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13,(1):7-8
(2012年11月2日)非常荣幸应邀参加由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佛教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佛教造像暨雕塑艺术)"。今天能够目睹如此精彩纷呈的佛教艺术作品,令人无比欣喜。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风光旖旎,巍峨庄严,享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国四大灵境之一”、“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等多项美誉。五台山的佛教历史融合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精华,见证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与近代社会的发展,更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期望。  相似文献   

3.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文革期间被破坏的大批佛教寺院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建设,随之古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佛教传统艺术的衰退与失传,严格地说,近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开始引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也如同中国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开始崇尚西化。  相似文献   

6.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7.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解释"本生"内涵着墨,着重考察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这则故事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力求对此画构图、山水等重要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即画工匠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佛教艺术"象征主义"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将时代生活与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外来佛教艺术逐渐地形成印度、边疆、汉地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的中国化佛教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的,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的缘故,当前的佛教界似乎对"学"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学"关系展开思索。  相似文献   

10.
时值本焕长老舍报往生3周年之际,北大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弘法寺联合举办"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很有意义。关心当代中国佛教,群策群力促进中国佛教事业健康发展,是对本焕长老最好的纪念。本焕长老是当代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典范。他拥护党的领导,深爱自己的祖国,关心人民的福祉,致力于增进社会和谐,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他虽然遭遇不公,经历过坎坷,但始终无怨无悔,坚持同党和政府风雨同舟,是我党肝胆相照的真诚朋友。  相似文献   

11.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 地面寺院 单体石造 像是中国 佛教遗存 的重要组 成部分, 编辑《石 佛选粹》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它的时间与空间框架结构,完善佛教考古学体系。 中国佛教遗存研究20世纪初发端于外国不者,他们初步缕清了佛教艺术发展的脉络。建国后。  相似文献   

13.
何劲松主编/2014年12月出版/169.00元/ISBN 978-7-5097-5559-4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佛法王庭的光辉:嵩山大法王寺佛教文化艺术论坛文集》一书,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近40篇,既有探讨大法王寺与汉唐佛教、大法王寺与中日佛教交流、佛教舍利文化等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联系现实的有关佛教胜境保护、发展,当代佛教文化建设,当代佛教艺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等议题,突出了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  相似文献   

15.
佛教艺术内涵在中国佛教传播初期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的概念并探讨其内涵,认为除动态和主动两大特征之外,归纳出场面、情景、情节三大要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课题客观上都是围绕佛教表现艺术而展开的,但是由于没有佛教表现艺术的整体理论框架,因此处于分散的和不自觉的状态。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中,有关研究范畴被自觉地纳入一定的理论体系而予以论述解析。为说明佛教表现艺术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价值,本文特别以最常见的东汉楚王刘英奉佛史料为例,在前人并未充分注意的历史现象细节中揭示其所透露的重要信息,力图使读者对历史真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善源 《佛教文化》1995,(5):46-47
邮票,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 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收有大量的佛教题材和内容。通过帧帧邮票,方寸间向人们展示了佛教历史、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启了方便之门。鉴于集邮已成为当代民俗中的一个热门现象,而对佛教题材的邮票又尚未作过系统介绍,谨撰此文,追本溯源,略作申介。 在新中国的邮票发展史上,佛教邮票作为“文物”类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石窟艺术、壁画艺术及寺塔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传来对于中国绘画的思想内容和题材,都有很大的影响,丰富和加快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说到了唐代,这个外来的宗教艺术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风貌,彻底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慧颐 《佛教文化》1993,(1):30-31
佛教艺术犹如大海,这里奉献的只是几朵浪花。这几朵浪花由于置身于大海之中,它们也获得了永不枯涸的生命。大海之所以永远浩瀚,是由于她不拒涓流。佛教艺术若要生生不息,也必须唤起无数诚心诚意的艺术家,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无愧于时代、超越于古人的新佛教艺术。中国佛教文学艺术大奖赛已面向全国各界各阶层展开。希望本栏的热心读者向更多的艺友转告。参与也是收获。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2009,(5):112-119
佛教艺术指与佛教相关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领域的艺术作品,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在二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搭建起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20.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描绘佛教壁画。莫高窟北朝壁画则是融合印度、西域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其线描、色彩、布局构图等技法的运用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