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就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几个主要诠释建构者及其相关论述,提出学术史视野下的简明考察,和有关彼等研究特色及其深具学术突破性观点的扼要解说.敦煌学、禅与诗、僧传和经典文学四者,就是本文解说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6,2(2):133-137
本文从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变异等角度,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分析了故事产生的密教外来影响与道教房中术这一中国文化的内在接受基础,以及唐代道教盛行背景下大量出现的遇仙文学与女冠文学等特定文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佛教进入中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几代学者对此进行探寻,使这一"大事因缘"逐渐被破解,中国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明晰。陈允吉教授采用实证和思辨高度统一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论域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其论著学殖深厚,思理深刻,卓有创见,对破解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大事因缘",厥功甚巨。  相似文献   

4.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学是双向式互相影响的。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佛经翻译文学指佛经翻译文本中包含着文学成分和文学因素,尽管它主要是宗教经典而不是文学作品。它也被称为佛教文学,主要是印度宗教思想的体现,可能受到印度民间文学以及当时文人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百喻经》既是佛教譬喻经中的代表作,为佛教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又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佛教文学作品,在印度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本文对其经名演变、汉译情况、分卷结构,及其在现当代的流行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意从文学研究角度分析了它的内容与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讨论和介绍林镇国教授,为何堪称他是“当代台湾学术性佛教多元哲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并对其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都做了相关的检讨.  相似文献   

7.
阅读文学小说曾经被认为只是大众消遣娱乐的方式,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阅读文学小说能够提升个体的社会认知。然而,有些研究并未发现阅读文学小说能够提升社会认知。本文首先批判性地分析支持和质疑“阅读文学小说提升社会认知”的相关证据,随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将如何解决这一争论,包括开发新的研究工具和技术、明确文学与小说的操作性定义、确定读者的关键特征、创新研究设计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金庸的《天龙八部》是一重镇,其繁复庞大的文学建构,其长歌当哭的悲剧英雄,吸引了众多读者,然《天龙八部》所勾勒的武侠世界的奇瑰与佛教文学的无穷想象力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笔者拟浅析其中的佛教内涵,以求就正于有缘。  相似文献   

9.
刘进 《学海》2001,(4):153-157
本文主要论述文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论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形而上的文学观、小说观,以及其小说中形而上的幻想与虚构,形而上意象及其审美价值;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形而上意味,富有形而上特征的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之问是初唐时著名的诗人,他受当时佛教、道教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阐述他在不同的阶段张海鹏,1978生,河北保定人,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相似文献   

11.
李雪涛 《法音》2003,(3):25-26
前天刚刚把《佛像解说》的译稿校完,这件拖了好几年的工作总算是告一段落了,我心里自然也一下轻松了许多。大约是1990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书,我的朋友PieterWelge从德国给我寄来一本有关佛陀的画册———《佛像解说》。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这部精美图册的时候,真的为那些大都是我从未见过的造像所震撼了。那时我除了在大学里教书外,还给香港的一本佛教刊物写点文章。那本佛教刊物经常用精美的佛像或寺院建筑的照片做封面或封底,所以我也试着将《佛像解说》的一部分彩色照片的解说译成中文。这便是翻译这本书的开始。19…  相似文献   

12.
杨亿为宋初西昆体的代表人物,又为宋初最有名之佛教居士与外护,故研究宋初文学与佛教关系,杨亿实乃一中枢人物。本文论述了杨亿崇信佛教的原因,并详细考察其与佛门人物之交游,以窥见杨亿与佛教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蕾蕾 《法音》2015,(2):44-46
<正>一、研究之开创寺院经济,可谓是佛教存续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其作为一个学科问题被提出和关注,则仅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陶希圣先生为首的一批社会经济史学者在整理古代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寺院及其寺院经济已经成为能与国家力量相抗衡的势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发现让陶希圣及其弟子进行了相关探索,1934年至1937年  相似文献   

14.
医学与文学的传统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医学与文学关系的文章习惯以阿波罗开头。文学与医学直到最近才成为医学人文学里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支 ,但文学与医学的关系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本文中 ,我将讨论如何看待医学与文学关系的四种传统方式 :其一 ,疾病的形象 (images) ,即文学中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 ;其二 ,治疗者的形象 ;其三 ,医生—诗人或医生—作家类型 ;其四 ,文学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然后 ,我将简要讨论文学在今日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个思辨性的结论。1 传统1 1 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与医学一样 ,文学关涉患病、苦难和死亡这些与人类同样古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上海梵典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致敬经典,佛教典籍现场研讨会暨梵典宫揭牌仪式”3月23-25日在上海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艺术学、梵文学、巴利文学、藏文学、蒙古文学、考古学、文物、佛学等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对上海收藏家顾清先生所藏的文献进行了鉴赏与评估,一致认为,所藏典籍年代久远、材质考究、文种繁多、版式多样,是一批珍贵的佛教典籍文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进行研究。传教主体采用个人传播方式,其灵活性与隐蔽性有利佛教在古代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传教主体间文化身份的亲和及其认同,使佛教在古代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立足成为可能;传教主体摆脱功利主义影响,是佛教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教主体创制了一套有效的精神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表达、思维方式、当下利益上与解读者保持亲近,促进了中印两种文化实质性交流。  相似文献   

17.
刘勰(465-520),字唁和,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出生于京口(今镇江),曾先后官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等职,为官颇有清名。晚年在今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自幼借住寺院,拜高僧僧祐律师为师,帮助僧祐整理佛教典籍和佛教著述。在做好寺院日常事务之余,刘勰长期潜心钻研佛教三藏教典,积累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佛教幻化观与唐宋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之际,佛教经过近千年传承,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其中幻化观念在朝野上下表现尤甚。本文以唐宋文学为对象,就其中和形式两方面关涉佛教幻化观念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华梵文化交融互汇对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崇科 《学海》2006,1(3):183-188
区域文学研究中的命名问题反映着其中的吊诡和权力因素。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的术语,既显示相关研究中的种种问题,也说明世华文研究真正回归文学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