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发展至清,渐趋"摹古"之风,以王原祁的绘画理论为例,类"仿某家"的画论则则皆是,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履受批评认为不够创新;但是笔者观察到王原祁在他的《麓台题画稿》中提出"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思想,"宋法",可理解为宋代的"理学"文化和"文人画"思想。以"宋法"为依据,分析王原祁的《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从文化精神、绘画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思想的影响等各方面探析王原祁"摹古"绘画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伟大艺术家,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上的成就,在美术史上有着突出贡献,他精研传统并在传统上大胆创新,把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他的作品里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他的绘画思想对于传统的深刻反思,独到的审美感受,对笔墨形式的再造以及中国画"内美"之审美境界的展开,均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因此,本文笔者深入研究了黄宾虹美学思想,追本溯源,彰显中国绘画风格,重塑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赵无极是近代融合中西的画家中集大成者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包含了西方油画的直观性和中国水墨画的趣味性。在他的抽象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西方绘画图式中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在强调"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大背景下,赵无极通过自身对于绘画的独特理解,让中西方融合的作品在绘画语言和思想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艺术大师刘海粟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国画创作上,刘老山水、花鸟无不擅长,他贯通古今、融会中外,不守旧、不泥古,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画中的泼墨、泼彩技法,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新风格;在绘画理论方面,刘老将"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等理论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几十年丰富而坎坷的艺术生涯中,他又结合西洋印象派的理论及风格,强调形神兼备,最终形成了自己完备的美术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与实践成就可谓是举足轻重。他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强调艺术创作要"美",要服务于人的精神与心灵。梳理吴冠中的艺术绘画作品可以发现,形式美一以贯之,但又不失传统,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韵味与情调。文章围绕吴冠中的艺术作品,探究其形式美特点,并就其形成因素展开挖掘。  相似文献   

6.
空间是架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就画面中的空间呈现方式而言,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追求主体与客体在画面中的有机融合,使画面空间具有连续的节奏感;西方现代主义之前的绘画追求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强调"再现性"。20世纪初,对于真实再现的摈弃与对形式的追求催生了内容完全内在于形式的"表现性空间"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将文学、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强调"士气""逸品",重视笔墨情趣和意境的表达,反映了古代儒生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书画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堪称中国绘画艺术史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柴文华 《哲学研究》2012,(9):40-46,127,128
墨学为先秦显学,至秦汉以后几近中绝。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却出现了一股研究墨学的热潮,如胡适、冯友兰等人都有大量的墨学研究论著发表。如所周知,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冯友兰则是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二人的文化立场可谓"大异而小同",但就他们对墨家学派的态度和看法而言,却是"大同而小异"。那么,为什么中国近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9.
"气韵生动"的提出成为传统绘画评判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绘画要表达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绘画的不同时代都把其看做是重要的创作准则。随着没骨画的出现与发展,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在色彩、形式等多方面的表现具有多元化的趋势是中西结合的一方面,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就绘画理论"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前提是儒道思想的同一性,实质是儒家主干,以道补儒;动力是儒道思想对屈骚传统、禅宗美学和近现代各种美学思想的兼收并蓄,"自然的人化"观是其现代转化形态。"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这些内涵与诸多学者所谈及的强调儒道之间差异、儒道之间平等、与屈、禅思想无关,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与近代人性解放和西方美学几乎无关的"儒道互补"思想完全不同。正本清源有助于深化对"儒道互补"这一重要且复杂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西方绘画形成了更加理性化的写实风格,它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绝对再现。而中国绘画却与之截然相反,强调诗书画相结合的浪漫主义表现,注重绘画创作主体精神生活的写照,现实同心灵的结合。水彩画自清末传入中国后,由于其在材质与审美等方面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快就受到了国人的喜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彩画面貌。  相似文献   

12.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气派""写生""笔墨"放入近现代中国绘画历程中进行定位和考量后发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画家们只有把握住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并通过锤炼能够表达这一艺术精神的笔墨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3.
齐白石与毕加索的绘画艺术之间的比较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在于,首先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自他的艺术风格成形诞生以来,就成为人们研究和学习中国民间艺术的读本,在国外齐白石的绘画也享有高的地位,他的绘画里简朴的画风投射出的深奥,一直令人思索,人们热爱齐白石、渴求达到齐白石的境界。论文的宗旨是了解齐白石绘画思想对中国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在近代的中国画家的理念里,我们能找到齐白石的影子,就齐白石的绘画而言,一个外国人——毕加索,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影响。齐白石出生于寒门,经历了北漂生活,面临时代政局的变迁,承受生命危机时刻内心的痛苦抑郁,而同时代的毕加索的境遇也如此。毕加索是高产的画家,他的绘画寓意深远,大巧若拙的风格从毕加索的艺术中流露,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从诞生之日就影响着西方人们的思想,虽然齐白石本人未必认同毕加索的绘画思想,毕加索也不一定完全理解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但他们之间却有某种共同点。齐白石是一位大气晚成的画家,长期练习、创新到晚年的领悟,齐白石的作品淡泊、宁静、童趣,和毕加索的绘画精髓契合。毕加索参加过革命,后来云游四方学习艺术,而齐白石从木匠转型到画家,晚年开始"我行我道",他们有可比性。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的主要结论是借中西方的思想来分析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现代艺术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中国民间美术和传统艺术造型观念比较相似,照相技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就是民间艺术走向时代舞台的开始。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观对现代绘画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积极发掘民间美术造型的价值,探索它与现代绘画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林风眠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强调主观,重在表现,画面抒情味浓烈。他以前驱者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线造型,采用中西艺术“调和”的方式为中国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重新辨析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其要有五点:一、崇尚道德、以民为本是儒家文化的"常道",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二、在儒家文化中"天民一致",在民意之上并无更高的所谓"天道合法性"。三、"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在儒家文化中民本主义高于王权主义。四、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本并非近现代意义的民主。五、从民本走向民主,符合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逻辑,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应是"以民本和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相似文献   

17.
"大巧若拙"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推崇枯槁之美、艺之老境,在平淡自然、简单真切之中,强调回复生命本然,对艺术家在绘画中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境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极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观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道家哲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演变、发展中,道家思想发生着重要内在作用,通过探究"道"的观点在中国绘画中的影响,进而探究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理与画法,揭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哲理,把握中国画的精髓,对进一步继承传统,进行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等造型艺术,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及造型语言,尤其是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强调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传统中国画和书法是书画同源,因而中国画强调"写",以书法的"写"来强调中国画的用笔。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绘画的线条运用规律,也就是中国特有的线描艺术。因此,线描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绘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这一传统的技法语言既是以书法用笔的勾勒方法,勾描出来的墨线即是中国绘画的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