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2.
袁经文 《法音》2012,(8):18-24
四、阿赖耶识与十八界在唯识学的八识中,阿赖耶识是根本和枢纽,被视为是世间万象的原因和众生轮回的所依,是佛教实证出世间正智的所缘境,也是涅槃的依托。阿赖耶识是染净同源。染的方面:由于阿赖耶识受到虚妄现实的相应熏习,即阿赖耶识是对前七识杂染现行诸法力用的储藏而含有不净因子(种子),由此称阿赖耶识是染污的。净的方面:有两层涵义。其一,由于阿赖耶识对世间"境""尘"没有任何具体介入、没有任何闻见觉知,对世间现实没有任何贪著,所以阿赖耶识便具有不遮蔽真理实相的"无覆无记"的伦理性质,由此在阿赖耶识的识体上便显出清净性;这种清净性便是阿赖耶识实性,又称此为真如(此指因地真如,而不是成佛时的果地真如;因地真如是见  相似文献   

3.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也是最富争议的论著之一。近代以来,学界围绕该论的真伪问题争讼不已。从文本的语境中看,《大乘起信论》有明确的摄受对象和强烈的修行关切,其目的在于令修行者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关于大乘佛法的"法""义"问题,可以从"能解""所解""能诠""所诠"的角度加以理解。论中所谓"真如""如来藏""本觉"等并非同一层面的概念,"真如"是诸法的离言实性,"如来藏"则是依功能假立的"相","真如"与"如来藏"皆非"实体"或"基体","本觉"亦非指众生现实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相似文献   

5.
"真如"与"生生"分别代表了梁漱溟思想中儒佛两家的本体。以梁漱溟早期与后期的不同著述为研究线索,可以清晰地探知"真如"与"生生"这两个本体之间关系的演进轨迹。在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的早期思想中,梁漱溟以"生"为儒家道体,"无生"为佛教特色,"真如"与"生生"之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紧张关系。在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期思想中,梁漱溟一方面开始强调"真如"本体的心体与觉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将生生之体视为人心可以自觉的必要条件,这样,人心、心体的自觉就成了儒佛两家本体的汇通点,"真如"与"生生"的关系转而呈现出融合的姿态。明晰梁漱溟本体思想的演进轨迹,有助于在儒与佛、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讨论框架下,为梁漱溟研究提供更多的问题增长点,更可以为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归宿的探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五、清净的心理现象(一) 戒定慧三学佛学所说的清净,具有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为一的含义.人们在转依后,转八识成四智,其心全面清净而无杂染.未转依前全属杂染,预流、一来、不还及登地菩萨染净相参.佛陀得大转依,依其所证清净真如,建立教法,即戒定慧三学.三学是由清净法界平等流出,亦属清净,因而戒学之戒得名净戒;定学之定得名净定;慧学之慧得名净慧.  相似文献   

7.
《成唯识论》中被视为正义的护法种子说,虽相传是对护月本有说与难陀新熏说的“新旧合说”,但本质上,护法之种子义是本有论的.将一切种子放在刹那生灭、一类相续的种子流中考察,难陀的新熏是无中熏有的新熏,而护法的新熏是必有本有种子为其先导的,两者的差异通过对“闻熏习”的不同释义表现出来.护法与护月的差异则表现在对熏习义的“熏生”与“熏增”两种不同解释上.以《成唯识论》的立场看,熏生是因缘性的,熏增则是增上缘性的.以熏生释熏习是《成唯识论》的正义,故《成唯识论》的性种、习种说应与其本有种、新熏种的定义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三、无住为本的意义《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有“倒想以无住为本”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罗什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这是说诸法之本,源于无寄,无寄即空,是则无住为本者,空性之谓也。僧肇则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动不停为无住,能起倒想,故名无住为本。窥基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为染净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说无垢  相似文献   

9.
学佛的人,没有不相信业果的。业,是身、语、意的活动熏习保存在第八识中的功能,能引发第二次乃至多生累劫的现行作用,构成了有情无始生死流转和业果决定。佛所说的义理,在世俗谛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果决定。即世出世间的果报,都是由染净业力为缘而现起,依业流转,依业出离,此理决定不虚。业有善业与恶业。顺理利人的行为,是善业;违理损人的行为,是恶业。善业有生乐的力用,恶业有招致苦果的力用。如果善业未为邪见损害,恶业未修善法对治,其善恶业招感果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2004,(6)
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  相似文献   

11.
熊十力哲学的本体具有晦涩性,理解其本体的意蕴,首先要抓住熊氏以“觉”言“体”的意图在于凸显人作为主体敞亮世界的内在根据;“觉”表明主体之能往,在“觉”的基础上,“寂”则担保对象之能来,二者统一在一起,说明主体内在本心既能给予世界光亮而世界也能如其所是那样进入此光亮;而“仁”则在于指明,主体内在地给予光亮与世界之进入光亮,是有色调和条理的,仁就是主体内在本心给予光明和世界进入光明的原则(道)。觉、寂、仁三者统一在一起,揭示出熊氏本体作为本心的基本内蕴。  相似文献   

12.
心性观念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中,"性"释为"体",指本来具有的不发生变化的本性、实体,即"佛性"。佛性自性本净,然为妄念所染,不能自明,这就需要通过"体"而示道见性。佛教修养佛性,也是从心做起,向内寻找。心不动,自能观照到佛性。佛性本清净,清净即空寂,"空"成为佛教修养的最高追求。但是"空"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却使"空"境充满了艺术化的审美气质,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生也就具有了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佛门中常听说某人开悟了。“开悟”就是觉悟。他觉悟的是什么?虽然也是普通常识,而对于学佛的同修来说,它是重要的学佛目标,就是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在讲席中时常提到,学佛的目的是要真实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句话就是古人所说的“明心见性”,其义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觉、正、净”。“觉”就是“觉悟”,也称“开悟”。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一定是时时悟、处处语、念念觉悟,才是真的觉悟,真正开悟。觉悟的标准,一定要用经典作印证。经典对我们有三种用途…  相似文献   

14.
张震 《世界哲学》2016,(1):142-150
"本觉"之心体虽然具有自为、自使、自行和自止的主动性,但这一能动却与主体性哲学相异。"本觉"否定了心体的实体/实有性,强调觉心发起的"在世"和形式的"随机摄化"。在"非镜"的视域下,其"不以意识去思维意识、不以心捉心"消解了"自我意识"对整体时间的割裂。同时,不被意识割裂出来的"念"本身即成为"无我"的"第四时",即:"本觉"构建了一个无客体化行为的非对象性"主体",一个代词性的虚指"主体",它与普贤时间同一,是一个可不断生成和创造价值,同时也是在自我消融中的"无主体"之"主体"。这不仅是对汉传佛教"心性论"与原始佛教"无我论"的一种理论调和,也对进退维谷的当代主体性哲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与"性"有着内在联系.孔子、孟子、荀子都对"习"观念及"习""性"关系作出了相应论述,但他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本文通过对出土文献《性自命出》的"习以养性"等观念的考察,发现一条"由性而发,循性而习,尽性而终"的逻辑脉络.以此为中心,这可使孔子、孟子、荀子"习"与"性"观念得以...  相似文献   

16.
禅林清韵     
《法音》1993,(3)
莲颂 悦莲出泥入水,出水入空,亭亭玉立太虚中。不尘不染,不恶不善,远离分别自无念。妙相具足,与觉相应,一毫一毛尽佛性。真如本心,湛然不动,无业无报才是净。清净佛土,三辈往生,于法自在悲智融。相好庄严,喜舍慈悲,妙德妙行真实慧。诸法指归,朵朵宝莲,闻佛闻法不退转。无量寿佛六凡不缠,四圣不沾,世法佛法都不恋。佛慧智海,自然化生,体至无极身清净。佛恩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量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瑞照十方无量光。一乘愿海,殊胜宏深,法藏比丘发愿心。因圆果满,积功累德,法藏成佛阿弥陀。万德洪名,遍诸佛国。无量寿佛阿弥陀。禅林清…  相似文献   

17.
三、心有染净二分佛教心理学常说心有二种:一者妄心,二者真心.妄心所知,虚妄不实;其行颠倒乖理,故其现象,杂而不纯,染而不净,亦名染心.真心反是,其所知真实不虚,其行如理如量,故其现象,纯而无杂,净而不染,亦名净心.染心与净心,其表象虽不相  相似文献   

18.
玄奘传唯识学所立"无种姓"之说,与作为其唯识学体系核心理论的种子论之间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唯识学的种子学说是其种姓学说的基础,其中隐含了不同类种子相互聚合的几率问题,"无种姓"类众生的存在于理论上有逻辑必然性。其次,如果唯识家承认无种姓一类人可以后天转化,则会与种子六义中"性决定"和"引自果"的说法自相矛盾。再次,唯识家认为,若承认一切众生皆能作佛,则与契经中所言的"众生无尽"之教说相互矛盾。最后,玄奘一系唯识学对于种子来源的问题采"本有"和"始起"之二类兼有说,其批评始起说的理据,是认定众生初始的无漏种子不能通过后天熏习而成,此说亦与"无种姓"之说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间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近代支那内学院诸师以唯识学义理为依据,对《起信论》以及传统中国化佛教进行了批判性抉择,引起激烈论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与两个译本的对比,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在《起信论》一心二门结构的前提下,真如对生灭法不具有直接发生义,而生灭法的直接因是阿梨耶识,并在此基础上可会通真如与无明互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