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5日至28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美国、韩国、巴西等国和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对朱熹哲学、理学、经学等思想,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朱熹研究的途径、方法和新的思路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1.对朱熹哲学的新解存在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在发言中指出,与当代西方分析哲学认为存在和价值是绝然不同的观点相反,朱子用“所以然”与“所当然”表示存…  相似文献   

2.
张丰乾 《哲学动态》2006,(11):69-70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6年5月16~18日召开了“注释、诠释与建构———朱子与四书”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合办,台湾大学东亚经典研究计划协办。来自两岸三地、北美和新加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有关四书集注的诠释学问题,学者们在朱子学、四书学和诠释学方面各有侧重,折射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现状和趋势。一、“四书学”兴起的可能经典诠释和哲学体系建构是朱熹学术思想的两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本是属于不同时代,各自独立的思想著作,朱熹如何把它们视…  相似文献   

3.
1990年10月,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福建省闽学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发起和举办的这次讨论会在武夷山市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朱熹学说的丰富内涵,朱子学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及现代价值等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现将讨论要点综述如下。 朱熹学说的丰富内涵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学说涉及经学、史学、道学、佛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与会者主要就其本体论、宇宙观,道德伦理观等展开了热烈的讨沦。 本体论和宇宙观。朱熹综合二程和张载的理气学说,建立起了以理为主,而以气为辅的系统的本体论和宇宙观。有论者认为朱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争论是一件令人注目的事件。由朱熹给《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作的注,在当时就引出许多不同意见。因此,关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朱熹的注解与周敦颐的原意是否一致这个中心进行。后代学者的讨论也循这条线索发展,遂衍生成朱熹与周敦颐思想异同的讨论。这就引出三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朱熹的注是否符合周敦颐原作的思想?二、如果不吻合,朱熹为什么要进行修正?三、周敦颐的思想是儒还是道?本文试从分析周  相似文献   

5.
理气先后的讨论,是研究朱熹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朱熹的理气观是理在气先的理一元论。作者认为,朱熹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朱熹早年从理本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由南康之后经朱、陈之辩到朱、陆太极之辩逐步形成了理在气先的思想;晚年则从逻辑上定论理在气先。朱熹在论本原时讲理在气先,但在论构成时强调理气无先后。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思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朱熹的理气观时,应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6.
<正>朱熹思想的重要价值,使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从子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事实上,朱熹站在理学的立场上,对子学人物及其观点多有评论; 这些评论尽管比较零散,却体现了其独特的子学思想,它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朱熹思想的全貌,并从一个侧面了解子学在宋代的流传及对朱熹思想的影响,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问最广博,影响最深远的学者。他是南京“闽学”的领袖,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和体系,奠定了理学确然不拔的基础,影响了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至今余波未已。因此,朱子学乃是海峡两岸学者所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三十余年来,台湾学术界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其内容涉及朱熹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人生哲学、理气论、性论、居敬穷理、朱熹的家学与师承以及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朱熹与佛道的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史学会华东分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80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在杭州市召开了宋明理学专题讨论会。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华东各省、市和北京、黑龙江等地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出版社的中国哲学史专业工作者八十多人。日本学者深泽助雄和瑞士学者耿宁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关于日本和欧美研究宋明理学概况的发言。这次讨论会收到专著和论文二十篇,从不同角度对理学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相似文献   

9.
<正>张克宾著《朱熹易学思想研究》一书于2015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朱熹的易学思想系统,从朱熹易学的基本问题意识人手,顺其思想脉络,层层揭示和阐发了其中一系列的卓绝创见。作者既考察朱熹易学之所然,又探究其所以然,特别是突出了其背后的哲学文化意蕴;并在把握朱熹易学各个部分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否为《正蒙》写过注解,在学界存在争议。那么,现行所谓《正蒙》朱熹注解从何而来,便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考察《正蒙》朱熹注之源流,对朱熹是否为张载《正蒙》作过注解予以解答。朱熹在解说《正蒙》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张载的思想,那么,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如何?我们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 由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于1990年10月15—1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法国、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加拿大、希腊、苏联、香港、联合国,以及中国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一百八十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约八十余篇。现将会议论文和发言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于下。一、孙武军事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强调天理的普遍性,为社会交往的公共性原则提供了形而上依据,也是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前提。朱熹注意区分公私之别,将天理人欲之辨看作公私之辨,认为公是仁爱思想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与先儒一样,朱熹认为公共性价值的具体落实依赖于由己而人,由"明德"而后"亲民",强调个体修养向公共空间的推衍。朱熹对"絜矩之道"或"礼"的重视,为公共性原则的落实提供了规则性保障。朱熹公共性思想中对个体的挤压,需要在现代价值视域中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13.
高奣映是清初滇西少数民族杰出的学者,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探讨二人理学思想的异同,对于把握高奣映与朱熹的思想、了解儒学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奣映的理学思想是在反驳朱熹关于"无极而太极"训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仔细分析比对,二者在本体论、理气关系乃至工夫论有许多融通之处。二者同属儒家思想一脉,都是排佛老、建构儒家道统的内在需要与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宋代学者如程迥、朱熹、赵汝楳、雷思齐等,曾对春秋时期的《周易》"古筮法"进行了考辨、探究,力图复现"古筮法"之原貌,同时,又因应时代的要求,将古老巫术的神道思想与儒家的伦理观念进行调和,具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熹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与中医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道教产生之前 ,儒学的发展已经受到中医药的影响。这为儒学在道教产生之后接受道教的影响铺平了道路。朱熹对中医药和道教均有研究 ,其思想受二者影响 ,尤其是受道教影响比较大。正因为朱熹思想与道教思想有相通相同之处 ,所以 ,他的人格和学识得到了道教人士的推崇 ,其思想得到了道教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宋末之后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朱熹哲学吸收了道教思想而又超越于其上并在宋末之后逐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是后期道教逐步趋于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治《尚书》上,朱熹既以对古文的考辨疑黜,影响后世的《尚书》辨伪甚大,又通过阐发《大禹谟》“十六字心传”,对理学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这两个突出的方面又共存于朱熹的尚书学思想体系里,既体现了朱熹经学重考证,以探求经文之本义的特点,又表现出朱熹经学断之以义理的时代特征。其经学与理学相结合,治经为理论创建作论证,显然不同于为考据而考据的清代汉学家。虽遭到后来学者的批评,然亦不可完全否定其思想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宋朱熹(1130-1200)以儒学为本位,融合三教,创“朱子学”思想体系,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中古以来社会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影响极大,是值得深入、全面研究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蔡方鹿先生最近出版了《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年10月版)一书,把朱熹放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多方面深入研究了朱熹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集中反映了朱熹思想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且纵贯古今,综合创新,坚持以现代化为价值评判标准,在批判朱熹思想流弊的同时,提出继承创新“朱子学”中所体现的民…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史学思想,主要是他的历史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不仅修史者奉为圭臬,而且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往往据为准绳。 一 朱熹认为,历史是“致知格物”的儒者所宜从而取得感发的一种学问。历史上的是非论争,应诉之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这就是说,要从致知格物的高度,要从天理的高度来认识历史。朱熹说:“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鉴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是则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慨然有感于斯。”(《资治通鉴纲目序》)朱熹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21日至23日,本刊邀请了马来西亚、印度、德国和台湾、香港以及内地的20多名学者,于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卫生保健体制改革比较研讨会”。会议通过对日本、美国、德国、英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南非以及台湾、香港地区与我国内地卫生改革的比较,就当代世界卫生改革的走向、趋势、各国改革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了讨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研讨会。它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新的思路,在与会学者们的头脑中展现出的许多国家卫生改革丰富多彩的画面,使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同时也使我们自然地想到,在正…  相似文献   

20.
这是继四川《山海经》、湖北《易经》讨论会后“三经”研究的又一次盛会。会议将邀请国内《老子》研究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参加。大会筹备组初步商定,会议的中心论题是深入探讨《老子》和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思想领域的影响,从中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