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的认识论既要注重认识的客体属性,同时也要深入地研究认识的主体属性。一、认识的主体性的定义和内在根据主体性,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性,即处于一定认  相似文献   

2.
略论《管子》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栗冬生近年来,研究《管子》一书中的认识论思想的文章并不多,本文意在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管子》的认识论思想。一《管子》作者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加以严格的区分。在《管子》的《心术上》中,作者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3.
现象的分析     
多年来,目,内哲学工作者注重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以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分析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开始,主要是以主客体关系重新探讨哲学认识论,之后,有的以主客体的关系建构新的哲学体系,有的将主客体的关系命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用主客体的关系分析唯物史观,有的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来规定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其中不乏有益的探索。本期发表的杨河同志《现象的分析》一文,从主客体在认识和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现象和本质的范畴,认为现象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属性,它既在主体之中又在主体之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并没有与主体认识的现象和本质相对应的物质原型。还认为,主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绝对分明的界限正在消融,代之而起的是以主体性为主导的两极渗透。杨河的探讨不失为一个新的角度,很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例如,该文从主客体相互作用角度对色、声、味和时空等现象作了分析,那么对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如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上去界说?如果对现象和本质可以作这种分析,那么是否可以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辩证法的规律及其它范畴?怎样使这种探讨有更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如何在探讨中达到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等等。探讨这些问题,无疑将会对哲学的根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我们期待更多的、有新意的研究文章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5.
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主体性的倾向。主体性倾向,就是着重从主体方面来考察认识论,认为主体在认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真正的主动者,认识是主体积极进行创造的过程。主体性倾向几乎影响了人们关于认识论一切主要问题(诸如实践、主体、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的评价和检验等)的看法,因而,这种倾向也就不可能不影响到人们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大连市干部学校、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大学哲学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关于主客体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市召开。与会代表就主体客体这一对范畴在哲学史上的演变,当前提出主客体问题的时代背景作了探讨,对主体、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主客体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客体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和提供会议的有关论文内容综述如下: 一认识论与本体论、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主体的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必然要发生各自的作用。研究这些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影响,是认识论的不容忽视的任务。本文试探讨“意志”对主体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主客体关系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史上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把客体理解为客观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把主体理解为孤立的个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东西;相反,唯心主义则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从主体的活动中,也就是从他们所理解的“神”或“观念”的活动中,导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解释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可见,他们解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13.
论坛荟萃     
李进:唯物主义方法与主客体关系对唯物主义方法作认识论思考的最根本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和世界观的统一可以体现在认识论之中。它一方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在最一般的方法上规范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据此,可以认为,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方法论,也包含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或者说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的理论中始终贯串着唯物主义方法。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实践关系中,主客体始终处于双向运动的状态。主体始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如何改造客体,唯物主义方法就在其间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并非主体与客体简单的二项式构成和直接的两极对峙,而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中介三大要素组成的动态复合系统。显然,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也就只能存在于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撇开其中任何一项,要真实地、完整地把握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认识中介的研究。什么是认识中介?其内涵规定和外延结构怎样?这需要从一般的中介概念谈起。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普遍联系的形式却是千差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以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点研究,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在1980年以前,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1980年之后,注意力逐渐转向实践活动的要素及其关系结构的研究,在这一研究中已初步涉及到主体和客体概念,从1982年开始,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目前已出现把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同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的趋势。由《社会科学辑刊》编辑出版的《主体—客体》文  相似文献   

16.
控制是指主体在认识和变革客体的过程中,利用具体的指挥和协调机制实现自身预期目的的活动。从这一含义可以明显看出,控制既然是主体的有目的的活动,那么,它自然就体现和反映了主体的能动性。首先,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中,控制是主体能动地协调自身的内部状况以及  相似文献   

17.
论坛荟萃     
杨庭芳、程传阁:列宁研究主体客体理论的进展列宁研究主客体理论的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894—1906年,这是他研究历史过程主、客体范畴的时期。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概念,但已对这对范畴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辩证关系,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的规定和作用,都作了一定的描述和概括。 (二)1907——1913年,《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列宁着重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上,也就是从世界的本质、本原和认识的实质、内  相似文献   

18.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赖以建立动态体系的关键,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环节之一。国内的许多学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1、对活动范畴的理解如果从总体上分类,对活动范畴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意见认为,在皮亚杰看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主张的实践只能说明高级水平的认识,不能说明认识的原始发生。而他所说的活动是比实践更为原始、宽泛的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起点与源头。这种活动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本能的活动,不仅包括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也包括客体对主体的强制引起的活动。就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视对思维控制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类认识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角度:(1)从人类的角度研究认识的起源、发生与发展。这必须从知识最终源泉方面着手。(2)从个体的角度研究认识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个体知识的获取、认识能力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形成等。(3)从具体认识活动的角度研究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如果说上述(1)要探求人类认识的整体规律,(2)要探求个体智力的特征,那么,(3)要探求的是主客体的直接动态作用过程。应该说,只有(3)才涉及直接的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它直接地研究认识自身产生、发展的规律。当我们从主体和客体的…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基础贾玉树经验中不仅包含着感性要素,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本质的东西。经验具有某种主客体的复合结构。要正确认识经验的构成,应当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主体和客体是“实践──认识”活动的两极,经验的两极复合结构为现象知识和观念知识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