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城市和乡村基督教徒关于死亡和濒死态度的比较研究,探索城市和乡村基督教信徒对死亡和濒死态度的差异性及形成原因,为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进行理论探索。本文认为城市教徒在对死亡和濒死的理解和态度方面比张庄地区教徒更现实、更世俗化,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化。而乡村教徒对于基督教教义中关于死亡和濒死的论述认可程度较高,在思想和行为上更接近于基督教关于死亡和濒死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濒死体验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被科学界一直视为神秘现象的濒死体验,认为濒死体验就是指那些已经被判断为临床死亡的人被救活后所报告的他们死亡时的主观体验.介绍了典型濒死体验的特征和濒死体验的研究历史,特别是介绍了库布勒·罗斯和雷蒙德·穆迪的研究,最后探讨了濒死体验给人类的重要启示,并建议在我国开展濒死体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与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类死亡学的概念、内容和意义11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人类死亡学(HumanThanatology)是近几十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地、唯物地、科学地对濒死与死亡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门新...  相似文献   

4.
论生死观演变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死观的演变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进步 :(1)对人的生命本源认识的演变 ,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真谛 ;(2 )对死亡标准认识的演变 ,体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飞跃 ;(3)对死亡态度的演变 ,标志着人类理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引言:哲学作用的恢复在各种当代哲学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特别以其历史遗产而独具特色。尽管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倾向、学派和思想体系,但它们由于各自显著的创造性而走到一起来了。它们的区别可归因于所谓不同的“文化框架”的不同,然而区别毕竟是人对宇宙力量、自然、他的同伴以及自己个人命运所持的不同态度造成的。这种态度的最高体现是人对他在与人类条件的关系中作用的评价。这些显著的区别植根于人对“生活斗争”中的周围因素作出的决定性的反应,这  相似文献   

6.
人无论是在面对自己的即将死亡还是他人的死亡时,都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死亡态度。先秦时期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诸子各家在对待死亡上也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儒家是哀伤和理性,道家是顺化与旷达,墨家是轻生重死,法家是冷酷刻薄,他们的死亡态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8.
人无论是在面对自己的即将死亡还是他人的死亡时,都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死亡态度.先秦时期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诸子各家在对待死亡上也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儒家是哀伤和理性,道家是顺化与旷达,墨家是轻生重死,法家是冷酷刻薄,他们的死亡态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道面对死亡的时候有"无怨"和"无畏"的不同智慧,有描生与绘死的不同侧重,它们相异且又相融。其智其美与先秦儒道对死亡本质、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价值界定和对死亡的超越路径的思考息息相关,是他们相同的"援天证人"的学术致思理路和"成仁"与"合道"的不同思想至高点在死亡观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自然现象。但对于有关“死亡”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在国内目前还是一个开头。既往,临床抢救治疗方面往往只顾及“救活”这一普遍的心理要求,而忽视了对濒死者心理的了解,这就给抢救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如何让濒死者在临终前减少痛苦,心理上能够坦然处之,创造理想的死亡状态,这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医务工作者当前所面临的又一职责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让濒死者温和地,较少痛苦地死去的方式称为安乐死。自七十年代初期,英国、日  相似文献   

11.
论命运     
命运是人生中的遭遇。其特点是难以测度,甚至无法逃避,带有某种必然性。所以过去不少思想家都认为:人,受命运的支配。有神论者更把命运说成是神对人的支配。当“必然王国”统治着人类,当人们对“必然王国”的认识水平较低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福与祸的遭遇,归结为自己的命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命运实际上是个体的人不自觉和不自主地受着历史发展的“合力”支配的结果,是受制于难以意料的复杂的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支配的结果。人们在命运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做命运的奴隶,一种做命运的主人。当人对必然王国有所认识,从思想…  相似文献   

12.
犹太教作为犹太民族的宗教随着犹太人的到来而进入我国。其传入历史相当久远,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历史相仿。有关史料表明,犹太教自进入我国以来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几乎没有中断过。只是由于犹太教不像侧重在中国社会传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基本不在中国人中宣传其教义,更不发展其信徒,它的长期历史存在才很少为国人所察觉。本文拟通过犹太会堂在我国有关城市的历史对犹太教在我国存在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同时兼论我国历代政府对犹太教所持的态度和实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女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和男性一同缔造着人类文明。然而由于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社会分工不同,使得“男女有别”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而“男女有别”的背后应该说女性是被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女性也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她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很值得我们作些比较。对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信仰立场、不同的文化渊源的女性作比较,它的面应该说是很广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心肌梗死常规治疗不能修复已死亡或者濒死的心肌,应用干细胞替代受损或死亡的心肌细胞来改善心功能,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修复坏死心肌、促进血管新生等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其移植治疗有望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一个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面对死亡,中国禅宗的态度是超然的、平静的。其思想基础在于佛学之生死不二法门;其缘起在于对生命苦难的当下体证;其影响在于既消解了对死的恐惧,也捐弃了对生的执着。这种死亡意识对中国文人与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探索死亡凸显效应对护生临终关怀态度及死亡焦虑的影响。将348名护生整群随机分成3组(死亡凸显、丧失亲密关系和对照),用中文版FATCOD-B量表和中文版T-DAS量表评价不同处理方式护生的临终关怀态度和死亡焦虑水平。研究结果显示3组护生间的临终关怀态度得分和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临终关怀态度得分死亡凸显组(97.97±7.78)分丧失亲密关系组(97.39±6.99)分对照组(94.35±5.65)分。死亡焦虑得分死亡凸显组(38.74±5.01)分丧失亲密关系组(40.01±6.38)分对照组(42.88±4.61)分。死亡凸显可以加强护生的世界观和亲社会行为,使护生的临终关怀态度更积极,同时降低护生的死亡焦虑。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生命态度及其与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个人资源量表2000对京津地区的51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老年人生命态度的结构及特点,并选取几个因素探讨其对老年人生命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命态度的结构包含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五个维度。(2)在生命态度的五个维度中,自然接受和趋近接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死亡恐惧、自然接受和逃离接受存在显著的教育程度差异;(3)抑郁与自然接受呈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态度其他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死亡恐惧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接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是了解目前医务人员死亡观现况,为医务人员死亡观教育提供有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某医院500名医务人员进行匿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之间的信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P0.001)。不同信仰的人之间,对自己死亡结局的态度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χ~2=46.50,P=0.028)。对死亡现象认知不同的医务人员之间,对危重患者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3,P0.001)。因此,医务人员信仰受学历、原生家庭影响,而死亡观又和信仰相关。部分医务人员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社会、医院应重视医务人员的死亡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