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可以从其笔墨、构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但是从审美层面上研究其绘画艺术,则不能忽视其作品的境界。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壮美,表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崇高、雄浑。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李可染最终确立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2.
禅宗心性学说中的心理治疗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禅宗心性学说中包含许多心理治疗的思想,对其挖掘与探究有着独特的价值。它的人性假设是人的当下自性是清净、空寂的;其病因理论认为人们的烦恼、苦难都是由于自心的执著导致;其治疗的方法核心是破除我法二执;其治疗的基本程序包括明心见性与修心养性两个阶段;其具体技术是禅定、正念、看话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观鲍德里亚一生的学术思想,其最大的特征是以"符号"为切入点、核心和灵魂."符号"是其理论演变的基础,对符号本身理解和建构的变化是其整个理论体系演变的内在根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其理论的演化就是符号自身的演化,把握其理论体系中符号的演变是把握其整体思想的根本和捷径.  相似文献   

4.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逐步成熟,实践日趋科学化,更显实效性,但仍存在着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空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公民素养是精神文明的逻辑前提,伦理道德是其核心内涵,法治精神是其实践诉求,意识形态是其政治保证,日常生活理念是其基础层次,红色文化是其动力支持,家风家训是其主要载体,语言文明是其直接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要发挥更大的威力,增强实效性,需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高水平的辩证统一和动态平衡;弘扬时代精神,创新内容方法,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国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其中富有深刻的伦理意蕴.从教育学的视角看,<论语>有深刻的逻辑严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性近而不同,习远而可趋"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基础;"有教无类"的平等意识、平等教育主张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对象论;以人文化成为突出特色的诗、书、礼、乐、文、行、忠、信等丰富内容构成其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论;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诱导、身体力行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构成其教育的方法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的教育境界构成其师德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可从佛教伦理内涵的旨趣、价值、自觉三个方面得到论证,即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是其人生解脱论,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是其因果报应论,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是其心性论。  相似文献   

7.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内在理性精神的感性外化,所以说,我们解读一件艺术作品就是在品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而这种精神往往是时代风貌、人物个性等不同视阂的融合,通过艺术作品聆听其历史回响、思索其文化承载,触摸其人文脉搏。佛缘人生王维(701—761),字摩诘,其字号意义来源于《维摩诘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道德经》的重要命题,而且是其本根智慧的集中呈现。原创性、前提性、融通性是其本质属性,返本归根、和光同尘、道隐无名是其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0.
广告创意--广告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宏 《美与时代》2003,(12):74-75
创意是一种手段,是需要被约束、被评估、被考核的。创意有其艺术性的一面,也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创意是广告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说"人治"     
人治是古代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其基本思想旨趣是对于贤人治政的伦理诉求.人治并不排斥法治.将人治与法治对立起来的是法家,尤其是表现于战国中、后期慎到、韩非的倡导重势和反对尊贤.人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思想学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对其历史作用应作具体分析.批判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吸取和借鉴其合理因素,是政治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一个不宜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今本<周易>序卦是一件完美的数学作品.序卦的分布规律体现于一系列的数列之中,但是,假如这些排列规律彼此间缺乏关联性,显得孤立、分散,便难以真正体现序卦排列的数学规律性.经过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排列规律并非彼此分散、互不相干的,而是互有关联,整合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序卦排列数学规律其鲜明的特点有四:其一是连续性,其二是周期性,其三是对称性,其四是关联性.连续性、周期性体现其简易性,对称性、关联性体现其统一性.简易性、统一性体现其完美性.  相似文献   

13.
齐鲁学术文化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源头和主流。齐鲁学术文化的学术宗旨是内圣外王,其旨趣在于内以修养外以经世,把道德学问与建功立业相结合;其学术主题是儒学和经学,先秦时期齐鲁儒学成为显学,两汉经学极盛,经学宗师多出自齐鲁;其精神内核是仁义道德,在它的主流儒学中,仁义道德或者说道义的精神价值始终居于首位;其学术风格是兼容传承,具有多元共存、兼容并蓄的风格,以及守护传统、继往开来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圣贤文化,圣贤文化是一种智慧型文化。智慧型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超越了知识层面,是一种深层次、高境界的文化,但正因如此,也容易造成人们对其理解和解读上的困难。人们要么将其作知识化理解,难以涉及其智慧深意;要么将其神秘化,难以涉及其精神实质。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智慧性特点和精神实质的分析,来说明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如何界定以及应包含哪些内容,是关乎文化发展、价值弘扬的前提性问题,应当明确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涵盖了人们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等关系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成的客观根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集体主义的盛行是其生成的文化土壤。在新时代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通中提高先进性,在标识性价值观念的提炼阐释中增强影响力,在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交流互鉴中注入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赵晓乐 《美与时代》2014,(4):118-118
真实主义歌剧是时代审美的产物,悲剧性是其内在的艺术特征。本文从真实主义歌剧概念的厘定、艺术特征及代表作分析入手,从其美学价值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灾疫伦理学:当代应用伦理研究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疫伦理学诞生并构成应用伦理新领域,既因为当代灾疫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因为灾害学、灾害伦理学、生态学、环境哲学、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公共卫生伦理学等新学科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背景和肥沃的学科土壤,还在于生态理性哲学为其提供了本体论思想和认知论方法。灾疫伦理学的最高使命是为创建生态文明架通实践理性桥梁;其基本目标是引导人类进行生境重建和家园重建;其首要任务是围绕"自然、生命、人"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而引导人类重建存在信念和生存方式;其基本工作有二:一是构建其承载和表达如上三者的学科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探索灾疫防治的国际行动方案和国家平台,从宏观与微观维度展开灾疫防治伦理方案及实施措施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天课”是先知在麦地那根据安拉的多次启示规定的,和念、礼、斋、朝一同定为穆斯林必遵的五功。真主对穆斯林降念功坚其心,礼功劳其身,斋功炼其性,降天课,以育其德。“天课”一词,是阿拉伯语“则卡特”的意译,原意是把财产“叫净”,我国穆斯林先贤根据它的内容和性质,结合中国的字义而译成“天课”。缘“天”字在  相似文献   

19.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其贡献涉及哲学、经学、地理、音韵、医药、博物、中西文化会通等方面,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由于方以智坚持"反清复明"的政治立场,故在清代殃及其著作以致难以问世,导致其学说在当世不能流传。为了公正客观地审视明清之际思想史以及中国哲学思  相似文献   

20.
<阴符发秘>和<玄门戒白>均为清代成都高道张清夜所撰.前者是其对道门重要经典<阴符经>所作阐释,他极力推崇<阴符经>理论之宏博、精妙,其讲的道理,是万事万理以及一切之指导.他主要是从内丹修炼角度进行阐释的,其总原则是天人合发,虚静无为,一任自然.在这个总原则下,强调制五贼、谨三要,"知动知时"、"时动知修",认清擒气和锻炼精气神的处所,是其修炼思想的三个重点.后者则是其有感于当时道门内的不良现象、劝诫道士应慎行修德的著述.同时,二者还反映了张清夜对儒释二教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