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哲学史有两个基本主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两个基本主题合起来,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冯友兰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体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六书:《新理学》(1938年),《新事论》(1939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2年),《新原道》(1944年),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及哲学史家。他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努力,中外学术界也普遍认同他的这种努力并誉之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理程碑性质的贡献。三史者,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者,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研读“三史”可以想见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史家的贡献,研读“六书”则可体会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家的思想扭力。冯友兰先生逝世后,哲学界几乎每年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研讨会或纪念…  相似文献   

3.
邓联合 《学海》2002,(3):129-131
被冯友兰本人及众多学者忽视的《新世训》一书实质上在“贞元六书”构成的新理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该书一方面是此后的《新原人》的诱发性著作 ,另一方面也开始凸显了冯氏新理学体系中本体形上学和人生哲学断为二截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陈晓平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称为“新统”。在笔者看来,这一名称也适合于冯先生的整个哲学体系。本文就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新统”一词的。本文力求阐明冯友兰的新统的内在涵义,这对于澄清冯友...  相似文献   

5.
<正>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开头说:在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它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冯先生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冯先生于新中国的胜利看到了祖国的新生和希望,他感叹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大部分已经衰微,而中国却继续存在,而且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成为古而又新的国家,他称之为“旧邦新命”。这表明冯先生欢迎中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思想洪流中,在科学、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主流旁,涌出了一股新儒学支流。先是梁漱溟在新文化运动中顶着潮流上,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肯定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接着张君劢、冯友兰、贺麟、熊十力等人著书立说,改造儒学、注入新内  相似文献   

7.
<正> 孔子一生主要是办学教书。他从30岁左右起收徒讲学,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在教学过程中,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古代文献以充作教材之用。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开创了儒家学派。冯友兰在30年代著的《中国哲学史》中称:“孔子是一教育家”,“孔子只是一个‘老教书匠”。冯友兰的这一评价是很恰当的。今天人们对孔子的评价虽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承认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志于教育,自称:“我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致黎锦熙信》,《  相似文献   

8.
<正> 一套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主体作者的个人自选集学术丛书——《洙泗学人文库》,新近由齐鲁书社出版。文库共收入10他学者的著作10册,总字数近230万字,分别是: 《儒学与未来》 刘蔚华 著 《儒学精蕴新释》 葛荣晋 著 《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 姜林祥 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解读源自于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所形成的不同的理论视野,而且,不同的阅读个体对同一历史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这点来看,在“理解”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获取可能激活文本的理论意义的新的视界。因此,对一个哲学家某部著作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并不能完全以这个哲学家的自我陈述为限制,这是很显然的。比如,冯友兰先生在世时我曾问他,贞元六书中何者最为重要,当时他的回答中并没有提及《新事论》和《新世训》,他在《三松堂自序》和《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中也明确说过他认为这两部书价值不高。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研究《新事…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1933年出版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载有陈寅恪先生为此书写的一篇著名审查报告。报告宣示了陈寅恪对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的一些基本论断,也表明了陈寅恪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基本立场。报告劈头即说: 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04,(7):61-61
近期,孙振玉在其主编的《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回族文化是一个具有世俗与宗教双重属性的文化,而且宗教属性在民族精神生活方面已超过了其世俗属性。对回族群众而言,伊斯兰教代表着他们的根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他们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Joehem Hennigfeld著《20世纪的语言哲学办Die Spraehpllilosopllie des 20.Jahrhunderts)1982Gonther Patzig著《生态伦理学》(Okologisehe Ethik)x983Hans·Georg Gadamer著《海德格尔的道路>>(Heideggers Wege)1983Hermann Kogelsehatz著《王国维和叔本华》(Wang Kuo一wei und SchoPenhauer)1983Peter Kopf著<<大卫·休漠》(D avid Hume) 1983Ileinz paetzold著<<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办阵sthetikd韶deutsehen Idea一ismu习1983Mafred Porkert著《中国—变化中的不变。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解释努(China一Konstanten im Wandel.Mo…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4.
钱耕森 《现代哲学》2007,1(4):69-72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5,(4)
<正>一、不死鸟的传奇: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新生冯友兰先生早年写《中国哲学史》曾把两干多年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这个划分自有冯先生的道理,然而确实也容易抹杀宋明新儒学之"新"的特殊性。基于两干多年儒学发展史的考量,笔者这里尝试提出一种三分法。我认为可以把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及两汉魏晋南北朝,甚至隋唐的儒学看作是一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六经儒学时期,而从中晚唐到宋元明  相似文献   

16.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武先生近著《<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以下简称《<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作为香港道教学院丛书之一,于2005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2万余字,在充分把握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前人所未发,是净明道研究的新创获。郭著以净明道重要典籍《净明忠孝全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宋、元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对该《全书》所涉及的有关净明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考察,可谓宏博专精、严正明晰。该著内容包括:《导论》、《<净明忠孝全书>的结构与编纂》(第一章)、《<…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新理学》方法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理学》表述的是一种形上学的思想体系。冯友兰认为,他的《新理学》是“接著”宋明理学讲的。而不是“照著”宋明理学讲的。这表明《新理学》中的形上学系统既与宋明理学有着思想渊源的关系,又有着性质上的差异。这种思想上的渊源关系表现在冯友兰反复强调“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地,反思底,思想”,“形上学是哲学中底最重要底一部分。因为它代表人对于人生底最后底觉解,这种觉解,是人有最高底境界所必需底”,“形上学的功用,本只在于提高人的境界。它不能使人有更多底积极底知识。它只可以使人有最高底境界”。冯友兰对哲学…  相似文献   

18.
学术书评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445页学术史研究,过去基本上是沿循“因书求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互著》)和“因人求学”两条路径。从刘歆《七略》到章学诚《校雠通义》,属于前者,侧重于从文献的传衍揭示学术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献学的进路;从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到黄宗羲《明儒学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著作,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类属于后者,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学术在学人之间的传承,基本上是列传式、学…  相似文献   

19.
宗教及其命运──略论冯友兰先生的宗教观点单纯,丛春霞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冯友兰先生是以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名世的。就哲学家的身份言,他创立了自己的新理学体系,就哲学史家的身份言,他首次写出了中国哲学通史,并把中国哲学史分成先秦的子学时代和秦...  相似文献   

20.
汤士文 《天风》2023,(4):26-28
<正>20世纪20年代以来,《诗篇》的学术研究主要采用龚克尔(H.Gunkel)和莫文克(S.Mowinckel)提出的形式考证(Form Criticism)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把《诗篇》中的诗歌看作是一篇篇单独的作品,并且把类似形式的诗歌加以归类(如赞美诗、哀歌、感恩诗、君王诗、智慧诗等)。这种方法也注意到促使每一首诗歌最初写作时的特殊的“生活处境”(setting in life)。这是一种非常富有成效的研究《诗篇》的方法。我们从《诗篇》1篇一直读到150篇会感觉凌乱,理不出头绪,但是把《诗篇》分类研究却是一种更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