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2.
向别人提问和被别人提问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如果有人要你在人和东西之间选择一个答案,你将不可避免地被他愚弄。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人”,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东西”,自己给自己找来难堪;如果你回答“我是东西”,那么对方将会反洁“请问你是什么东西呢?”你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回答,却早已招致一阵哄笑;如果你回答“我是人”,对方又会微笑地对你说:“唤,我明白了,原来你不是东西”,其结果让你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只要你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上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必将陷入窘迫的境地和尴尬的场面。问…  相似文献   

3.
张合安 《天风》2008,(2):20-23
神对人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评价往往给予纠正,有时还立刻为人申冤。当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众人的摩西受到米利暗和亚伦的毁谤时,神就为摩西鸣不平,说:"我的仆人摩西不是这样,他是在我全家尽忠的……你们毁谤我的仆人摩西,为何不惧怕呢?"并且,毁谤摩西的米利暗因此受神惩罚而长了有雪那样白的大麻风。--参民12:3,7-8,10  相似文献   

4.
李世峥 《天风》2013,(10):36-37
《诗篇》第15篇,是诗人大卫所写的训诲诗,他以自问自答的写作方式,将上帝子民在圣殿崇拜中应有的态度及日常生活中应有的追求勾勒出来。开头,诗人提出问题——"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接着,诗人给出答案——"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最后,诗人预告结果——"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诗人提到的这些品格,大多也会出现于别的章节,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当然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然而,你要与社会沟通,就要与各种人士相处。此时,笔者告诫你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不好的,这两种人都不存在这世界上。 如果我们追究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相反,如果我们诚心领悟他人的生活方式,又可在这个人身上找到很多令人喜欢、令人敬佩的优点。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你要牢记三点: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属于田园的,你无法想象一个都市里的庄子。都市是一个用机械构造出来的世界。都市最本质的特征是其机械性。不仅外在的物质世界充满机械性,而且其内在的组织构造也是机械的。人在田园中走路,完全可以随心所欲,但在都市却不行,如果你闯红灯。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的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曾经说:“学习歌唱,单独有一个优美的声音是不够的,就像你做面包,面粉是基础的东西,然后加上其他的配料和烤制,就形成了美味的食物。就一个歌唱者来说,他的基础训练是有决定性的,如果你开始学的对,你一生是对的,但如果你开始学错了,后来改正坏的习惯是很艰难的。”世界上除了聋哑人,任何人都能发出声音,但是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的。男女的发声器官生理构造不同,即同一性别亦各异,有适合唱高音的,有适合唱低音的;有的人音量宽,也有的人音量窄。尽管天赋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在路上问一个普通工人、农民或学生:“你是消费者吗?”这个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的。可是如果你要问他“你是纳税人吗?”他未必能马上回答上来,他可能会犹豫一下,也可能会摇摇头,对你说:不是。 对大多数人来说,纳税仅仅是那些拥有企业和当老板的人,以及少数高收入阶层的事,作为一个普通工人,一个种地的,一个没有收入的学生,或一个月收入远远不及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的职员、雇员,当然只配被称作消费者,而不配被称为纳税人。 然而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不对的。 一个人只要是消费者,花钱购买了商品或是支付了某项服…  相似文献   

9.
谈谈祷告     
王勇 《天风》2002,(3):26-26
我曾听一位牧师这样说:如果你是一个基督徒,你就一定常常祷告,如果你要做一个基督徒,你就应当祷告。这话说得很实在,祷告是神给我们信徒的权柄,离开了祷告,我们将一事无成。一个祷告的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大布道家司布真每天祷告两个小时,他讲道大有能力;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每天祷告3个小时,神与他同在,就连德国皇帝查理五世也惊讶他的刚毅。但是许多信徒却将祷告当作一种重担、负担,所以在祷告时只了了数语以贿赂他们自己的良心,求得是否祷告让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做比说重要     
如果你想说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行动比用语言更有力。有很多时候,你想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获得自信,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如果别人不认可,你也一样还是你。坚定做一个自己,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最想做最能做的事情上,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别人怎么看,随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一直推崇“心灵美”,这点确实很重要,试想如果你的情人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是个衣冠禽兽,你能与之天长日久吗?那么,当你遇到一个梦中情人时,如何把他的“心灵美”也得到认识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透过他的脸部表情及一举一动,你可以在5分钟之内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心平路才平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记载,有一位持地菩萨,他在往昔是一个修行的比丘,凡是见到道路不平整,妨碍车马通行的,他就会想办法把它填平.如果路不通,他也会想办法去架设桥梁,一直以苦力行善,生生世世,勤苦无量.后来,他因此见到了佛,佛告诉他:"你应当先平整自己的心地,唯有心地平整了,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平整."持地菩萨听...  相似文献   

13.
第二个论题:真主的古有 我们说:世界存在所需要的原因是古有的(????)。(1)因为,如果他是新生的,就必定需要另一个原因;若另一个原因也是新生的,亦必再需要另一个原因。如此这般,造成无限推演。这是荒谬的。是故,原因之序列必然终止于一个古有者,停止在他那里。他就是我们寻求的称为世界之创造者的主宰。我们必定要承认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信生 《天风》1996,(2):33-34
使徒保罗在给青年同工提摩太和提多的书信中,都提到“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不可叫人轻看你”。这是因为传道人是传讲神的话的,如果传道人不被人尊重,反被人轻看,那末,神的话也会因此而被人轻看。所以这是关系重大的事情,传道人不是为自己得名声,但他既是传讲神的话的,理应受人尊重。  相似文献   

15.
梅康均 《天风》2008,(3):38-39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乎你拥有多大的才华或能力,乃在于你为社会群体“付出”了什么;一个人的存在如果无法成为别人的祝福,那么纵使他拥有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西谷·泰人勇敢探究“神灵——意念——现实”三个世界间的联系。他近日撰文,对一个人的失败做了主观上的分析。如果你招致了某种不幸,请你首先承认造成的不幸有你自己的缘由。西谷·泰人列举的十种意念,使你明确自身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这个世界,有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也许,你我之间,只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便会不期而遇。那种相遇,犹如春天里邂逅芬芳的奇葩,总叫人感觉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那天与朋友闲聊,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件令他难以置信的事情。一天他在路过地铁站的  相似文献   

18.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高度     
一个登山运动员,有一次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当他奋力攀登到6400米的高度时,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他的朋友们知道了这段经历后,都替他惋惜。大家说如果他能坚持一下,咬紧牙关挺住,再攀登一点高度不就上去了?那位登山运动员却平静地说:“不,我自己最清楚,6400米的高度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遗憾。”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主人公和他舅舅之间的一席话:“……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嘛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嘛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  相似文献   

20.
正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