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顿占民同志在《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顿文”)一文中,对认识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讨论深入是很有益的。但是对“顿文”中的某些基本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顿文”认为,知性思维“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并且认为,认识过程只能划分为反映现象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反映本质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样,他就只能认为知性认识应该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了。我认为,这样来看待知性在认识发展阶段中的地位似乎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得到顿占民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研究”1956年第3、4两期中看到了周礼全同志的“论概念发展底两个主要阶段”一文。周礼全同志把认识过程当作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研究,并且反对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认识的两个阶段和巴甫洛夫所说的两个信号系统加以简单的类此,这些我都是赞同的。但我对周礼全同志文章中的不少地方还是有不同的意见。这里就我所初步想到的提出一些问题和意见来和周礼全同志商榷。一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认识过程的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认识不一,分歧较大。本期刊登了两篇文章。顿占民同志的文章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感性认识阶段。武步云同志的文章认为认识过程划分为由实践到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由认识到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发展认识的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理性认识阶段;并认为这三个认识阶段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我们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欢迎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并撰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 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应该恢复旧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有的同志同意引入“知性”范畴,但认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志依据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三个阶段,并认为“思维具体”是认  相似文献   

5.
认识过程究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是一个涉及主客体关系、思维规律以及思维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三阶段论(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同感性——知性——理性论);也有不同的二阶段论(即不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同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知性作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小阶段,一是把知性作为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形式。这  相似文献   

6.
从认识论角度看,住院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对病情的认识随着时间的递进在不断深化。正确临床思维的要点之一是后一阶段应对前一阶段建立的诊断不断进行验证,可以据此把住院病历书写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反映载体,不同阶段应使用不同的诊断称谓。这些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诊断称谓体现着不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也是反映病历内涵质量的重要方面。首次病程记录的功能定位应当是能够反映入院时最主要的病情即可,其栏目设置应高度简练,并应排列在入院记录之前。确诊任务通常在第三阶段才完成,建议在内科病历中书写一个"第三阶段小结"。  相似文献   

7.
认识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面临着许多应当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很多同志在探索和研究这些新的课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分歧意见。在讨论中,有同志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实在太简单、太含糊、太决定化了”,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本期发表的王振武同志的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作者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所以,认识应由反映进到选择。 上述看法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讨论清楚。例如,怎样看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反映”概念是否排斥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能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等等。为了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本期起开辟“关于认识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专栏,希望大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一 武步云同志在《也谈认识发展的阶段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将认识的全过程仅仅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或者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阶段,都没有完整准确地反映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不同意把人们称为“思维具体”的“理性”看  相似文献   

9.
判断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也是辩证逻辑研究的对象。辩证逻辑中有关于判断问题的理论阐述,这些阐述所展开的观点不尽相同,现将几个方面的分歧综述于后。一有无辩证判断思维中有无辩证判断,是首先涉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且大有认为,判断,按照它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內容,可划分为辩证判断和非辩证判断两种基本类型。非辩证判断,也可称为普通判  相似文献   

10.
在《诗经·国风》的研究中,许多人将情诗和婚恋诗等同,这种认识偏于模糊,不利于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爱情和婚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按照爱情作为一种行为发生、发展的经过,《国风》情诗可以划分为爱情的萌生、爱的过程体验与爱情的结果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属性、组成和结构三个方面,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通常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认识各种物质的属性;其次找到这些属性的物质担负者,即物质的组成;最后揭示各种物质的特殊结构。这种认识过程,也就是从现就象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作者的这种观点在他过去所写的《辩证逻辑与自然科学》一文(见《德国哲学杂志》1960年第3期,中译文见《逻辑学问题译丛》)中已经提出,在本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一些物理学史、化学史和生物学史的材料来说明上述观点。其中特别谈到遗传学问题。他说:生物的遗传特性很早就为人们所知道,但长期以来一直滑有找到遗传性的物质实体。于是,有人就怀疑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近来,核酸结构方面的发现,证实了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过去,凯德洛夫对生物学的一些看法,曾受到苏联学术界的批判。在此以后,他对生物学问题长期没有发表意见。在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他不指名地谈到苏联学术界有人错误地评价达尔文主义,否认达尔文主义关于种内斗争的学说,武断地把主张种内斗争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等等。他认为,这些错误不利于生物学的发展。这篇译文着重介绍凯德洛夫对物质的三个方面及其认识的三个阶段的看法,因而只搞译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如有同志对第三部分感到兴趣,请查阅原文。  相似文献   

12.
从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概念至今,已经出现对道德认知发展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阶段论、水平论和认知图式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份道德判断测验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建立模型的实证方法,试图验证已有的几种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过程的确包含六个阶段,它们是按照一定顺序发展的.同时,道德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三个水平,并先后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自然科学究竟属于什么的问题中,讨论了自然科学是否属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它们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的不同方面。自然科学反映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近期,国内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笔者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实质和基本原则的讨论情况作如下概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多数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不单纯是个命名问题,而且是对其哲学本质特征的反映.关于如何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相似文献   

15.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一年多来,在哲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兴趣。从讨论开始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二百六十多篇稿件。看来,现在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什么是阶级性、根据什么来确定真理有阶级性或没有阶级性、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真理的内容及其属性等问题上。下面,我们将一部分同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来稿摘要发表,以便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概念要明确,使用概念时要前后一贯,始终保持同一。否则,各种观点不好交锋,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问题,使用的概念又有多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概念才能逐步明确,认识才能逐步达到一致。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一般认为,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同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一致的。但是冯丛林同志却认为,承认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和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对立的,从历史上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和坚持这个口号。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上级有关部门向我们厂提出了一个改变生产流水作业线的计划。这涉及到我们厂的厂房、设备和劳动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厂里一次干部会议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同志们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实现这个计划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主张坚决执行;第二种意见认为这个计划有贪大求洋的思想,不符合我们厂的实际情况,主张坚决抵制;第三种意见认为既然是上级布置下来的,不管对不对,照办就是了。于是提第二种意见的说提第三种意见的是“奴隶主义”,提第三种意见的说提第二种意见的“组织观念不强”,讨论逐渐转移到他们的互相指责上去了。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苏联哲学界对社会认识问题非常重视,这方面的专著日益增多,涉及面也较广,下面仅就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介绍,供感兴趣的人们参考。一、社会认识的类型苏联学者认为,就一般认识来说,可分为自然科学认识,社会科学认识和技术科学认识三种基本类型。但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科学认识的整体化。然而认识的整体化特征也并非抹煞不同领域认识的特殊性。他们认为,社会认识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特殊关系,依其同人类的不同关系及其与不同活动类型的联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社会—哲学认识类型苏联学者强调指出,社会—哲学认识类型是社会认识的最  相似文献   

18.
在本第一部分,我们考虑了几种主张,这几种福利平等主张是把人作为平等来解释的。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考虑几种相互竞争着的资源平等主张。但是我们将大多只从事于界定一个合适的资源平等概念,而不从事于为资源平等辩护,除非定义本身就提供一种辩护。为此我将假定,资源平等是一个凡是个人所私人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平等的问题。因此,政治权力的平等,包括对于公共地或共同地拥有的资源的权力的平等,就被当作一个不同的问题而留待其他场合去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理论中,概念论部分是阐述和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方面,现将其中几个有争论的理论问题综述于后。概念论在辩证逻辑中的地位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要研究概念,是无异议的,但概念理论在辩证逻辑中的地位问题则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研究辩证逻辑应该从研究辩证逻辑的概念着手,着重研究概念这种思维形态。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辩证逻辑就是概念的逻辑。从概念的辩证本性的研究,到达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哲学教科书一般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近年来,一些同志对实践形式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以实践是否具有开拓性而作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把实践划分为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这两种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普遍发展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