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魏真 《天风》2010,(2):58-59
很多人衡量一个传道人的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道讲得如何,传道人也常常以将上帝的道传讲得好视为侍奉中的重中之重。但现实中却仍有很多人讲了多年的道却不知如何有效地预备讲章,有一些神学生读了几年神学却仍不知如何才能把道讲得通俗易懂,让神的话真正进入信徒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真武大帝诞辰真武,又称玄武、或玄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一○一二年)为避“天尊圣祖”赵玄朗(赵宋王朝的祖宗神)之讳,改称真武。其诞辰为三月初三日午时。道书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下降托生于净乐国善胜皇后。因念道专一,舍俗入道,居武当山(是山一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岳)。修烁期间感悟老妪“铁棒磨成针”之语的点化,道心益坚。四十九岁得上道功成飞升,为镇北方之神,号真武。赵宋以降,各代朝庭对真武十分尊崇,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祜圣帝君,”元丰间(1078—1085)  相似文献   

4.
郑涌 《佛教文化》2010,(3):62-64
<正> 的许多人看来,得了"道",自然就什么都"明白"了,得道高僧一定都是"明白人"。然而,事实也往往并非如此。得"道"之后的高僧,有时也会陷入那种无法避免的困境、窘境有些似乎已经"明白"了的事情,当别人问及  相似文献   

5.
道教以自证之“道”为本,《升玄内教经》中老君指出:“所谓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若道可假外而得者,吾悯一切,如母念子,便应以道授与三途五苦众生,令得度脱。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儒学陷入颓废状态,而佛道思想大兴。浓郁的佛道思想崇尚自然而率性洒脱,在其影响之下,山水画虽然得以出现却并没有取得迅速大发展,而且,六朝末期直到隋朝初期其发展一度陷入停滞。佛道人物画有所成就,在人物画中却并未形成主导。"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可见,即便是在崇尚佛道的魏晋时期,画学思想体现的依然是"劝诫、教化"的儒家思想,这在人物画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可见,儒家思想在传统绘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田光烈 《法音》2007,(8):9-14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一般传说为公元544年),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三十五岁,是年成道。  相似文献   

8.
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  相似文献   

9.
友好往来     
《中国道教》2015,(2):10-11
<正>丁常云副会长出席新加坡道教论坛并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向新加坡各大学及道教团体捐赠道教典籍时值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暨新加坡道教总会成立二十五周年,4月13日,多元通和、以道相生——2015年新加坡道教论坛举行。此次活动由新加坡道教总会主办,新加坡道教学  相似文献   

10.
那"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使徒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道成肉身的上帝之道(参约壹1:1)。这道不但太初就有,与上帝同在,而且这道本身就是上帝(参约1:1)。为了让这奥秘的亘古长存的生命之道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宗教、社会—政治处境中被听见、被看见、被触摸,这无形无象的生命之道就需要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处境中成为具体的肉身,进入、光照人类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驰 《中国道教》2013,(2):41-42
他们来到这一方净土,就是要走上一条超越自我、内外合一的修仙之路。《太霄琅书经》有云:"人行大道,号为道士。"一有向道之念心,即得神仙之感应。道历四千七百一十年(2013),上元佳节甫过,47位年轻人自大江南北汇聚于上海松江东岳庙。他们与道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文集《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待出版)的前言。近现代海外道教学是海外汉学(Sinology)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海外汉学的开展而形成与发展的。海外道教学历经百年,早已成熟,值得赞叹,令人敬畏。海外道教学研究作为中国道教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并介绍海外道教学成果和学者,认识各国道教学的方法论特点,编写海外道教学史,进而阐述产生海外道教学成果的。“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心灵,以揭示包含于这些成果中的外国文化。外国道教学者的生活和心灵与我们存在着共性;外国学术界普遍重视翻译;外国道教学者善谈中国周边国家的道教。朱越利,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4.
汉明帝时无佛道角力事──《佛道交涉史论要》之一节李养正继梁代释僧(公元445—518年)辑录《弘明集》之后,唐代释道宣(公元596—667年)又辑录《广弘明集》。在《广弘明集》卷一所收载的、道宣自辑的《归正篇》篇首,道宣撰《序》述其辑书的目的就在于伸...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保定市清真西寺内有“俭可养廉”碑一幢,系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保定工巡局即补道吴某所立。碑高180公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作用、真妄及语言表达等认识论问题,指出了知、言、道关系的人生实践意义,并最终把知与言解释为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钓者悟钓     
《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钓鱼的高下不在鱼之大小,而在是否入“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应该是钓手的基本风度。  相似文献   

20.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他在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所阐述的生死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唐代道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今天读来对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杜光庭在总结前人的形神观的基础上,运用“道气”的概念来说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得道则生,失道则死。他说:“有形之物,有情无情之众,禀冲和道气则生,失冲和道气则死也。”①就人而言,人禀道受气、得俱形神,也就具有了现实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