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94,(9)
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静闲恬,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真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薄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次获菩提;依吾行者…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語     
《法音》1991,(3)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  相似文献   

4.
柏林禅寺观音大士像开光法语(佛历二五三九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净慧名蓝千古观音院,历尽劫波法运开;今日结坛修供养,尘尘刹刹现如来。恭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作如来使,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有求皆应,无感不通。称名脱苦,...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89,(9)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  相似文献   

6.
真理     
真理,简单地说,就是真实的道理.唐代湛然(711~782)《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之一说:"漏即是事,无漏即真理."这是以有惑、业、苦为事,无惑、业、苦为理,漏尽即得证真谛我空真如.梁代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中说:"郗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支遁字道林)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这里把真  相似文献   

7.
孙劲松 《法音》2021,(8):22-27
一、南海观音闻声救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文殊师利言:(善胜)天子!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云何为四?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谓于乞者无瞋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云何为四?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云何为四?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劝发菩提心文》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  相似文献   

10.
三、无住为本的意义《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有“倒想以无住为本”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罗什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这是说诸法之本,源于无寄,无寄即空,是则无住为本者,空性之谓也。僧肇则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动不停为无住,能起倒想,故名无住为本。窥基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为染净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说无垢  相似文献   

11.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  相似文献   

12.
因不生果则无果,离果则因应无因,此二如幻我无失,世间诸法亦得有。此明自宗所许因果。外人问云:汝中观因果云何立耶?答云:离因无果,离果亦无由立因,我许此因果二法,唯观待假立,如同幻事。不执有自性,故我无汝所犯诸过失,而世间因果亦得不坏。能破所破合不合,此过于汝宁非有?汝语惟坏汝自宗,故汝不能破所破, 自语同犯似能破。无理而破一切法,故汝非是善士许,汝是无宗破法人。  相似文献   

13.
吴学国、金鑫先生认为,禅宗的“即事而真”“理事圆融”“一切现成”等观念,是在如来藏佛学与华夏自然思维的影响下,通过对般若思想的误读而形成的,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本文则认为,禅宗的上述观念皆有般若经论依据,“即事而真”源于《般若经》“一切法皆即真如、法界、法性”的原有说法;“理事圆融”是对般若经“唯有诸法,互相滋润,互相增长,互相圆满”的合理解读;“一切现成”系对《般若经》“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道”的准确阐释.禅宗尽管对般若思想进行了中国化表述,但并未背离其根本旨趣.吴、金两位先生不但误读了禅宗与般若,也误读了华夏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华严学与华严宗的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的范畴内使用了"一真法界"的概念。"一真法界"的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的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的内涵。而"一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一心四法界"说。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的又一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的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引论:牟氏《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的提出《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所造,南北朝时来华译师真谛三藏所译。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此论是极其重要的根源性经典之一。论中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法者,存有义;摩诃衍者,大乘义。此即把佛教的存有理论落实在众生的心之一法上,由此显示大乘佛教区别于佛教小乘的独特理念。论复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同上…  相似文献   

16.
念佛的意义     
《法音》1989,(5)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2011,(3):F0003-F0003
真见不见见不见,见见之时见非见,谁道如来有形象,客邪种子落心田。真正见道不是见到一个什么东西,若见到什么东西那是没有见道。这个道就是指那个能见之性,能见之性和所见之境并非二物。如果你见到这个能见之性,这时的见不是看见的见。谁见?见谁?经云:一切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相似文献   

18.
注经偶颂     
尘缘何所恋?立论”焦依圣,粗明净法妙,注得虚空破,掩门注大经①。得皆在忘情。弥感佛恩深;甘露雨倾盆!谁知六字名,“顿超”与“立断”,已在含元殿⑤,曹山真知有,即是一味禅④。一念本来圆。何更问长安。不询五十三⑥。浑然忘老病,随缘传佛语,莲花不著水,破颜微自笑,誓死报慈恩。即事显举心。金针可度人②。放手扯葛藤③。木叶脱落尽,的的祖师意,佛法无多子,试听无生曲,金风露树身。切切老婆心。知音有几人!窗外黯鼠声⑦。汪:①净士宗称《阿弥陀经》为小经,《无量寿经》为大经。 ②宗门常云“鸳鸯绣出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今反其意。 ③…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1990,(11)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1993,(9)
五分法身,以戒为依;三无漏学,以戒为首。无一如来不具戒体,无一菩萨不修戒度,无一经典不赞戒法,无一圣贤不严戒行。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论其超胜,则才沾戒品,便名人世福田;极期指归,则唯佛一人,方名圆满净戒。四级重楼,级级皆圆顿境,八万细行,行行与法界同。若不持戒,纵能习讲坐禅、兴诸福业,皆为魔业,必入魔党。故好心出家者,决须从持戒始。自利利他,法皆成就。舍此通途,更无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