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者从基督教福音派牧师转变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被认为比很多基督徒和无神论者能更好地理解《圣经》。上帝的形象是怎样的?仁慈,公正,宽容?本书通过圣经《旧约》和《新约》的文本考察,却详细论证了:他妒忌(jealous)、不公正(urimjust)、残忍(malevolent)……并没有多少令人羡慕的品格。在英美,一些人信仰基督教多年却并未读过圣经,读过此书,认为:基督徒应该自己阅读圣经,更应该阅读此书,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主教》2010,(3):4-5
圣经中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讲述的是天主仁慈的三个比喻,这也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很熟悉的经文,当法利塞人和经师对耶稣与罪人一起吃饭而窃窃私语时,耶稣讲了这三个比喻。  相似文献   

3.
正作者早年是虔诚的福音派基督徒,立志作为知名的学者传福音;曾在保守的福音派神学院接受古典语文训练,后进普林斯顿神学院,师从著名《新约》学者梅茨格;期间逐渐发现了被福音派基督徒奉为神圣的《圣经》文本的诸多矛盾、谬误和篡改之处,之后1 5年成为自由派基督徒;进一步受"约伯疑难"或"好人为什么会受苦"问题的拷问,最终成为无神论者。该书也涉及到了相关问题,并对《圣经》  相似文献   

4.
王芃 《天风》2003,(2):38-41
是否圣经中的每一段经文都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今天教会和个人的生活准则?我们应如何看待圣经中前后表达不一致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经文?是否新约中的书信体书卷有一些属于它们本身的释经原则?提摩太前书第2章第9至15节,是我们在讨论上述问题,包括讨论妇女在教会中的作用等问题时必须面对的。教牧书信一直被视为教会的教会手册,其中的教训对教会有很深的影响。尽管许多圣经学者把教牧书信列为“后保罗学派”的作品,认为这段经文所表达的相对保守的妇女观不能完全代表保罗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的古老历史和宗教的多元化决定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构成的世界,不同时代的社会处境也对他们的信仰提出了各种挑战,会创造怎样一种阅读圣经的方法,用来诠释基督教经典并确立自己的身份意识。本文选取吴雷川与赵紫宸为个案的研究对象,以他们读《圣经》的原则与方法为例,考察中国现代基督徒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和阐释经文,试图以此为亚洲处境下的圣经诠释学提供研究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6.
徐晓鸿 《天风》2003,(7):10-11
经文:徒10:34—36,弗2:13—18 上述两段经文,提到了基督徒的使命,即:“传和平的福音”,耶稣基督福音的核心内容是“和平”,和平的标志是结束对立的战争状态,让我们尊重生命,热爱和平,为世界的安宁祈祷。 一、拆毁隔断的墙垣 以弗所书2章14节“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圣经告诉我们:人与神  相似文献   

7.
圣经的权威性是麦格拉思福音派神学思想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福音派始终坚持的神学立场。但是圣经在面对世俗文化、理性主义、教会传统和圣经批判的冲击时,其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麦格拉思从福音派神学的立场出发为圣经的权威性进行了辩护。  相似文献   

8.
李汶道 《天风》2004,(11):32-33
基督徒对财富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一切赚钱的行为都是邪恶的。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较多的钱,基督徒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拿去解决人的需要和自己生活的需要。 基督徒不是越穷越好、越穷越属灵,圣经里没有这样的道理,基督徒应该各样都是富有的人,这才是圣经的真理,因为上帝是让无变为有的上帝,是叫贫穷走向丰富的上帝!  相似文献   

9.
何文波 《天风》2017,(5):8-9
<正>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经文:来10:25《希伯来书》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写给当时对基督信仰动摇的犹太基督徒。从这节经文可知,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停止了聚会,没有了教会的团契生活。其实,我们在教会生活中也会发现有弟兄姊妹经常不来聚会的情况。圣经教导我们不可停止聚会,那么,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为什么要参加教会的团契生活呢?  相似文献   

10.
柴培尔  贺宗宁 《天风》2018,(6):45-45
所有从事释经讲道的传道人,我们在属灵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本能地认为,圣经可以对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需要说话,且能真正满足这些需要。释经讲道者与每星期坐在他们面前的会众都相信,他们可以在圣经里挖宝,由其中寻得神的智慧与大能,来供应自己每天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陈企瑞 《天风》2016,(1):44-45
正圣经是上帝启示的真理之道,是生命的灵粮,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参诗119:105)。因此,读经成了基督徒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基督徒热爱圣经,勤于读经,却难在对圣经的解释和应用上。研修本《圣经·新约》(下文作"研修本")是一本专门为中国基督徒"量身定制"的圣经解读本,它不仅注重圣经原文及经文背景的解释,也非常强调中国教会的处境与中国基督徒的阅读习  相似文献   

12.
新教的海外宣教团体对圣经的观点和释经理论,是他们踊跃地向东方的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宣教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检视曾对中国教会产生较久影响的这种思想的历史与神学的源头。身在宣教运动中的传教士,不能很自觉地将传播一种宗教和令人接受上帝信仰作适当地区分。宣教士对《圣经》进行解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教义规条、甚至国家政治利益的烙印。传教士的圣经观和教会论中,纠缠了许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种族上的自我优越感,而没有整全地考虑圣经全备的真理。而他们那种"堡垒式"教会观产生的原因,当然是与对圣经经文的特殊解读(这些解释加以理论化和模式化,就是教义)有关,同时与欧美国家与中国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上的隔阂也有关系。所以,早期新教宣教团体在释经路线、教会观和世界观上的二元论色彩的偏执并不是毫无来由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姜诚 《天风》2022,(2):32-33
基督教中国化就是以圣经为依据,持守基本信仰,继承大公教会和宗教改革传统,在信仰和社会实践中扎根中国文化沃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处境中传扬福音、见证基督、办好教会1.如何切实在处境中传扬福音、见证基督、办好教会?福音本是好消息2,如何让福音实实在在成为中国人的好消息?本文主要基于《使徒行传》15章的经文记载,浅探...  相似文献   

14.
袁世国 《天风》2003,(5):14-15
经文:可5:25-34 一个对基督由心生发敬畏的基督徒,如何开始信仰的旅途?如何藉信仰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圣经中有一段经文是我们耳熟能详,但又常常不太引起我们注意的,这就是马可福音第5章25—34节给我们记载的关于患血漏妇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张远来 《天风》2018,(10):25-26
应对邪教危害,首先要帮助信徒建立一个以圣经为权威的习惯认知,在真理上装备信徒,让他们懂得靠圣经做出是非美善的独立判断。2018年7月26日,日本公开执行13名邪教奥姆真理教成员死刑的消息,再次让媒体聚焦邪教的危害。粗略统计,目前中国内地活跃的邪教就有20多种,比如灵灵教、东方闪电、门徒会、凡物公用派、拉结教、使徒信心会、多伦多之福(圣笑派)、呼喊派、三班仆人派、永生善道(又名四方福音派)、冷水教、宇宙教会、义勇布道团、山西末日教派,等等。  相似文献   

16.
泥沙 《天风》2005,(2):6-7
经文:林后12:8-9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是人们心情最为激动、最为开心的事情。对此,基督徒也然。但作为被主呼召做他福音事工之仆人的我们来说,最让我们喜乐与愉悦的事,莫不过用心数算主恩典的时候。正如《新编赞美诗》237首副歌所说的一样:"主的恩典样样都要数,主的恩典都要记清楚。主的恩典样样都要数,必能叫你惊讶立时乐欢呼。"圣经中"恩典"一词就多达57处之多,应该说恩典是所有基督徒所向往的。因为"恩典"二字在原文中有祝福、福气、拯救、恩宠的意思。主的恩典是我们作为主的仆人力量之保证。相反,倘若一个主的仆人或基督徒在其信仰生活中感觉不到主恩典的存在,显然他(她)的信仰是没有实际内容的。无数主的仆人有旺盛的侍奉热忱,在圣工中任劳任怨,一生无怨无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们呢?就是他们始终不忘记临到自己身上主丰富的恩典。  相似文献   

17.
玛窦福音成书于犹太基督徒团体内,是一部写给犹太基督徒的书。犹太基督徒是基督徒中的先驱者,小亚细亚的基督徒,罗马的基督徒,北非的基督徒,是他们之后的事;而中国的基督徒,更是之后之后的事。玛窦福音作于犹太传统内,为犹太人而写,它传达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难题、现实挑战和未来抉择。教内外学者对此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从教内人士的观点来尝试论述基督教中国化之途径。实现基督教中国化要从以下七个途径着手,即:坚持爱国爱教,传扬和平福音,融合中国文化,建立中国释经,创建中国神学,重视道德伦理,担当社会责任。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为了中国基督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在中华大地上为基督的福音真理作见证,也是为了更好地投身于祖国的各项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基督徒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谁更为有福     
龙尚勇 《天风》2005,(1):6-7
经文:徒20:35 元朝时,福音传到华夏,宫中民间,高官贵胄平民百姓多有信主的,他们被称为"也里可温",意思是"有福之人"。信主的人是有福的人,福成为基督徒的身份标志,每个人信主以后,成了基督徒,都希望自己是个有福的人,在属灵生活上与其他弟兄姊妹共同追求新生命长进的过程,互相激励,彼此推动,更巴不得自己是一个福上加福、更为有福的人。 谁更为有福呢?在使徒行传里,保罗牢牢地记得主耶稣的一句话,那是关于基督徒更为有福的教训。主耶稣说"施比受更为有福"。给予的人是有福的,他的福比先前更多,为什么给予会让人更为有福呢?  相似文献   

20.
廖希铃 《天风》2005,(3):46-46
在我年幼时,爸妈都喜欢在我和妹妹睡前一起讲故事,和我们分享一些做人的道理。由于他们都是基督徒,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会讲一些圣经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