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许多人一直把“进化”概念理解成是与质变正相对立的概念,这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进化”并不是和革命相对立和渐变、量变相等同的一个概念。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是这样讲的:“如果一切都发展着,那末一切就都相互转化,因为发展显然不是简单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长、增多(或减少)等等。——既然如此,那就首先必须更确切地理解进化,把它看做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消灭、互相转化。”很清楚,列宁要求人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进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语义分析可以发现,"能不能从事实推出价值"其实是个假问题,因为人们只有从"事实"中才能依据"需要"推出"价值",所以真实的问题在于"怎样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主流哲学在这方面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凭借认知理性精神将"是"与"应当"嵌入到了某种二元对立的理论架构之中,没有看到两者之间通过"需要"这个核心纽结形成的交叠互动。  相似文献   

4.
这本书阐述了作为辩证逻辑理解的科学认识辩证法的迫切问题。辩证逻辑——这是理性认识辩证法的理论。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它既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相对立,也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相对立)否定客观联系和思想(逻辑)联系的等同,它是建立在意识对发展着的物质无限的反映过程这一原则基础上的。辩证逻辑首先是关于科学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Hong, Chao, Yang & Rosner (2010)的基础上, 从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继续探讨了“什么是好的理论”。文章认为, 在传统经验主义的视野中, 好的理论必须根源于经验, 从经验观察中进行提炼和抽象, 并最终由经验事实来进行证实或证伪。它认为:(1)理论是对事实的归纳和抽象; (2)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 (3)理论是实验假设的来源; (4)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知识可累加的过程。但是, 随着哲学、心理学的发展, 当代人们关于理论的看法正在逐渐进入后经验主义时代。它主要持以下观点:(1)理论不只是经验事实的归纳与概括, 非经验的理论思辨本身也可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 (2)理论具有解释、预测的功能, 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功能; (3)理论不一定是经验事实中的“发现”, 还可能是心理学家联盟的一种“发明”或“共识”; (4)理论的发展不一定是知识累积式的, 还可能是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之间的转换。在这种理论观下, 与经验证据的相符不再是判断“好的理论”的唯一或关键的标准, 人们可以在概念与逻辑、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应用与实践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理论展开评价。  相似文献   

6.
情境判断测验是一种为作答者呈现工作相关的典型情境以及该情境下可能的行为反应, 要求根据指导语提示进行选择或评价的测验形式。随着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研究, 包括对其构想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递增效度的探讨, 以及指导语类型、情境保真度以及计分方式等因素对其效度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进展, 未来情境判断测验实践领域可能的方向是:(1)开发针对特定构想的情境判断测验; (2)结合具体构想选用相应的指导语; (3)应用作假和培训对效度影响的研究结果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7.
理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它是与现实相对应的范畴,又与空想根本对立。理想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它是人们对社会现实(包括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律的一种正确反映,是人们(基于现实的)对社会和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一种追求、想象和向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和口头辩论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意见,认为深入研究社会过程的辩证法及与此相联系的一般辩证法,是为研究所有其他哲学问题,其中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整个社会认识奠定基础的重要问题。不难看出,当前理论探讨的基本方面就体现了这种立场。可以说明这一点的,首先是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些大哲学团体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了阐述辩证法的长篇巨  相似文献   

9.
量是否具有层次性呢?在现行的哲学理论中,量是作为与质相对立的范畴来认识和定义的,它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例如,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是这样定义的:“量是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是事物可以由数和形来表示的规定性。”可是在现代数学研究对象的概括中,却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本文尝试从理论和数学实践方面,论述量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看"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论。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相似文献   

11.
史蒂文森主张道德分歧是态度分歧,而吉伯德认为道德分歧是计划分歧。他们的理论都与事实不相符,因为两个人之间有对立态度或者计划有差异并不代表两人之间一定有道德分歧。道德分歧应该是规定分歧,是假想情况下和理想情况下分歧双方的规范性讨论,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态度对立或者计划分歧。同样,信念分歧也可以理解为假想和理想条件下的规范性讨论。规定分歧理论比史蒂文森和吉伯德的理论都更完善,它能解释后者不能解释的、直觉上的分歧,同时它为道德分歧和信念分歧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指的是道德律或道德律的意识,而道德律本身实际上是道德律的意识。道德律是某种自身肯定的东西,它作为事实肯定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并通过理性的这一积极的概念,证明了它自身在实践上的客观实在性。正是通过道德律这一事实,在思辨哲学那里只具有消极性的自由的原因性的概念,在实践哲学中获得了积极的规定,也成为了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13.
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休谟曾经说过,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性。这就是说,正义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正义是“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取的人为措施或设计”(休谟,1991年,第517页),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们用来指导各种社会安排、以便使人们的不同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互利合作条款。正义是特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产物:只有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正义的出现才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这就是当代正义理论中所谓“正义之环境的学说”(doctrineofthecircumstanceofjustice)。它涉及正义的理论预设、逻辑基础、本质属性和证明方法。关于“正…  相似文献   

14.
韩海琴 《美与时代》2007,(4):106-108
当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亨利·戴维·梭罗为切入点,分析其矛盾的自然观:兼具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这两种相对立的观点.这一自然观基于西方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被认为是引起环境恶化的理论基础.与西方的自然观相比,东方的天人合一观更接近于当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观点,它能够为西方的自然哲学观注入新的力量,从而为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参与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亦即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变世界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是,马克思书义哲学不是某种凌驾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上,或超越于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之外的绝对精神。恰恰相反,它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开放性展开,同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开放性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这面当代中国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并由此出发确认中国现在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科学的理论来自对社会实践本质的总结,然后又转过来指导社会实践。邓小平关于中国现在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就是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第一,它把我们从传统的对社会主义历史时代认识的局限和非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的实践中解放出来了。传统的看法,以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很长的时期;它作为共产主义的第~阶段,将不会很遥远就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去,就可以战胜资本主义。斯大…  相似文献   

17.
胡晓光 《法音》2006,(1):20-24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等等,这都是从主客关系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主客二元的对立,是人们的常识性认识,然而从本体论角度考量,产生二元对立的根源是什么?最终如何统一或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这是西方哲学乃至神学十分关切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科学也有力图解决此问题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任何真正的科学理论,在其对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关系的实现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经历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两种存在形态的更替和转化。所谓理论形态,即以文字语言方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以系统的理论方式向人们揭示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发挥“科学理论的知识功能或表现功能”。所谓实践形态,指科学理论被人所理解、把握和运用,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指导以及在这种指导下所产生的活动成果的方式而存在和显示。科学理论的实践形态对于科学理论本身来说,是一种“他  相似文献   

19.
悖论,是基督教神学启示的重要思想方式。神学悖论包含着两层涵意:一、自相矛盾。这是指一个理论内部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东西存在。二、似非而是。这是指一个与普遍见解相对立的反论,它意味着在一个理论的外部有一个对立东西的存在。神学悖论中貌似背理、实为至理的深刻内涵,能够使人感到心灵的震颤和精神的顿悟,并且促使人去深入地思考生存的意义问题。本文探讨了著名生存主义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提出的耶稣是基督、逃避上帝、永恒的现在、祈祷、接受被接受五个神学悖论,分析了它们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7,39(1):184-190
随着经验实证主义的衰落,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在后经验主义时代,人们对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理论不再是经验观察的附属物,相反,经验事实是被理论决定的。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归纳,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以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理论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因为经验事实由于受到理论的污染,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在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的评价标准可建立在概念和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