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通过两个实验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实验1选择低地位群体大学生,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其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内隐以及外显特质的评价;实验2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两个实验发现,在外显层面,低地位群体对外群体评价更高,表现为外群体偏好,但无内群体贬损;在内隐层面,能力维度的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为外群体偏好和内群体贬损,而在热情维度则表现为外群体贬损,即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的评价模式出现了外显和内隐分离现象。两个实验共同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评价具有内容多样性和心理水平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在公共媒体信息背景下考察人们对不同效价新闻的加工偏向,以及新闻群体属性在加工偏向中的调节作用。实验1、2均以不同效价的内外群体的真实新闻为实验材料,实验1采用选择接触范式,从行为选择层面间接考察被试阅览不同新闻时的注意选择偏向;实验2采用点探测范式,增加两种SOA(200ms / 500ms)条件,进一步直接地揭示被试加工新闻信息时的注意偏向特点选择行为偏向背后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表明,实验1中被试倾向加工积极的内群体新闻以及消极的外群体新闻;同样,在实验2的注意后期,也发现人们对内群体新闻的积极注意偏向,与对外群体新闻的消极注意偏向,而在注意早期,人们对积极新闻存在注意偏向,且不受群体属性影响。结果符合社会认知加工的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贬低偏向。  相似文献   

3.
4~6岁幼儿颜色偏好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少英  葛列众  朱瑶 《心理科学》2004,27(3):669-670
本实验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6岁幼儿进行颜色偏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4—6岁的年龄段中,幼儿颜色偏好顺序依次为:红、黄、橙、蓝、紫、绿;男女幼儿的颜色偏好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之间的幼儿颜色偏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考察了3~5岁幼儿违规后说谎的人数及其年龄特征,同时探讨了说谎行为与说谎概念理解、道德评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但4、5岁儿童在说谎的人数上要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在说谎/说真话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的发展上,年龄间差异显著,从3岁至5岁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是否说谎与说谎认知之间的关系,即在说谎/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上,说谎组儿童与没有说谎组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首先考察3-4岁幼儿在抵制诱惑情景下出现违规行为后的说谎行为特点,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3岁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而4岁时这个比例达到75%;但经统计检验没有发现显著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另外,说谎与未说谎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策略的说谎组比没有策略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更高;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任务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刘力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61-1068
内群体偏好是群际关系中较为普遍现象。但是, 近来研究发现, 在低地位群体中存在着外群体偏好现象。社会认同理论、社会优势理论和系统公正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社会认同理论关注情境因素的作用, 它描述了在何种情境下, 外群体偏好可能会出现。社会优势理论认为, 低地位群体成员的社会优势取向水平会决定其究竟是反抗现状还是接受现状。系统公正理论提出, 系统公正动机会使低地位群体成员支持与其内群体利益相违背的现存等级系统。每个理论各有优劣之处, 将各理论进行整合是值得考虑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 在解释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现象时, 社会认同与社会优势取向之间可能会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内群体身份被视为群体自我,也存在与个体自我类似的信息精细加工效应,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自我建构是文化在个体层面的体现,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建构内、外群体参照信息加工的作用。实验1选用记忆参照实验,实验2选用提取诱发遗忘实验,通过代词圈点法启动自我建构,两个实验共同发现:独立自我建构启动时,存在内群参照效应;而互依自我建构启动条件下,内群体信息加工优势消失,没有出现内群参照效应。  相似文献   

8.
刘少英  葛列众  朱瑶 《心理科学》2006,29(3):733-734
本研究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岁幼儿进行6类常见线条的偏好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4岁幼儿线条偏好的顺序依次是:漩涡线、曲线、弧形线、波浪线、折线、直线;男生和女生对线条的偏好没有明显差异;4岁幼儿对不同方向的漩涡线的偏好有明显差异,对不同方向的直线、波浪线、折线、曲线和弧形线的偏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发现暂时的自我构念启动会调节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本研究旨在探究稳定的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对内、外群体进行区分,被试的任务是认真观看并判断图片的人物是否感到了疼痛,同时记录他们的EEG数据。结果显示:在N2成分上出现了明显的内群体效应,即观看内群体疼痛图片比内群体非疼痛图片会诱发更大的N2波幅,而观看外群体疼痛和外群体非疼痛图片诱发的N2波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内、外群体因素会影响疼痛共情中的早期情绪分享过程。在P3成分上,在内、外群体启动条件下,疼痛图片比非疼痛图片都要诱发更大的P3波幅。更重要的是,自我构念分数(互依型减独立型分数)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疼痛减非疼痛条件)诱发的P3波幅都呈正相关关系,但两者的相关系数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特质性自我构念与疼痛共情中的晚期认知评价过程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相关程度在内、外群体条件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幼儿对生气和伤心情绪倾向同伴的接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洁  徐琴美  王珏瑜 《心理科学》2007,30(5):1229-1232
本研究通过生气-伤心两可情景,考察了116名4~6岁幼儿对生气和伤心倾向同伴的认知偏好,并通过二选一的封闭式访谈考察幼儿对生气和伤心情绪结果的理解,以反映幼儿的偏好原因。结果表明:①从认知上看,相比生气倾向的同伴,幼儿更偏好伤心倾向的同伴。②5岁、6岁组幼儿比4岁组幼儿更偏好伤心倾向的同伴。③在情绪结果理解上,幼儿认为生气引发他人更多的远离,伤心引发他人更多的目标恢复、道歉和趋近。可见,生气倾向的幼儿比伤心倾向的幼儿更不被同伴接受。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考察内源性羞耻影响对内外群体陌生人的亲社会行为。159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中性组和内源性羞耻组,在两类亲社会情境里完成助人意愿的自我评定任务。结果显示,当外群体成员求助时,内源性羞耻组被试具有更强的助人意愿,且内源性羞耻可以消除内群体偏好效应。研究支持内源性羞耻的修复性动机影响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宋仕婕  佐斌  温芳芳  谭潇 《心理学报》2020,52(8):993-1003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 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 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 (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 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 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 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 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大学生为被试作了两个实验,研究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来自内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同化效应,而来自外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对比效应;对于少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无论向上社会比较信息来自内群体还是外群体,都对其自我评价几乎不产生影响。实验2表明,多数派群体成员在自我评价上的内群体同化效应依赖于群际对比。  相似文献   

14.
王阳  张琳爽  崔楠楠  吴岩 《心理学报》2023,(10):1608-1622
4~6岁是幼儿句法习得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句法表征是否受到词汇信息的影响尚存理论争议。采用句法启动范式中的句子重复-图片描述任务,以句法选择比率为指标,借助汉语及物结构(主动句、把字句和被动句),分析了幼儿在句子产生时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的作用。结果显示三种句法结构都诱发了抽象启动效应,证实幼儿在习得汉语句法知识时不依赖词汇信息。同时,动词重复只有在大龄幼儿(5~6岁)主动句的启动中才能提升启动量,表明动词增强效应与幼儿年龄以及句法结构偏好有关。此外,因句法结构偏好差异,三种结构间产生了逆偏好效应。以上结果可以从内隐学习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幼儿是否在博弈任务中表现出对陌生人的信任行为,同时考察可能对幼儿的信任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认知因素(观点采择)和环境因素(负性反馈和代际传递)。研究对189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多种任务的测量。实验一通过修订Evans和Krugger(2011)的信任博弈任务,考察幼儿在匿名信任博弈中的信任行为,结果发现与4岁幼儿相比,6岁幼儿对他人的信任更低;实验二考察了幼儿信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幼儿在得到负性反馈结果后再次进行信任博弈任务时,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比前次有所降低,6岁幼儿对他人返还数量的预期比4岁幼儿下降程度更大;6岁幼儿的信任行为(第一次给出意愿)与观点采择能力显著相关;6岁幼儿的信任水平与家长的信任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新波  单洪雪 《心理科学》2008,31(6):1413-1416,1412
采用信号检测论技术,以人格词单记忆为实验任务,探讨社会认知过程中样例激活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对记忆过程的干扰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样例激活与群体范畴的交互效应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存在显著干扰作用.(2)与外群体相比,内群体的信息加工更不易受到干扰;与积极样例特质相比,消极他相关样例特质的信息加工更不易受到干扰.(3)在加工内群体成员信息而激活的是反面样例时,被试的判断标准最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信息源实验范式,考察3~6岁幼儿和成人对智能语音助手(Digital Voice Assistants, DVAs)的知识性信任,并验证准确性在其信任中的作用。实验1,操纵了信息源类型(DVAsvs人类)和知识领域(自然vs社会)。结果显示,与人类相比,幼儿和成人对DVAs的知识性信任更强。对DVAs的信任程度, 6岁幼儿高于4、5岁幼儿,成人高于幼儿。与社会领域相比,幼儿和成人均更倾向于询问DVAs自然领域的问题。基于实验1,实验2操纵了两种信息源提供证言的准确性条件,结果发现,当DVAs不准确时,幼儿和成人均不再信任其证言,且3岁幼儿对准确性的敏感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源类型、知识领域和证言准确性都会影响幼儿的知识性信任,准确性是评估DVAs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谷莉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4,37(1):101-105
本研究选取45名3-5岁幼儿和39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实验材料为恐惧、愤怒、悲伤、惊讶和高兴五种面部表情图片。用Tobbi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表情图片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1)成人偏好高兴表情,并在高兴表情上的注视时间和次数显著大于幼儿;(2)成人偏好注视眼部,幼儿偏好注视嘴部。结果表明,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发展具有社会依存性,趋向于偏好积极情绪,这种发展变化与面部表情部位的注意偏好相关。  相似文献   

19.
黄馨茹  李健  倪荫梅 《心理学报》2023,55(3):481-495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相比于行为不可见,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相比于评分条件,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2仅使用选择条件,并操纵社会规范,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他社会规范下,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相似文献   

20.
情景预见是个体将自我投射到未来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预先体验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的一种能力。为了考察幼儿的自我投射能力在情景预见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比较了从自己的视角和从他人视角完成情景预见任务时幼儿的表现。实验1选取236名3~5.5岁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TD)幼儿,采用被试间设计发现,总体而言,幼儿为他人做预见优于为自己做预见。实验2采用被试内设计,在TD儿童身上验证了实验1的结果,同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为自己做预见与为他人做预见没有差异。综上,幼儿不成熟的自我投射能力会干扰其自我卷入的情景预见,而自我投射能力受损的ASD儿童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