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2.
辛巳初秋,我有幸与雍和宫众僧赴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礼佛参访。《清凉山志》载:“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项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隋文帝下诏五台各置一寺。”其实,五台山自东汉永平年间,就建有寺院,后经历代兴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道宣(596—66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清凉山志·高僧懿行》为其立传,云:“律师尝游清凉。《广清凉传》卷下亦载道宣至五台山,曾在中台弘律传戒,下山后亲自宣传五台山灵迹,对整顿五台山宗风,使五台山原有律学转为律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次后,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北方著名戒坛。道宣,作为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4.
灵山佛土五台山黄双喜●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太行山系北端,海拔3000米左右,素称"华北屋脊"。以东。西、南、北、中五座环护而立的台顶而得名,古称清凉山。《清凉山志》载:"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  相似文献   

5.
窥基法师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广清凉传》卷下),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上逝世。  相似文献   

6.
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镇澄法师在所撰《清凉山志》卷三“高僧懿行”中云:“传载高僧者,所以彰夫清凉宝山,实陶化圣贤之域。自佛法入中土,凡能出尘体道,以极佛化者,称高僧。……今之所载,凡有二焉。  相似文献   

7.
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沙门慧祥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释迦密多罗礼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其后撰写了《古清凉传》一书,这是一本有关五台山佛教的最早专著。书中指定了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叙述了五台山早期佛教的发展沿革;记录了有关...  相似文献   

8.
海云阿梨是唐代中叶五台山大华严寺的一位弘传密法的高僧,但北宋时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大师重编的《广清凉传》却只字未提,就是明代五台山紫霞兰若的义学高僧镇澄所编的《清凉山志》和清代藏传佛教高僧三世章嘉国师编的《圣地清凉山志》也只记了一个故事,再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清凉传》的编撰以及会赜、惠祥多次奉敕赴五台山“检行圣迹”和朝拜活动,实出自武则天的授意。她登基后极力推崇文殊菩萨,借此把五台山塑造成国家层面的佛教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日渐名扬天下。因此,武则天实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确立的始作俑者。她对文殊菩萨早期的崇奉以及五台山安舍利建塔,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大唐的佑护,个人性质突出;掌权后对华严宗派的重视,扩大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影响等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0,(10)
<正>山西忻州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已成定论,无可辩驳。但是在五台山佛教历史上,经历了比较长时段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澄观(738-839)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在这近400年的时段内,关注五台山的高僧大德都被"卷入"这一正名运动,最终完成了从"清凉山"到"五台山"的转换,从而也加速了文殊菩萨与五台山清凉圣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以探索文殊菩萨信仰渊源为切入点,继而以近代印光法师鉴定重编之民国版《清凉山志》为蓝本,主要论述文殊菩萨垂迹应化五台山的时机意义,即文殊菩萨"现五台者,为应震旦之机,欲令归心有在耳"。强调"教启般若华严,行归禅宗净土"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内涵要旨,以期发扬光大之。  相似文献   

12.
憨山大师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崔正森《清凉山志》卷3曰:“或久栖胜地,道著清凉;或暂入兹山,感通大圣”者,就可为五台山的高僧。憨山大师不仅来过五台山两次,前后住了九年,而且修禅开悟,也是印证于五台山;他不仅研究宣传了五台山的佛教,而且也保护了文殊...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是由五座巍峨壮观、顶无林木,如垒似台的山峰组成的。但是,它的地理范围古今说法有异,需要予以考定。古今五台宋代清凉山大华严寺妙济大师的《广清凉传》卷上曰:“至巨唐伊禅师,神异僧也。尝登西、南台之上,望见五顶。  相似文献   

14.
龙泉寺宝塔     
龙泉寺宝塔方亮龙泉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小车沟村东。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宋。相传为北宋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兼判代州的无敌将军杨业的家庙。民国十一年(1923)至二十四年(1935)期间,由普济和尚主持重建。现为五台山保存石雕艺术最好的一座寺庙。它不...  相似文献   

15.
《清凉山志》是明代五台山高僧释镇澄所撰。它是继唐《古清凉传》和宋《广清凉传》之后,又一部介绍五台山的专著,是研究明代五台山佛教的珍贵资料。释镇澄,字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北京市西南)人,15岁出家于西山广应寺,礼引公为师,越三年,受具戒。当时,一江沣、西峰深、守庵中等高僧在北京弘教,释镇澄  相似文献   

16.
位于五台山中台南20里的竹林寺,是五台山有名的古刹。它的出名,不仅因有唐法照入化竹林寺的佛教传说,也不仅因其为日本圆仁慈觉大师的卓锡之所,且因它有一龛玲珑小巧的佛像,名为“竹林小像”。《清凉山志》云:竹林寺“小像一龛,精巧入神。  相似文献   

17.
寺志、山志等从属于志书序列,但今人将志作为展现一方佛教的重要文献。现以《清凉山志》为切入点,从缘起、特点、意义等层面探析印光大师修订《清凉山志》的若干环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五台山佛教的个案和印光大师之修行法要,并为当下反观佛教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自然气候的清凉与文殊菩萨智慧的清凉深度契合。"清凉智慧"沉淀深化成为五台山文殊智慧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清凉智慧导人超脱烦恼,达到彼岸,获得开悟,明心见性,其禅学价值对净化人心、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镇澄法师所撰《清凉山志》是一部重要的五台山山志,对研究五台山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清凉山志》的众多刊本中,有一个刊本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顺治十八年阿王老藏印本,这个本子是现存《清凉山志》中最早的印本,基本保存了镇澄旧版的原貌,对于我们整理《清凉山志》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灵圣之地。从南北朝以后,这里逐渐成为佛教徒巡礼朝拜的文殊信仰中心。唐宋时期寺院林立,天台宗和华严宗等佛教宗派都很盛行。有关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和佛教流行情况,以唐慧祥《古清凉传》、宋延一《广清凉传》、张商英《续清凉传》的记述最为有名。现以此三传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其它有关文献,着重对唐宋时代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信仰进行考察。一、清凉三传及有关资料唐慧祥撰《古清凉传》二卷。全书分五部分:(一)立名标化,引证《华严经》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住处,并引图书介绍此山名五台山和清凉山的原因;(二)封城里数,介绍五台山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