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文明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或者问题的演变史。然而,尽管人们天天与问题打交道,知道需要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但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更加遗憾的是,那些专门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似乎也没有把“问题”当问题,更不曾有人试图建立一门专门研究“问题”的理论——问题论。  相似文献   

2.
顿悟研究及顿悟与智力超常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文  刘明 《心理科学》2001,24(1):112-112,121
顿悟(insight)就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突然地理解了一个问题,或理解了一条有助于该问题解决的策略。在常规的、结构良好的问题解决中虽也有顿悟的出现,但是顿悟更多地光顾于结构不好的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过程中。所谓结构不好的问题就是不具备明确的解决路径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良好定义的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较难建立起合适的心理表征来构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模型。对于这类问题而言,建立问题解决计划以确定一系列步骤来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同样存在困难。通常这类问题也被称为顿悟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研究经历、元问题研究、问题认识论研究和问题方法论研究四个方面比较毛泽东问题观与波普尔问题观。在元问题研究方面,通过对波普尔的"问题困难说"、"问题张力说"和毛泽东的"问题矛盾说"进行分析、比较,指出问题矛盾说比问题困难说和张力说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在问题认识论研究方面,比较了波普尔以科学知识增长"四段模式"为核心的科学问题认识论和毛泽东以广义问题解决过程模型为核心的一般哲学问题认识论,指出了它们的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在问题方法论研究方面,通过比较波普尔的"猜想——反驳方法论"和毛泽东的广义问题解决方法论,分析了波普尔问题方法论的局部深刻性,指出了毛泽东问题方法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问题差距说,目标、矛盾、挑战和困难都意指问题。问题是行为主体渴望消除的认知初始状态和设想或认定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重大问题具有一般问题所具有的一切性质,也具有一般问题所不具备的权威性、战略性、复杂性和特异性。社会进步伴随着重大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伴随着问题性质的积极转换,将那些在理论和实践上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正解决问题或已解决问题,将规避型问题转化为引导型问题。解决重大问题的必要的、积极的逻辑策略是分解问题,逐级解决,对重大问题在思维中进行历时性或共时性分解,直至问题求解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这个题目乍一看是一个普通问题,但细一琢磨,却发现了它有一个破绽,问题已知中包含着回答,因此这个问题让人难于回答。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回答问题会出现错误,提问题也有错误的问法,这就说明了问题也有一个合理性问题。问题要有回答,要求问题本身有可能也有必要寻求出一个真回答。否则问题便不合理,需注意的一点是问题本身不同于回答,它不是一个判断,无所谓真假,而只有合理性问题。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几种常见情况: 一、问题的已知不明确这主要表现为问域的不明或限定的不明,叫人无从回答。如‘什么不会飞’问域不明,无法回答。但若改为‘什么鸟不会飞’问域明确为鸟,就可以找到答案,如‘舵鸟’。由此可见,改变这种不合理性关键在于问题中概念应明确。二、问题的已知中隐含假判断或真假未定之判断问题中的隐含判断假,这种问题也可称之为假问题,假问题根本没有真回答。如,有的逻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逐步被社会重视,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焦点问题,所以农村教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本文主要探究当前农村美术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农村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展开。阐述了自己论点,即怎样解决农村美术教育的问题,以此来关注农村教育。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农村美术教育问题,表现农村美术教育改变的迫切性。在很多方面会触及农村现状问题,因此讨论农村美术教育。确立学习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探索农村问题改变的对策是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生命的本质问题是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分子生物学革命之后,这个问题明显地受到了忽视。生物学家往往感到这个问题太“哲学”,因而把它当作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哲学家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太科学”,因此把它主要当作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当今一些主要生物  相似文献   

8.
先述异说,后提我见。一、关于朱熹思想的来源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朱熹理学的问题,也是整个理学的问题;不仅仅是理学的问题,也是儒家的礼教问题。我长  相似文献   

9.
李晓东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2,25(3):270-274
本研究对465名小学3—6年级学生解决不同类型的比较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解决比较问题的成绩受问题类型及年级的交互影响。儿童在一致算术问题上的成绩都很好,且显著优于不一致算术问题。在不一致算术问题、一致代数问题及不一致代数问题上,存在年级差异。5、6年级学生优于4年级学生。(2)小学生在算术问题上的通过率高于代数问题,5、6年级学生的通过率高于3、4年级。除一致算术问题外,其它类型比较问题的通过率较低。(3)小学生解决比较问题的成绩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发明事例,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问题先导下的原型启发促发顿悟的机制。实验1采用简单原型材料,利用"先问题"范式探讨了问题先导下的原型启发促发顿悟的关键认知过程,结果发现问题激活率可以解释问题解决正确率89.3%的变异。实验2采用3种不同难度的原型材料,用"先问题"范式和被试自我报告问题和原型中关键词的方式探讨问题自动激活的机制。结果发现原型和问题关键词的提取对问题激活率有显著影响,而原型和问题关键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与问题激活率显著相关。研究表明,问题激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先导下的原型启发促发顿悟的关键认知过程。原型的特征性功能和问题的需求性功能之间的语义相似性是问题自动激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道德问题的秘密在于道德之外。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是说道德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 ,其原因往往不在于道德本身 ,而在于道德之外 ;也不仅仅是说道德问题的现实影响往往不会限于道德领域 ,而是会扩展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其它社会领域 ;而且是说要解决道德问题 ,就不能仅仅就道德论道德 ,以道德的方法解决道德的问题 ,而是要在道德之外寻找解决道德问题的治本之策。作为道德问题域中一个具有基本性质的问题 ,诚信自也不能例外。如果我们将哲学问题分为外向性问题和内向性问题的话 ,诚信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内向性问题。正如任何外向性问题都缺少…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和研究西方的形而上学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理解。对于我们中国学者来说 ,理解形而上学则至少要面对三个问题。首先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 ,其次是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最后还有学术层面上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不仅直接与理解形而上学的具体问题相关 ,而且关系到对形而上学的实质的理解。一语言层面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地表现为翻译的问题。翻译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术语的翻译 ,说到底还是理解的问题。以“形而上学”这个概念为例。我国古代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 ,形而上、下的区别一直沿用至今。借用这里的术语 ,人们以“形…  相似文献   

13.
一部科学哲学史就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的对科学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进行探讨的历史。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追寻有意义的问题出发探讨命题和命题系统,将问题合法性程度由绝对合法变成相对合法,将科学发展看作合法问题累积式的渐进过程。波普尔在问题的动态演进中把握问题合法性,把科学进步看成一种经过证伪环节的问题突现式增生过程。拉卡托斯的问题转换理论是对波普尔四段图式的精致化处理,较好地说明了问题及其发展的合法性。库恩更为全面地描述了问题的合法发展,通过常规问题、经验反常问题和革命性问题刻画了合法问题阶段性的累积特征和革命性的非累积特征。劳丹依托研究传统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通过问题的合法转换描述和规范科学进步,为开放和自由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历史描述和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大多数学生根本提不出问题来,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来的习题,解不出来的答案,即使少数优秀学生提出了一点问题,其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出问题的数量,提出问题的质量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胆小,问题肤浅,这些事实说明,在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5.
伦理学基本问题是我国伦理学界广泛论争的热点问题,观点各异,既有单一问题说与多个问题说,也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与价值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梳理已有的讨论发现,必须先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做一考察,即首先需弄清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不等于基本的伦理学问题,也不等于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只能是一个问题,而非是多个问题,不仅能从本体论意义上作为划分一切伦理学类型的标准,而且也能从价值论上体现伦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理论本性。从这个标准来看,教科书体系的观点是目前最为完备和恰当的观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论争是有意义的,其历史使命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16.
一 关于心理的阶级性问题,是心理学界长期爭论未决的问题。在最近心理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看法都直接与这个问题有关。有人认为研究人的心理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有人认为心理的阶级性问题不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最近曹日昌同志在“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看法。我认为明确这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这次研讨会的主题 ,我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讨论时参考。1 如何更切近地把握问题 ?  近些年来 ,我国学术界兴起了关于生存问题的讨论 ,进而扩展为关于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探讨。哲学的敏感神经捕捉到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表明这个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很实际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个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种种矛盾和危机。现在 ,我们人文社会科学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面临挑战。马克思指出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相似文献   

18.
金在权总结了精神因果(mental causation)面临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精神反常问题,即心理现象不具有因果律的问题;从计算主义导出的精神外在化问题;因果排他性问题~①。在这三个问题中,因果排他性问题是最受关注的,几乎所有心灵哲学理论都讨论过这一问题,因而产生了诸如自然主义进路、物理主义进路等。本文主要介绍一种讨论排他性问题的新进路,即反事实条件句进路。  相似文献   

19.
任何问题都是由两种成份组成的:已知成份和未知成份。未知成份是指问题所提出的疑问,这是明言的。已知成份指组成问题的有关概念以及隐含在问题中的判断。“未知”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一个问题的已知成份是不真实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不能成立的。不能成立的问题就叫不合理的问题。对不合理的问题是不能按照通常的要求针对问域给以回答的。不合理的问题,有如下各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主体与客体同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说,“在当代,思维和存在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即使在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