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3.
何谓沙弥沙弥尼佛教的出家人共有五种,本文只能先谈三种,那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又摩尼。在律典中,通常称此三种为三小众。因为从大体上说,二十岁以前的出家男女,不得受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虽然三小众的年龄,并不限止在二十岁以前。因此,一则是年岁小,二则是戒的等级小,所以称为小众。现在,我们先说沙弥的问题。沙弥戒与沙弥尼戒是相同的十条,沙弥与沙弥尼所不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5.
四众     
指佛教教团的四种弟子,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有两种讲法:(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二)仅指  相似文献   

6.
在斯里兰卡重建比丘尼僧团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在南传佛教区域没有一个遵奉南传佛教波罗提木叉也即是311条比丘尼戒规的比丘尼僧团存在。式刹摩那并不是比丘尼,因为她们没有受具足戒。只有在受具足戒后,比丘或比丘尼才遵守225条戒规或311条戒规。式刹摩那与沙弥尼一样,只守十戒,充其量只能视为沙弥尼。沙弥和沙弥尼不必参加律行也不必守持每两周一次的诵戒。因此在受具足戒之前,式刹摩那只能维持沙弥尼的地位。与此相联系,我们就该回顾一下历史。从葡萄牙人摧残佛教始至公元1758年,也即魏利威达·萨拉昂卡拉长老处在吉提·斯里·拉…  相似文献   

7.
唐思鹏 《法音》2006,(9):7-13
佛弟子中大分两类,一是出家众,二是在家众。出家众中,若是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新译为“苾刍”;若是受了具足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尼”,新译为“苾刍尼”。在家众中,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塞”,新译为“邬波索迦”;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夷”,新译为“邬婆斯迦”。“邬波索迦”是梵语upqsaka的音译,“邬波”意译为“近”,“迦”意译为“事”,“索”是男性的通称,若是“斯”,便是女性的通称了。而“邬波索迦”与“邬婆斯迦”,实际上就是指亲近承事三宝的在家男居…  相似文献   

8.
陈珍珍 《法音》2000,(1):63-68
一、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梵行清信女”这个在福建佛教中特有的现象,主要产生在闽南一带(即泉州、厦门、漳州),特别是泉州。20世纪80年代前,闽南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一个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1948年冬,闽南著名高僧性愿法师自菲律宾回国,在厦门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女众戒子中,凡是闽南籍的没有一个落发。她们有的自幼随姑母或生母出家佛寺,有的成人后自愿脱离尘劳烦扰而进入佛门,有的则因婚姻不如意或青年丧夫孤苦无依、不愿再婚而出家。当时这类出家人俗称“菜姑”,未婚的俗称“清姑”,一般通称“菜姑”。直到…  相似文献   

9.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2007,(6):17-18
十月大理,天高云淡。近200名来自云南省及国内部分省市的新戒子们齐聚在素有"佛都"之称的崇圣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云南省佛教协会首届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所谓"三坛",是指初坛之沙弥、沙弥尼戒;二坛之比丘、比丘尼戒;三坛之菩萨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是民国佛教四大高僧之一,在汉传近现代佛教界影响巨大。印光自号"常惭愧僧",作为一个严守佛教戒律、严谨处世的出家僧人,作为一个被同时代僧俗四众视为大师的出家僧人,他何以深刻地有感"常惭愧"?何以自号"常惭愧僧"?其中的微言大义何在?本文依据有关佛典,印光和虚云、弘一等的修持与思想,对此予以诠释,就众生要面对生死大问题的共性,发掘其中终极关怀的意蕴,一窥印光思想在中国净土宗历史上特有的继往开来之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尊法师是五台山现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法师两度入藏,遍访名师,广学经论,译经著书,为汉藏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法尊法师还特别重视僧才的培养,从事佛教教育工作28年,为佛教培养出许多解行并重的僧才,从而形成了一套佛教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金总持是一位印度密教高僧,早年受西夏李元昊延请至西夏并被尊称为"金总持"。宋元丰年间,金总持受邀入主传法院主持译经事务,尽管此时宋朝的译经事业正在走向衰退,金总持还是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佛教显密经典数部,被尊称为"译经三藏明因妙善普济大师"。除密教经典翻译之外,金总持还传承了密教的秽迹金刚法、密教祈禳术等,他的弟子永道和显超均以法力广大而闻名于世,金总持由此成为宋代密教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高僧。然而,由于宋徽宗即位之后逐渐推行崇道抑佛的政策,金总持未能继续发挥作用而不得不离开传法院南游江浙,自此便开始在民间弘法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14.
香港有550万人口。佛教信徒约有60余万,分布于工商各行业中;比丘约300名,比匠尼有近3000人;寺院精舍共400多所;佛教团体30余个。佛教学校由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共73所,在校学生约7~8万人;有7所安老护理院,两所托儿所,一个青年康乐营,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医院(医生职工共300余人),佛教善业正方兴未艾。香港佛教联合会是香港最大的佛教团体,会员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人士。上述善业大多数是由佛教联合会兴办的,其每年经费需港币1亿多元,大部分由香港政府补助。香港佛教联合会目前仍不断扩展慈善事业,佛教中心大楼、佛教职业专修中学、佛教安老护理院等正在筹建中,落成之后,当  相似文献   

15.
李素洁  邓子美 《法音》2023,(5):17-27
巨赞法师是无锡江阴人,当代佛教高僧、著名学者。法师少年熟读四书五经,出家后至支那内学院依欧阳竟无修学,几年间广读佛教大小乘经论,写下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佛学都具有极高的造诣。巨赞法师在培养僧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曾受聘于无锡国专任教,是近代佛教史上少有的僧人教授。  相似文献   

16.
正果法师于1987年11月20日在北京广济寺文室安祥示寂。我失去了一位共事多年风雨同舟的师友,中国佛教协会失去了一位道高德劭的领导,中国佛教界失去了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法师原籍四川省自贡市,俗姓张,生于1913年7月24日。青少年时期,因信仰出家。19岁,到新都宝光寺剃发,21岁在成都文殊院受比丘戒。接着,先后到重庆华严寺天台教理院和重庆北暗汉藏教理院学习。在汉藏教理院从著名佛学大师太虚法师和其他大德研习佛学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O年到北京和法尊法师一同驻锡北海公园内菩提学会,襄助法尊法师做了大量的弘法宣教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23,(7):71-71
什么是宗教教职人员?根据《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宗教教职人员是指“依法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资格、可以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的人员。”根据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制定的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宗教教职人员一般具体指:汉传佛教的比丘、比丘尼,藏传佛教的僧人(含活佛),南传佛教的比库(都、法、召章)、希提(吴巴赛)、萨米、祜巴、松列、松列尚卡拉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1-71
什么是宗教教职人员?根据《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宗教教职人员是指“依法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资格、可以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的人员。”根据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制定的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宗教教职人员一般具体指:汉传佛教的比丘、比丘尼,藏传佛教的僧人(含活佛),南传佛教的比库(都、法、召章)、希提(吴巴赛)、萨米、祜巴、松列、松列尚卡拉扎。  相似文献   

19.
镇澄(1547—1617)是明代五台山狮子窝的高僧,俗姓李,字月川,别号空印,金台宛平桑峪(今属北京市)人。十五岁上出家于西山广应寺(今北京市西),引公度为沙弥。三年后,登坛受戒,成为僧人,开始了他一生的和尚生涯。万历三年(1575年),贤首高僧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大师在京都讲解《华严》、《唯识》、《金刚》诸经,镇澄和尚即席听讲,认真学习,仔细研究佛教义理。七年寒窗,终于参究性相宗旨,通达华严妙理。但他学而不厌,又从小山、笑岩研习禅学。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2,(3):43-43
002年第3期总第211期法尊法师(1902-1980)为当代著名高僧。他先后师承太虚大师和藏传佛教慈愿大师、安东格西、降则法王等,曾两次入藏学法,佛学造诣极高。返回内地后主持汉藏教理院十余年,培育了大批僧才。作为近现代首屈一指的“翻经沙门”,他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藏传佛教名著译为汉文,又将《大毗婆沙论》200卷译为藏文,成就卓著,为增进汉藏佛教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法尊法师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院长,在近50年的弘法生涯中,法尊法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