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键是“崇尚”“崇尚科学”不等于“掌握科学”,不等于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就光荣了,关键是“崇尚”二字。崇尚科学要求我们在努力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用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来对待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问题,甚至在执政能力建设中也强调要“科学执政”。崇尚科学就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应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应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许多事实证明,有些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却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不注意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来办事,影响很坏。因此“崇尚科学”这一…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是西方文明史上引起人们兴趣但又扑朔迷离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西方学术界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四种典型立场,即,冲突论、无关论、和谐论和复杂论进行简要评介,旨在提醒人们避免在这一复杂问题上的简单化倾向,强调科学与宗教研究的价值不在于捍卫或批判某种特定的关系模式,而在于揭示科学与宗教在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多方面、多层次相互作用的微妙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在李洪志的歪理邪说中,他的所谓科学观,也是很有诱惑力的。“超常科学”、“博大精深的科学”,这是“法轮功”的基本科学观。李洪志的“超常科学”“博大精深的科学,,讲的不是科学,而是打着科学的招牌,讲的是“神学”“神秘学”。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超常科学’’和“博大精深的科学”,是最大的伪科学、反科学。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与“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神论对应的是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的存在(包括上帝与灵魂等)的观念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观.它的根基是唯物主义。“信仰”属于非理性范畴而与唯物主义风马牛不相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信仰。不幸的是多年来我们有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把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政治信念也表述为‘‘信仰”。以致混淆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60年的治国经验提供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决不能引导或者放任某种政治信念异化为“信仰”。共产主义者根本不需要诉诸“信仰”来维持对既定目标的遵循。认为无神论者不能离开“信仰”的那些号称共产党员又拒绝承认自己信教.以及一方面追逐着金钱一方面又指责“信钱”就是“没有任何崇高信仰的人”的学者应该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执政党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现行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信教和不信教以及所信宗教不同的信徒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观上的差别是“形而上”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应该在民主法制层面保证各自的公民权利,最终由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步融解。某些研究宗教问题的专家把“信仰”直接归入“精神价值层面”.必然使一些完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信仰”不能不获得“尊重”.以致“信仰上互相尊重’’这个表述成为鸡肋。建议改用不会产生歧义的说法——“政治上团结合作。世界观上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似乎证实了宗教和神秘主义在很久以前所揭示和阐发的东西。但由于科学本质上只提供受造物的信息,故其本身并不创造一种世界观,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宗教。  相似文献   

6.
作为科学争论的一种体现形式,中国近代以来产生的数次“中医废存之争”,为人们理解现代科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视角.从科学社会学视角对“中医废存之争”进行剖析,论述这种科学争论的历史演变、社会形态以及文化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科学争论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术”指具体的医学知识 ,“道”指医学知识得以发展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术是结果、是道的外化、附着物。无术 ,道则无所依 ;道是术之灵魂 ,无道 ,则术不活。道是由已知之术过渡到未知之术的唯一途径 ,是发展、是创新、是以不变应万变之法。然而长期以来 ,重术轻道思想一直在我们医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等环节和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分析重术轻道思想的原因和消极影响 ,扭转重术轻道思想 ,是我国医学教育迎接 2 1世纪挑战的根本途径。1 重术轻道之原因医…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理解科学、体验科学。正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新追求。目前,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98%,即100人中只有近2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迫切需要科普工作开拓创新,深入探索大众传媒科学传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对科学的看法常常因为主体与客体绝对的二元对立而陷入困境,这个困境使得科学的真理观要么滑向客观主义的绝对主义,要么滑向主观主义的相对主义;这两种立场都没有恰当地反映出主体在科学实践中的恰当地位和作用。我们将以上述方式所看待的主体称为不在场的(non-present)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教授在著述中和为媒体撰文时对所谓的"科学迷信"多有抨击,他们无视科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福祉和科学精神对促进心智自由建立开放社会的不可或缺,而抓住科学技术被不当应用中带来的环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做文章,归咎于科学和科学家群体,甚至喊出"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这样的口号。这是一种反科学思潮,不论持这类论调的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是在为仍充斥于国民心中的蒙昧迷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就近期《读书》杂志发表的一篇较为典型的此类文章提出质疑和批评,为科学辩诬。  相似文献   

11.
《黄帝四经》“道生法”命题以“自然法”开出“世间法”,这一方法论指向一方面使得黄老之“法”向上获得道家学统渊源及形而上学依据,从而沟通天人.另一方面,在向下的落实上,“道生法”命题表现出道家“因循”自然万物所呈现的法度来指导人事的特征,而此“法”又分开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隐性的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万物关系之法,该“法”表现出因物制度、因形建名的标准理性思维特征,追求测度计量的精确可量化,强调名实的精准,蕴藏着走向“科学”的趋势.二是显性的作为一种宪条律令之法,体现“道”至公无私的特性,取法自然物性为人事衡量评判的依据,强调对于法令的理性利用和对最高权的限制,从而在根源上弱化和消解君侯个人意志及强权对于国家治理的干预,有开出民主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实现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我们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狭隘视野来审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就会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1]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 ,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 ,医学教育要克服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现象 ,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科人才。1 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审视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强调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自然科学[2 ] 。科学文化属于科学 (认识 )的世界 ,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 ,试图运用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 ,建立各领域严密的逻辑体系 ,因此科学以事实为依据 ,科学世界强调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近十几年来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效不显,以及发生许许多多的争论和困惑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医的基本性质缺乏一种共识。说中医就是一门科学或者不是科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或者是哲学医都会使我们陷于一个难堪的困境。中医具有科学精神,但不具有西方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而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方法实现科学精神的经验知识体系。具有科学精神是一回事,怎样实现这种精神却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无国界的,后者却是可以文化多元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开放科学、数据共享、软件共享"(Open science,data sharing,software sharing)作了最新的简要介绍。它是当前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它要求研究者不仅仅重视研究的最后成果——论文,更要关心做科学的做法: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实验软件,数据处理等等。例如,PLOS从2014年3月起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包含一项数据可用性的声明,让读者可以得到原始数据,以便人们使用或检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求申请者承诺在科研中公开数据。公开数据是为了得到科学界的监控,从而提高科学自身的纠错能力,改善科学的重现性。"开放科学、数据共享、软件共享"的开放精神,涉及科研人员,学术期刊与出版社,资助科研的基金会及各种学术团体,以及公众对科学的关注与参与,可以说,这就是当代的科学精神。最后,文章还简介了国内心理学学者对"开放科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是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科学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的特点。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常需要教具来做实验。而教具的妙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从实验、观察、会总结、会制作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初浅认识:一、课堂教具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6.
后世存在有证据吗?我们能否与亡者进行沟通?他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一定的形式呢?是“脱离肉体的灵魂”或是“无实体的精神”?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它事关信仰永生和强烈的对不朽的渴望。科学能否调查和揭示那些基于有神论信仰者利益的声明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在尽其所能来回应这些声称时要面对不仅仅是宗教学家们所倡导的灵魂不朽和天堂许诺等内容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还要迎接来自媒体和公众的艰巨的挑战,媒体不断追求轰动效应.庞大的公众群体迷恋于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17.
后世存在有证据吗?我们能否与亡者进行沟通?他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一定的形式呢?是“脱离肉体的灵魂”或是“无实体的精神”?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它事关信仰永生和强烈的对不朽的渴望。科学能否调查和揭示那些基于有神论信仰者利益的声明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在尽其所能来回应这些声称时要面对不仅仅是宗教学家们所倡导的灵魂不朽和天堂许诺等内容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还要迎接来自媒体和公众的艰巨的挑战,媒体不断追求轰动效应,庞大的公众群体迷恋于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鬼神迷信思想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迷信观念的存在也有着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原因。通过对儒家的“鬼神观”和“天命观”的探讨.笔者认为儒学的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二人互相制约”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儒家文化在根本上对鬼神迷信思想有着实际的支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破除迷信思想的存在,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转变,吸收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已经走向了"后学院"时代,在应用语境下与社会之网紧密纠缠。然而,随着科学语境的变迁,科学道德问题却日趋复杂,不断凸显出科学共同体自由和自律缺失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是:在科学与社会适度"亲和"下保持道德张力,积极培育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和自治能力的科学共同体,以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辩证融合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创新进步。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的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