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瓈 《天风》2003,(1):38-38
我出生于一个基督徒家庭,外祖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在母亲的指引下,我开始跟她参加主日礼拜。尽管那时我还很小,有关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还知之甚少,但圣殿的肃静与辉煌,摇曳的烛光,优美的圣诗,每周调换的鲜花以及各类殿堂内的装饰,给我留下了深刻又难忘的印象。教会真不愧是一座指引着众人前进的金灯台。每逢  相似文献   

2.
崇拜三步曲     
周晓燕 《天风》2004,(8):31-31
崇拜是人类与上帝再次相遇,同时经历并且感谢上帝永流不息的爱之恩典的救赎的过程,藉着耶稣基督为中保,让人在崇拜过程中谦卑地反省自己的有限与软弱,使之重新得着力量,并回应上帝的爱和呼召;而且崇拜不只是一项教会的活动,它更是基督徒的信仰之旅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因为当教会的一切活动都消失的时候,只有崇拜永远存在(启7:9-10/14~15,15:1-4)。让我们步入以静,净,进为主题的崇拜三步曲,一起来品尝崇拜的美好滋味。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之交,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异现象,例如核心经曲、经腔及表演方式的主流化倾向。一方面,循着传统的惯性,不同族群区域仍然使用本民族文字赞美诗;另一方面,由于基督教会的大力推广,汉文版《新编赞美诗》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获得了应用。另外还有艺术化和旅游化(商业化)的倾向。当地人企图通过将基督教赞美诗作为艺术歌曲参加歌唱比赛和走进电视等途径,以争取进入体制化和主流化领域;借此扩大影响,拓展自己在旅游业中占据的份额。再如日常宗教歌曲的通俗化和音乐表演的包装化。一方面,基本的教理、教义和活动方式仍然保持过去的传统,体现出本土人眼中西方主义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通过与境内外其他教会及社会阶层的直接交流,形成了基督教音乐国际化——流行音乐化的现象。本文结合与以往变异现象的比较,以对该类宗教仪式音乐进行跟踪考察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何建国 《天风》2005,(11):23-23
八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金黄和碧绿布满了大地,一切的景物都是那么地美好、和谐。江西省各地数百名神的儿女们,搭乘汽车、火车,穿着节日的盛装,人人兴高彩烈,个个喜气洋洋地来到英雄的城市——省会南昌,参加省基督教两会主办的“全省首届《赞美诗》演唱汇报会”。8月16日这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立秋后的暑气,真有点蒸人。暑气热远没有弟兄姊妹们的心头热,暖气高也比不上神的儿女热情高他(她)们一队队整整齐齐地来到装饰一新、布满鲜花的“恩典堂”内,笑容满面、谈笑风生地坐在椅子上。  相似文献   

5.
陈伟 《天风》2009,(11):42-43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中有一部分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基督教音乐和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们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及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进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也从事基督教音乐的创作、编辑、推广等工作,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先介绍其中的三位代表人物——沈心工、周淑安和杨荫浏。  相似文献   

6.
陈伟 《天风》2009,(12):52-53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中,有一部分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他们多少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基督教音乐与基督教思想影响,有的甚至从事基督教音乐创作、编辑、推广、介绍等方面的辛勤劳动。这些音乐家不仅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及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进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本文介绍马革顺、许勇三、张肖虎三位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民众圣歌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无论从创作赞美诗歌词,还是采用中国曲调为赞美诗谱曲,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都可以说是创举,其经验值得借鉴。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端。按照陈泽民教授的研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基督教的赞美诗音乐作品。此后,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作品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8.
南伯 《天风》2002,(4):22-22
唱好赞美诗的关键是在唱赞美诗时注意歌词内容,深刻领会歌词含义。不要偏面地追求音乐美,只注重唱歌(声乐)的技巧,忽略了歌词的重要性,这对赞美诗的效果是有损的。听赞美诗确实很美,怪不得  相似文献   

9.
音乐与赞美     
徐牧 《天风》2006,(6X):36-37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她是没有形象的文字,又是没有字的诗词;她是没有色彩的画卷, 又是没有摄拍的影视。她充满在宇宙的空间和时间里,用眼看不见,用手摸不着;但当你用心灵去感受体悟时,你便既能看见又能摸着了, 音乐是神奇奥秘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所掌握的数种教会书目索引为据,将清代赞美诗的编译分为两个阶段加以论述。早期的赞美诗以方言本居多,主要依靠传教士个人完成,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清末赞美诗编译种类繁多,众多差会加入了编译队伍,水平有很大提高,官话本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了针对特定对象的赞美诗集。清代赞美诗呈现出四大特点:地域分布渐次扩展,出版形式多样化,由“译”到“著”的过渡,初步呈现出中国基督教圣诗的自我表述。  相似文献   

11.
周以撒 《天风》2008,(16):40-42
敬拜上帝,是蒙恩的群体对拯救施恩的上帝的合理回应.崇拜最广泛的定义就是神与他子民的相遇.在相遇中,神向他的子民显现,他的子民以感恩的心回应.在这个相会里,上帝向他的子民显明他的同在,属他的民以颂赞感谢回应.这样的崇拜使敬拜者被引到上帝面前,亲近那位赐生命和使生命有意义的主.从与上帝相会的经历里,敬拜者得着能力,刚强壮胆,过着有指望的生活.本文尝试从赞美在崇拜中的必须、性质以及果效来谈赞美的事奉.  相似文献   

12.
《赞美诗(新编)》的编辑出版反映了中国基督教界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探索,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所收录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于当前继续深入推进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赞美诗(新编)》是当代中国基督教最通用的赞美诗歌集。1981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决定编撰新的赞美诗集,并在《天风》刊登启事,号召全国基督徒谱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3.
罗以 《天风》2008,(14):42-43
崇拜,是神与他子民的相遇。崇拜,是一种交流,神向我们说话,我们向神回应。神向我们说话是藉着圣经上的话语,藉着神的创造,甚至是藉着人的行动;人向神回应则是透过言语、文字和音乐。在圣经真理中,有很多是言语所不足以表达而需要以声音来代替的。有时,声音里面蕴藏的意思比言语更加的丰富。  相似文献   

14.
罗黎光 《天风》2004,(3):34-35
赞美诗创作的根据是什么?杨周怀教授在《基督教音乐》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来:“赞美诗的内容是宣扬基督教的信仰和灵性经验”,“所有赞美诗都是根据圣经创作的”,“其神学根据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这些  相似文献   

15.
陈小鲁 《天风》2004,(2):36-37
依照圣经所记述的那样,18世纪的农民在每年圣诞节的早晨都要到罗马去,在那里模仿牧羊人吹笛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胡年兵 《天风》2003,(1):45-45
基督教会里,圣经是教会真理的基石。传道人的主要任务,就是阐释圣经内容,传播神的话语。但这还不够,传道人不仅要传道,更重要的是要正意释真道,这是保罗的劝勉,也是神的要求,同时,也是传道人的本分。 在信仰的历程中,省、市教会的传道质量如何,我尚不清楚,但县级以下教会及聚会点的传道,却大有改进的必要,我发现有个别传道人,在传道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任意按主观意志大加发挥,曲解神意。  相似文献   

17.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茕 《天风》2011,(10):44-45
公共崇拜中的献乐与唱诗,来源于圣经中古代以色列人以及初代教会中应用音乐的形式。圣经虽然对音乐在集体崇拜中的应用未有确切的教导,却也记录了大量前人用音乐来抒发赞美上主的史实,告诉后人用歌唱来赞美主是信徒灵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折射信徒灵命状况的镜子,因此在公共礼拜中利用音乐来崇拜上主是有正面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谭静芝 《天风》2012,(2):40-41
一般的信徒关心崇拜是出于一颗敬虔的心,到教堂做礼拜是表示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教会的领袖大多关心安排崇拜各环节由谁负责担任,只要“负责人”各就其位——诗班、指挥、领唱、司琴都有了,那么崇拜与音乐就会顺畅自然地发生了!教会诗班可能关心献唱的水平、参加崇拜的信徒是否爱听;司琴关心诗歌有否弹错;指挥可能关心诗班在献诗时表达是否充分反映排练时的修正结果,或信徒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表现等。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与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雷  F  吴宁 《世界哲学》2000,(1):50-59,,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