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注”和“动机移位”由关怀伦理学家诺丁斯提出。“专注”指的是关怀者全神贯注于被关怀者的伦理关系;“动机移位”指的是因关怀者将自己的行为动机转移到被关怀者身上而产生关怀关系。当关怀者专注于被关怀者,且两者的动机达成一致时即能产生适当的道德判断。以道义论、美德论等西方伦理定位儒家伦理往往产生困难,因为儒家伦理在进行道德判断时,需要综合评估动机、结果等因素,不能由单一条件决定儒家伦理系统。然而,关怀伦理学的专注和动机移位却足以说明儒家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所考虑的复杂因素,由此可以形成有别于以往的儒家伦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建设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而要实现这种理想的社会,要靠法律,更要靠道德.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只有“自律”意识和能力较强的人,才能成为素质较高、真正自由的合格现代公民;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如果新一代公民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与训  相似文献   

3.
一、科技道德教育的课程结构科技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而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责任、道德情感、道德规范,职业纪律、行为和习惯内容。从理工科大学生的内在品德修养动机和社会外部要求来讲,科技道德教育的结构以“三专题复合式结构”为最佳,即第一专题“科学与道德”,重点讲科技道德责任,培养事业心、责任感等道德情感。第二专题“科技道德规范”,讲道德要求和道德认识。第三专题“科技道德品质修养”,是道德原则的实践,旨在促进道德行为的完美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就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中各有重点而又有联系的三大块,并使第三专题的内容以正反馈的方式反送到第一专题,通过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产生的社会效果,又会进一步促进科技道德责任感的深化。于是形成闭环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4.
—部关于道德教育方面的创新著作罗国杰《道德接受论》一书是张琼同志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道德接受理论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我作为该项目的鉴定组组长,在结项鉴定时已审阅了初稿。我认为,《道德接受论》是一部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创新著作,也可...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人生观和道德理想,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时,往往牵涉到道德境界的问题。从我国历史上来看,两汉以来就开始使用境界这一概念。最早它只有“疆界”、“地域”的意义,以后引申为人们所处的境况。佛教传入中国后,释家认为每人对于佛经的造诣、理解,各有不同的程度,因此显现出不同的境界。《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同一个世界,由于对佛教经典的不同造诣,就形成不同的境界。此后,中国的一些思想家,不但把诗文中意境的高低深浅称为不同的境界,而且把文学、艺术、理论和道德上的锤炼涵养功夫,也称作不同的境界。解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对人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的整个过程。在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外在的“施加力”和内在的“相应力”达到融合,才会产生最佳的功效。本文试着对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原则,析述如下: 心印原则。心心相印,教要通心,理要润心,“润物细无声”,才能唤起被教育者的心灵呼唤,启开被教育者的心扉。心印原则,也是以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特征为根据,选择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重点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榜样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说明,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正是在头脑中“内隐”的道德认识的作用下,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正象列宁同志所说:“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①本文,想从西方“道德发展阶段论”以及人们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中,探讨中国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趋势,以便为道德教育提供一点心理学依据。“道德发展阶段论”本世纪三十年代就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欧洲腹地日内瓦提出。可惜,反映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任何反响,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人们才回过头来对皮亚杰的早期研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目前在西方循着这  相似文献   

8.
在揭示“道德”有“道”(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与“德”(人们循“道”而行的表现和品行、品性)之分的基础上,认为“道”和社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进步的方式是“转型”,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出现新的历史类型。改善“德”即社会道德风貌的基本途径是:在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等以“育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和以此培育“四有”新人,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论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畅 《道德与文明》2008,46(3):75-77
道德能力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造成道德能力培养中的错位和缺位现象。主体意识的凸显、新的交往形式的形成及德育的不断发展,为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条件。现代德育应面向生活世界,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以"生成的人"的方式培养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道德宣传教育中,注意道德要求的“对应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道德要求的“对应性”,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对这些特定关系的双方提出对应的道德要求,而不能只是片面地要求某一方面尽道德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更有利于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例如,家庭道德在调节夫妻关系时,就应该对夫妻双方提出“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道德要求,不能片面的只要求妻子服从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