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由过去的追求吃饱穿暖开始向享受型环保型过渡,特别是建筑装修装饰行业显得尤为明显。近些年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对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建筑装修装饰行业不断兴起壮大,并且朝着不同于传统装修装饰市场方向发展。通过对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现状分析,从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建筑环境设计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针对此情况,将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阐述共生理念与建筑环境设计内涵,分析将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总结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要点,提出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四点建议,以期推动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提升建筑环境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同价值体系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建筑艺术也对应着不同阶段的人类价值体系。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显示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体现着人类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内心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简单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种类型的建筑艺术形态应运而生,不仅在功能上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使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了寄托。  相似文献   

4.
傅欣  陈静 《美与时代》2013,(8):64-66
建筑的结构形式是建筑的骨架,是其艺术和内涵的表现,与建筑美观是互为表里的。建筑之美表现在建筑的外形、结构、功能、细节、色彩、材料等方方面面和谐统一,我们从自己的民族文化背景中获得了美的评判标准,近代以来,随着"西风东渐",在建筑领域人们也开始学习和吸收西式建筑文化形式,形成了一些特定时期独具风韵的历史建筑,这种独特之美,感染着同一个世界不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园林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去处。在当前的园林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景观建筑的应用,凉亭、桥梁、走廊、楼阁、假山、雕塑等景观建筑都能够有效丰富园林的功能,使园林能够在发挥其美学功能的同时还兼顾实用性,大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基于此,对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促进现代园林设计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秀莲 《美与时代》2013,(7):101-102
宋代建筑形式一般呈现出尺度缩小、布局随意、清雅柔逸、装饰细致的基本格调。这一格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程朱理学中蕴含的深沉美学思想的熏染,对当时及后世的建筑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程朱理学中的美学思想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第三个繁荣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高度发达,在思想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著称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颢、程颐学派和朱熹学派,世称程朱理学。程  相似文献   

7.
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结构建筑体系。故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切入,揭示了木构建筑变化的基本单元、别具一格的悬挑结构、巧妙的节点做法、标准又灵活的模数制、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优美的屋顶曲线、生动的屋顶瓦饰,以及丰富的建筑群组、对比强烈的宫殿建筑色彩、建筑艺术处理和建筑结构的统一等方面的特色,阐明了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筑是人们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打上人工环境标记的现代城市建筑倾注了人类对建筑美的理解和渴望,其中,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美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和谐”作为建筑美的本体,中国城市建筑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后,仍不断寻求真正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和谐”建筑。从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中寻找和谐要素,以不同地域为为线索,对不同建筑的和谐要素进行分析,并由此结合发展的脉络,才能预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未来审美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各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凸显,一方面,建筑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设施需要面对并满足更为复杂多变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的建筑量迅速增长,投资量巨大,对建筑适应性的要求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0.
受环境、社会与宗教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具有个性化与民族性,其超高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使之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瑰宝。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探索当地传统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希望为现代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灵感,促进其设计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1.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问题,住就离不开建筑,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人类早期的建筑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其功能性特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功能性以外,人们也对建筑美观性和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需要技术,同时建筑也涉及艺术。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分析,结合点、线、面三个要素来阐述建筑空间的构成,同时,由于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周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对此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空间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更具艺术美感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陕速发展调动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人们对高品质与高质量生活追求步伐的加快。因此,建筑装饰业逐渐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已经完全脱离单纯建筑施工的束缚,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现代新兴行业。但由于我国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尚未成熟,因此在其施工运行过程中不免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居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湘南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代表在建筑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且其在建筑思路上也完全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事实上,湘南古民居建筑所遵循的回归自然的整体规划理念;天人合一的建筑建造方法;邻里和谐的公共空间组合;生态可持续的能源材料运用对于城市居住环境具有极为实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媛  王榕 《美与时代》2014,(12):37-38
建筑室内装修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室内装修设计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建筑室内装修水平的提升。通过对建筑室内装修设计与环节艺术设计的概念进行分析,对室内装修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室内装修设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培 《美与时代》2014,(4):98-9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尤其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各种艺术形式呈百花齐放之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宽阔,鉴赏水平也不断攀升。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更是丰富多彩,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美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6.
自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起,哈尔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多重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文章从外来文化的角度,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式、风格特征进行梳理归纳,以更好地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视知觉理论来研究有关建筑形式的问题,并着重提取建筑形式——比例这个建筑艺术要素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指出什么样的比例分配是符合形式美感受的,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并阐述了形式、比例与视知觉原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尤其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各种艺术形式呈百花齐放之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宽阔,鉴赏水平也不断攀升。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更是丰富多彩,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美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建筑的清真寺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又具有某些伊斯兰建筑的元素;既与中国的文庙、佛寺、道观等建筑不同,同时又有别于国外的清真寺,形成了独特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清真寺是清真寺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范式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也是中国穆斯林对世界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个贡献。根据现今所存的许多清真寺寺志和碑拓来看,我国大部分清真寺都始建于明代,清代则是发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由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同时这些建筑也和居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通过分析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中的审美特点以及建筑环境设计的本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基于审美角度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