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学习型城市的理论溯源与基本内涵 ,并阐述了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圆佛教作为韩国的一种新兴宗教,颇具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创教宗旨方面,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第二,在教化内容上,以四恩四要、三学八条等作为提升人的精神的手段;第三,将精神修养和宗教事业的发展置于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圆佛教是在改造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传统佛教的继承与效仿;第二,对于现实需要的把握与引导;第三,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与建造;第四,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3.

讨论医学人文及其实践问题,有必要从科学与人文一般关系上进行思考和认识。古希腊的科学即是人文,近代以来医学科学和技术进步对人文的遮蔽,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彻底分离,人文始终构成近现代医学的本质属性。医学科学和技术进步并不直接导致医学人文的缺失,缺失的直接因素源于医学的社会实体化进程。医学人文实践形态表现为人文要真正走进临床,其根本是走进并扎根在医者的灵魂深处。医学人文走进临床,是人文与临床两大系统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张有才 《法音》2009,(12):14-18
在工业文明昌盛的当代社会,城市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舞台,其通过发达的资讯、集中的资源、多样的传媒、便捷的交通和流动的人口对生活于其中以及辐射范围所及的人们产生种种的影响,它犹如一个高速运转的旋涡不断将人们吸卷其中。人们甚至毫无察觉而为其所牵引,当代诸多西方思想家早就对工业文明对社会生活和人造成的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现代性是正在降临的命运,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满足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提升建筑建造水平,对当代主要建筑形式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并对未来建筑形式进行展望,以期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丁宁 《美与时代》2013,(3):9-13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与环境美学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当代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实践较之于理论研究更为活跃和领先。目前我国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也逐渐关注公共艺术。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理解与实践,目前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需要以包容的态度来争鸣和探索,希望在这种争鸣和探索中达成对公共艺术符合逻辑的、具有学科意义的共识,以便促进公共艺术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出现的"山寨现象"给人们留下了足够多的话题。同时,山寨现象"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界也同时存在,甚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环境艺术界已经有了这种仿造式的"山寨现象"。环境艺术"山寨风"在各方面是具有深层次影晌的。但随着改革放的深入与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繁荣,中国环境艺术的春天也正悄悄来临。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推动了上海城市文明建设,突出表现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世博、奉献社会"的伦理精神,锻造了"海宝一代"以及参观者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的变化上。制度、管理、硬件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互动,才能真正加强和提高城市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医学事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给广大的患者带来了实惠和希望的同时,也给医生的心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给患者人文关怀最终要由医生来完成.阐述了医生的心理现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如何改变医生的不良心态,给患者文人关怀.  相似文献   

10.
都市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努力营造适应时代精神的人文环境,大力提升以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素质,积极倡导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2日,为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提升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市属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与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存在于云南境内的清真寺,从其建筑外观上看,大致呈现出传统殿堂式、阿拉伯式、少数民族式三种建筑风貌,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元素常常能够贯通融合,交相辉映。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样一种建筑艺术背后蕴涵的是处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回族的多元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它对后来的现代城市建设也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从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介绍出发,进而对哥特式建筑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后谈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民国时期穆斯林新文化运动中,穆斯林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做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互相交流与相互理解。民国时期穆斯林学者们的探索历程是一种积极的文明对话行为,有着很强的文化自觉意识。他们的这种文化认知行为和理论解释范式不仅是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意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跨文明对话的精神动力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希腊建筑艺术璀璨多彩,独树一帜。以埃及与两河流域为代表的近东文明对早期希腊建筑的空间布局、柱式样式以及雕饰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近东文明的消隐,受自身政治、宗教、哲学、地域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古希腊建筑形制逐渐完善,雕饰风格也发生了改变,最终形成了优美和谐、静穆崇高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种文明样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以是观之,理想的建筑和城市应该能够让我们"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2013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伦理学会、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市"城市与空间"学术创新团队承办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自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起,哈尔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多重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文章从外来文化的角度,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式、风格特征进行梳理归纳,以更好地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那么造型艺术的象征意义就成了这个艺术品要表达的主要精神内涵。中国封建建筑是世界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谈城市建筑的象征意义,不可避免的要谈一谈中国封建建筑。封建文化通过建筑这种载体传达室着它的一些理念,建筑是封建文化的一种具向表达方式。西方建筑的象征意义和东西的表现形式不太一样,它们是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造型来表达自己的一些主题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道教神仙不死信仰,反映了中国古人解决死亡问题的终极理想,可把它看作是我们祖先的"科幻"意识。道教神仙不死具有"魔幻""奇幻"的色彩,但其主要成分还是一种古代"科幻",具有所谓"‘原始’科学的一面",故与中国古代科技结为并蒂莲,命运休戚与共。道教那种把信仰与科技结合起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探险精神,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也是不难寻觅踪影的。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比较有一种强势话语误导,即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忽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相反,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而不是像西方一样诉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值得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一些优秀的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在人的内涵、人的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等的理解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