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感恩节专题     
, 《天风》2012,(12):I0003-I0003
感恩节是一个与美国历史相关的节日,但感恩的心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具有的,让我们感谢神恩,感谢生活,帮助他人,共同感恩!  相似文献   

2.
极品心灵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正如雷锋所言: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我们深知:人只有通过净化,心灵才会至高无上。我认为: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只  相似文献   

3.
郭秀兴  金微 《天风》2007,(6):22
尊敬的编辑同工:你们好!我是信主不久的信徒,平时在看圣经和听道时,对我启迪很大,但也有不懂的地方。去年在一次培灵会上,有一位传道人在讲道时说:“对神要感恩,生了病也要感恩,即使病得十分严重,而且很痛,甚至痛得厉害,也要感恩,因为病人还没有死,所以才知道痛……”我不明白他讲的是什么道,难道一个信徒生了重病,且痛得生不如死的时刻,还要感谢未死才知痛之恩?为什么不求主赦罪治病?为了做个明明白白的基督徒,故写信请求帮助解答,谢谢!  相似文献   

4.
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在许多时候我们感到大自然有恩于我们,父母有恩于我们,我们所在的社会以及周围的人们都有恩于我们。有时候,我们觉得映入眼帘的一切,哪怕是一棵小树、一朵花、一汪清水、一片绿地,都值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对它们微笑。很多时候,感恩这种心情会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温暖。因此,学会感恩,生活中就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学会感恩,心灵上就会获得宁静和安祥。学会感恩,就会心存感激地生活,就会敬畏地球上所有生命,就会珍爱大自然一切的恩赐;心存感恩地生活,就会时时感受到生活中“拥有”的丰富,而不是“缺…  相似文献   

5.
"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的本质是仁慈、爱,恩惠形成于人类之爱."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意,源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分为"爱己"和"爱人",基于二者之上的恩德也就相应地分为感恩道德和施恩道德."感恩"是对"他爱"的道德回应,"施恩"是"爱人"的道德自觉.前者体现的是"恩"的道德责任,后者则是"恩"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6.
高峰 《天风》2014,(9):24-27
经文:《诗篇》103章1节至2节《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节至18节各位来宾、牧长同工,晚上好。今天是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感恩礼拜。我想结合《诗篇》103章1节至2节以及《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节至18节这两处经文,以"感恩"为题,分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一、感恩是美好的品德感恩就是对有恩之人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感恩是神赋予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受造物的美好品德。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8,(8):23-30
(2007年7月21日于陕西法门寺)各位同学、各位营员、各位义工:今天晚上,很高兴在这里同诸位见面、结缘、探讨、交流,回答大家的问题。刚才主持人说要感谢、感恩,在寺院里面我们也常常听到这两个名词,每个人往往会列举出很多的感谢感恩的对象,如感恩佛陀、感恩三宝,感谢善知识、同行善友等等。其实在座的每一位,最应该感谢和感恩的是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8.
《古兰经》说:"我确已把智慧赏赐鲁格曼,[我说]:‘你当感谢真主。感谢的人,只为自己而感谢,辜负的人,须知真主确是无求的,确是可颂的。’"(31:12)经文告诉我们,真主赐予鲁格曼贤哲的智慧中,就有感恩一项,而且,要知道感恩对自己有好处;而不知道感恩的人,则对自己有伤害,会导致贫穷和声誉受损。《古兰经》还反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感谢者,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感谢;辜负者[须知]我的主确是无求的、确是尊荣的。’"(27:40)经文中说此话的人是苏莱曼圣人,他同样告诉我们感恩能带来利益和荣耀。  相似文献   

9.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感恩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旧约时代起,以色列人遇感谢神的事,便要献平安祭(利3:1);新约中保罗教导信徒要“凡事谢恩”(帖前5:18)。因此我们在每天的祷告中献上感谢,有时在教会内也举行感恩礼拜。但今天的感恩礼拜不是仅为信徒个人或家庭蒙福的事而感恩,我们聚集在一起,是为整个中国教会一同献上感谢。 刚才所读的经文,告诉我们献上感谢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10.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从而使感恩意识逸出伦理道德领域进入政治经济生活,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道德悲情,带来了国民性的扭曲、异化。对感恩意识的切实评价是实现儒学创造性转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亲不言谢     
谢,是一种客气,是非亲人之间发生了某些足以令人动情或动容的事情之后,感受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表达;谢,也是一种礼节或曰礼仪,用来表明受益方有感激之情或是感恩之意。而在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父母子女间、祖孙间等等一切算得上亲人的人们之间,施恩与受恩、爱与被爱都  相似文献   

13.
陈耀南 《天风》2001,(8):30-31
感恩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极其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信仰的传统上就有一种“感恩礼拜”的宗教活动。(注:下文凡“感恩”是指感恩礼拜) 用“感恩”作为基督徒敬拜、颂赞、感谢神的恩典之形式是无可非议的。但由于基督徒各人的层次不同,信仰素质优劣高低不等的原因,故在现实中发现,在“感恩”的事上或多或少地存有不良不妥的误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00,(5)
香港基督教联会成立85周年感恩崇拜 香港基督教联会成立85周年纪念感恩崇拜于4月8日,在尖沙嘴浸信会举行,联会主席李志刚牧师担任主席,联会名誉董事长邝广杰大主教担任讲员,293间会员堂同颂主恩。联会于感恩礼拜结束后的当晚举行了感恩餐会,邀请香港各神学院及福音机构主管出席,共享爱筵。除了感恩崇拜及感恩餐会之  相似文献   

15.
王荣伟 《天风》2009,(8):14-15
上海《解放日报》于2009年5月23日刊登一篇题为“当年双腿瘫痪如今残奥健将——广东湛江青年谭业腾感谢并寻找当年上海恩人”的报道,抓住了上海基督教怀恩堂弟兄姊妹的眼球,文章提及怀恩堂吴步牧师13年前参与帮助双腿瘫痪来沪求医的谭业腾,如今谭业腾成为残奥健将,爷爷谭敬淼怀着感恩之心,寻找帮助过他的恩人……  相似文献   

16.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向天主献上感恩之祭,感谢天主过去的一年对我们教会、家庭、祖国的眷爱和照顾。冬去、春 来,天主造生万物,圣经创世纪中天主化成天地自然人类,秩序井然。中国人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年份以此轮流,称为“十二生肖”,并把人出生的年份用十二生肖  相似文献   

17.
蒲清平  朱丽萍 《心理科学》2012,35(5):1185-1189
以52名大学生为被试,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设定施恩与受恩的情形,考察个体是否会“知恩图报”。结果发现:受恩的被试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比较薄弱;感恩情绪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并且随着报恩行为的发生,个体的这种正性情绪会相对增强;受恩被试具有明显的感恩回报行为,但回报值低于所接受的恩惠值。说明“知恩图报”是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有限回馈,其实质很可能是基于亏欠而产生的一种偿还义务。  相似文献   

18.
征稿启事     
《天风》2009,(2):2-2
<正>·你是否为基督奇妙的救恩而惊叹愿意为主见证你的信仰经历?·你是否为基督恩膏的教训而折服愿意与人分享你的读经体会?·你是否为基督教会的成长而感恩愿意与人交流各项教会事工?  相似文献   

19.
为牧者代祷     
正一、牧者的真实境况"你觉得做牧师最大的难处是什么?近期有什么难处需要代祷?"笔者通过微信等媒介向好友中的牧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回复的内容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回复内容多种多样,关键词大概有"感恩感谢"、"主恩够用"等,但更多的是诸如"孤独寂寞"、"压力山大"、"人际紧张"、"小心谨慎"、"复杂难搞"、"已经耗尽"、"前途茫茫",等等。  相似文献   

20.
蒿志强 《天风》2017,(1):6-7
一元复始,万物更新;信徒欢聚,感谢神恩。旧约圣经曾四次提到“正月初一”,每个皆意义深远,求主在这新年伊始,帮助我们明白他的心意。上帝把时间观念赐给人类,他也时常在有限的时间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