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2.
弹性设计思想作为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发展理念,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的时代背景之下,倍受关注。文章研究、挖掘和阐释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文化中的弹性设计思维,发现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多种弹性设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古典园林对当代园林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申林 《美与时代》2007,(10):72-73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宝贵的文明财富."全球化"是构成当今世界文化体系的特征,它使当代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整体化趋势,它已经对全球民族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取向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对促进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立足点,一直起到记录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媒介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建筑形式一味地模仿西方,造就了千城一面的情况,随之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也不断地被边缘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国际多元文化发展影响下,对年幼儿童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幼儿园作为年幼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其建筑环境文化氛围的塑造也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另外,幼儿园建筑作为城市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类建筑,理应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所以,结合相应的国内外案例对目前大多数幼教建筑环境设计进行分析,并以此探讨创建具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幼教建筑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江南地区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漆工艺的发展,还是功能内涵由实用向精神、审美的多元拓展,均完整地呈现了我国漆文化的演进。因此,研究江南地区漆文化历史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漆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受到地理环境、民族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地域性传统建筑样式。本选题以广西壮侗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为主要研究问题,深入挖掘壮侗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适应性与局限性,为现代化过程中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存在提出现实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壮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贲卦美学初探——对中国传统建筑斗拱艺术嬗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孕育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贲卦是体现<周易>美学思想的重要一卦,本文在文与质的关系上研究贲卦的美学思想,梳理贲卦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符号--斗拱演变历程的影响,探求其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如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发生巨大变化时,其深层结构如价值、情感、审美等却不能轻易改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0.
咸宇 《美与时代》2016,(10):118-119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且文化底蕴丰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我国民族众多,56个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其中,大大地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艺术性。从传统民间美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人们了解我国传统美术与平面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中,佛教文化可以为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佛教文化有助于丰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原有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佛教文化,而…  相似文献   

12.
当代设计对传统手工艺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及创新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网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探究设计、传统手工艺文化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相互融合,从而为社会创造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而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点。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以及华丽而神奇的建筑艺术。维吾尔族建筑文化园林中,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实物精品与瑰丽奇葩。  相似文献   

14.
现今,探索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内涵正成为本土建筑师在设计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一直从不同方面或深或浅地影响着当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如建筑中造型的象征意义、造型构成的空间视觉效果、空间中的运行秩序等基本元素在环境中的运用。这既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沿袭。文章将针对当代人居环境对传统建筑中造型、空间、秩序这三大基本元素的利用与营造作为切入点,对传统居住空间与当代人居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具体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符号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了我国历史中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本质。这些文化符号,为我国的环境设计提供了最原始的美学素材与设计灵感。我国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个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文化符号交织在一起,为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的环境设计中,需要将传统的文化与当代的文化相融合,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体的作法可以归结为九个字"借其形、传其神、延其意",在当代的环境设计中,借鉴传统的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符号为环境设计的灵感来源,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民居建筑形态和景观面貌,其建筑特征和形态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韵味。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痕迹逐渐被弱化。中原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景观的影响和价值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能够推动城市地域文化历史的延续与保护,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我国独特民族标志,也是展示中国古老文明的窗口,对绘画、建筑、艺术设计、服装、产品包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世界艺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语言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湖南宗祠建筑装饰在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风格,同时赋予了建筑一定的象征意义。湖南宗祠建筑装饰是湘西人民美好愿景的寄托,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湖南宗祠的发展、湖南宗祠建筑的主要装饰、湖南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生态美学构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人们增进关于湘西传统宗祠文化知识的认识、了解当地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美学构成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牡丹纹考     
装饰纹样演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审美特征变迁的历史。牡丹纹的衍化历经千余载,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史中,可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借助牡丹纹的探溯,概览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和汇流,最终可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花卉纹样成为装饰定式。此外,考察牡丹纹的造型衍变与内涵拓展,无异于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装饰特征与演变过程,对当代装饰设计的诸多领域应用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个性鲜明的扬州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根基,根植于悠久的地域文化,又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通过阐述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内容、意义、价值,以及当下餐饮空间设计的趋势,总结出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如何在餐饮空间设计中更好地得到运用,使建筑装饰元素更好地与当代餐饮空间设计相结合,营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功能需求与审美特色的室内环境,创新设计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