛盾性和不彻底性。为此,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理解,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动机和归宿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以就教于理论界。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外来词,自西方传入我国理论界后,人们对它的涵义众说纷法。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用其词而不究其义,甚至以…  相似文献   

9.
<正>“内卷”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热潮,无论处于工作中还是学习中,群体无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进入人的大脑,随即产生“内卷化”行为。在工作中,人们不知疲倦,无时无刻不在奋斗,每天辗转于各大会场,为了赶超绩效考核,不分昼夜;在学习中,人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天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为了拿奖评优,放弃休闲娱乐,仿佛所有人都无法抗拒“内卷化”的神秘力量。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知道,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面试中的言谈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正面出击,效果往往令人失望。采用迂回战术,先退一步,以退为进,往往出奇制胜。这好比打“太极拳”,以柔克刚,“柔”的力量比“刚”的力量还要大。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这个道理。面试“游说”时,如何充分发挥“柔”的艺术呢?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人类自身最大的困惑,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文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华文化和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一样,在其发展中形成死亡禁忌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悦生恶死”的观念已经积淀到国人的死亡心理中;先秦儒家则承接传统以生观死,形成“重生轻死”的伦理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死  相似文献   

12.
“和谐观”中西合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哲学的和谐观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  相似文献   

13.
计文 《天风》2011,(9):1-1
“安全感”这个词近来可并不陌生,不说别的,就连电视上一轰而起的相亲节目中的那些美丽女生,也“赤裸裸”地以对方能否给她“安全感”为是否与之牵手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信仰”指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在诸多领域均存在精神本质内涵而体现生活价值的泛泛。“天主教”,她有着渊源悠长的历史,包容着世界广域亿万信徒。人们为何对她有强烈信仰精神值?她为何拥有如此之多的覆盖面积?其要点因素是:她指导人们怎么样认识人生本质奥蕴,怎样以信仰主导生活,天主十诫等教理教义所确立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以耶稣基督荣主益人的宗旨,阐发了人的价值,人的规范,人生意义,诸多道德领域层面以及人类主体性方面的祈盼与宏扬,教导人们延续性反省人生的缺陷,促发人性淳化的完满性。努力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反思如下问题:设定社会主义的目的为“善”,我们怎样达致“善”?所以作此反思,主要因为“真”与“善”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复杂性,而在过去的实践诉求和当下有关效率与公平的讨论中,这种复杂性并不为人们所特别经意。一、两条致“善”路向唯物史观有两个思想要点,一是人类解放或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探索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前者是目的,显现为一种价值取向,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奋斗;后者是途径,显现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发现揭示这个途径而工作。我们用两个概念浓缩唯物史观的这…  相似文献   

16.
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本文拟从医学及哲学的角度介绍晚期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正视生命,面对死亡,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17.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尊天真烂漫的”撒尿小孩”的塑像。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名叫朱利安的孩子塑像撒出来的“尿”已不是无色无味的自来水,而是散发着醇厚的酒香。于是大胆的人用手捧了尝了尝,立刻惊喜地告诉人们:这是极好的啤酒!原来这是比利时微利尔酒厂做的实物广告,消息不胜而走,很快,销路大开。这也使人想起当年同仁堂做广告。当年同仁堂座落在北京大栅栏胡同,位置并不理想.而且前门外大街上已有几家知名药店。于是,同仁堂先在胡同东口建起一座金光闪闪的铜牌楼,上书“同仁堂药店”五个大字,颇惹人注目;接着又在几个横路…  相似文献   

18.
倪培民 《哲学动态》2023,(7):46-54+128
“平庸之善”是由阿伦特“平庸之恶”一词引申而来。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可以说是“平庸之善”,即善行成为人们无需思虑决断的常态。这种常态需要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条件。传统儒家“风行草偃”的观念揭示了个人修炼功夫与社会条件的关系,即个人(尤其是社会精英层)的功夫可以“外体化”为社会风气(文化)和社会体制,而大众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体制的“功用”表现。只有当个人的德性“外体化”为相对独立于个人修持的社会存在,形成体制性的保障和文化氛围,才能防止“平庸之恶”的泛滥和促进“平庸之善”的形成。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存状态来看,功夫的提升就是“人类的成熟”;个人功夫“外体化”为社会的体制和文化,就是人类总体功夫的“体身化”。  相似文献   

19.
佛学与死亡学佛日死亡,是自然界对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最大挑战。没有谁不面临这一挑战,没有谁不在与死亡的战斗中惨遭失败。明人袁中郎说得好:“茫茫众生,谁有不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每个人从呱呱堕地便开始了向坟墓的进军,死神之绞索从一出生便套在每个人的脖...  相似文献   

20.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