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讨论了美术馆儿童早期教育活动的内涵、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美术馆在儿童早期教育活动中的意义,着重讨论了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参与美术馆活动的影响,并针对我国美术馆的家庭教育活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读写萌发的观点出发,探讨6至7岁儿童的家庭读写活动、早期读写水平与其在校语文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儿童的非言语智力和父母的教育水平等变量后,(1)只有儿童的非正式家庭读写活动能够显著预测其口头词汇;(2)只有儿童的正式家庭读写活动能够显著预测其识字量;(3)只有儿童入学时的识字量能够显著预测他们一年级时的语文成绩和平时语文课表现;(4)儿童的口头词汇和家庭读写活动均无法预测其在校的语文课成绩。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儿童的成长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住宅景观活动空间的好坏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如今住宅景观的儿童活动空间设施普遍比较单一、陈旧、缺乏新意,活动场地面积也比较窄,导致多数儿童的活动内容与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天性无法完全的释放。文章主要通过一些设计案例和实地调研,来分析住宅景观活动空间对儿童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影响和重要性,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住宅景观活动空间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对637名3-6年级小学生施测网络行为调查问卷、伊利诺斯孤独问卷、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和家庭富足量表,以探讨互联网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及人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从事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网络活动较多,参与社会交往类网络活动较少。2)网上信息获取活动显著预测儿童孤独感的降低。3)在网上社会交往及休闲娱乐活动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中,人格特征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时儿童戏剧教育的现有组织形式进行了梳理,并且分析了这几种儿童戏剧教育组织形式的利弊,最后提出三点关于儿童戏剧教育组织形式的设想:剧本来自儿童生活,由儿童与教师共同创编;将剧本分解为多个主题活动,帮助幼儿积累表演经验;以剧场表演的形式整合儿童戏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王沛  高瑛 《心理学报》2004,36(3):340-346
实验一以图片为材料研究了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二以情景故事法研究了儿童在不同排斥情景中发生性别排斥的原因即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被试为幼儿园大班、2年级和5年级儿童。结果发现,(1)在同伴群体活动中三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2)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行为并不是由性别刻板印象引起的。(3)儿童会以道德和亲社会行为为理由接纳异性儿童,会因为群体认同、群体功效和刻板印象而排斥异性儿童。  相似文献   

7.
Porges的多迷走神经理论提出迷走神经活动(vagal activity)与儿童的情绪及社会行为密切联系,已有研究探讨了儿童迷走神经活动与儿童的情绪反应及调节的关系,但研究结论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本研究选取93名4-6岁学前儿童被试,运用生理测量手段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RSA)分析的方法,采用父母报告的学前儿童情绪反应强度、情绪调节能力、冲动性为结果变量,进一步探讨儿童迷走神经活动(以基线RSA、RSA撤出、RSA恢复为指标)与情绪反应、情绪调节及冲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1)基线RSA与儿童情绪反应强度显著负相关,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显著正相关,基线RSA是儿童情绪反应强度显著负向预测因子,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显著正向预测因子;(2)RSA撤出、RSA恢复性与儿童冲动性显著负相关,是儿童冲动性显著负向预测因子。研究结果支持了Porges的多迷走神经理论,表明迷走神经活动与儿童情绪反应、情绪调节及冲动性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肖立军 《美与时代》2013,(12):127-128
综合材料在儿童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把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再创作,在有限的材料选择中发挥出无限的想象。活动过程也促进了儿童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加强,在活动中儿童开始学会用不同的材质、不同属性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将生活中的经验融合起来,达到对自己和对世界更加完整和复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1085名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其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注意分散程度、心境、活动强度、活动阈限及适应性等方面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各个方面均有显着相关,表明儿童气质与母亲抚养困难关系密切;(2)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母亲抚养困难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困难型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的母亲抚养困难程度显着高于容易型儿童的母亲;(3)气质类型不同的儿童其母亲在抚养困难各具体感受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世界各国对于放学后孩童去向的对策与活动种类,结合中国孩童课余生活的实态,从儿童成长的特征及心理变化,对当下儿童的课余活动的开展与场所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通过Mi Mi Gi Gi儿童秘密基地的活动式建筑表皮设计构建一个功能自定义、空间可操作的儿童自治体环境。  相似文献   

11.
儿童2-4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陌生同伴交往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用纵向追踪的实验室观察研究了儿童2岁、4岁时的行为抑制性,及其4岁时与陌生同伴交往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能预测其在4岁时的社交发起行为缺乏,但不能预测各种游戏活动类型。儿童4岁时的行为抑制性与其单独一被动活动、平行活动及社会互动活动呈显著负相关;与交往中的抑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分数能预测儿童交往的主动性的缺乏。稳定极端抑制儿童和稳定极端非抑制儿童在抑制行为、平行游戏、社会互动游戏、社交发起和玩新奇玩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信任游戏考察242位小学3~6年级儿童在经济活动中信任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在游戏中,儿童信任的年级差异显著,三年级儿童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四五六年级儿童信任水平逐渐增高;(2)在代表群体做出决策的情境下,儿童表现出比个体情境下更高的信任水平;(3)经济活动中儿童的信任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儿童知觉—运动协调发展的问题是儿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之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知觉和运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感知—运动的协调活动所逐渐建构起来的最初的感知—运动水平的认知结构,是儿童日后认知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肯定了感知觉—运动协调活动在儿童最初的心理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是分析学前儿童认知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条件(实物、照片、语言指示)对儿童计数、操作和比较活动的影响,探讨认知的各直接成分和各间接成分的关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了解3—6岁儿童在三种认知活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了母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非留守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的HPA轴活动(唾液皮质醇日常节律)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39名留守儿童和70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母子依恋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和连续三天共6次(上午、下午)的唾液采集。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焦虑的负相关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2)伴随皮质醇日常变化节律的提高,母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增强,对非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减弱。结果表明,HPA轴活动与母子依恋安全性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运用结构性观察方法对两组4岁儿童与父母在四种活动中的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一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高分者,二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低分者。85对父母一儿童对子参加了4个各有15分钟的共同活动,阅读、数学题、纸和积木,并完成一个微型问卷。结果表明,在这些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数学知识学习和多种以父母为主导的互动策略;两组对子之间在数学事件频次上无差异,但一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积极策略,二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消极策略;二组中有更多儿童对互动表现出消极回应和注意力问题。两个组的父母在家中与儿童一起进行诸如阅读和做数学题的共同活动的频次与质量上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7.
问题的提出儿童的记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记忆策略在能力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儿童个体之间在记忆能力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策略方面的差异.记忆策略包括有心理的或身体的活动,是主体在有意控制之下的、可以用来提高记忆操作的认识活动或行为活动.儿童在记忆活动的各个阶段(如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等),都有可能使用一定的策略.弗拉韦尔等人对儿童记忆储存策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开始向主动应用储存策略过渡.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学龄前和学龄初儿童记忆储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试图探索幼儿园游戏活动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在对30名年龄为4岁8个月的男女儿童进行长达7个月的教育训练后的测验表明,每周两次的符合儿童兴趣并在成人指导下的游戏活动,显著地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半球某些认知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倩  郭念锋 《心理学报》1999,32(1):104-110
为了解攻击行为儿童大脑两半球的认知活动特点,采用侧视野速示呈现技术,对径“同伴提名量表”筛选的17名攻南 儿童和16名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4-8岁儿童和大学生为被试,用虚拟生物图片为材料,采用2(不提供背景知识和提供背景知识)×6(年龄)的实验设计,考察背景知识对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年龄特点。结果发现:(1)两种实验条件下均有显著的年龄差异。(2)提供背景知识与否对不同年龄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对4-5岁儿童分类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对6-8岁儿童及大学生分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