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2.
厚德载物--传统"忍"德泛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发贵 《道德与文明》2002,(1):31-33,39
"忍"是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在古代社会,忍德也甚为流行;其间虽然含有逆来顺受等负面性,但其正面意义也是很突出的:如吃苦耐劳、宽容谦让、屈而后伸、明智豁达等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忍德的出现,其实也标志了华夏文化"化成天下"的人文成就.今天,人们仍可以从传统忍德中,汲取滋润心灵、激扬意志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试论"三理"教育视野下的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理"教育的视野下,我们的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是"三理和谐、人格健全",这个教育目标涵盖了一个人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的健全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忠恕思想中,"己"或"自我"带有鲜明的儒家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已"作为忠恕思想的起点,并非世界的中心,而是与他人、社会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从而不断拓展、延伸;其二,"己"概念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其三,在"忠恕之道"中,"己"的价值将在日常道德行动中、在道德原理的实践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容包含了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系统观念和基本方略,其先进文化观科学地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人民利益观深刻地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归宿,其创新实践观具体地设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施程序,从而为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6.
张载是宋儒中讲"和"最多、有着关于"和"的丰富思想的理学家之一.其"和"论具体体现在"太和"、"心和"、"中和"以及"仇必和而解"、"民胞物与"等概念或命题中.从宇宙论层面的"太和",到道德心性论层面的"心和"、"中和",再到社会伦理层面的"民胞物与",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天人合一"和"论体系.此论上承<易>、<孟>、<庸>等"和"的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以"和"为取向的心性修养论.张载"和"论对其体系的"天人合一"特征、道德心性论特质的彰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9年3月31日-4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Konrad Adenauer Stiftung)共同主办的"与宗教相和谐之途"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昆仑饭店召开,中、德学者分别围绕着"宗教的概念与宗教社团"、"国家与教会组织"、"国家和宗教间的权利与义务"等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就相关论题展开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项目执行人梅砚先生(Wolfgang Meyer)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卓新平研究员指出和谐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它在社会各层面均得以充分展示,但也往往被遮蔽,因此,为达成"和谐"仍需要我们去努力追求、争取,其中"与宗教相和谐"则是一项主要及重要内容.只有真正达到与宗教的"和谐",才能实现"在地上有平安"的祈求、祝福.宗教和谐之"道"既为理论的,亦为实践的,更需要一种心灵层面的交流,这表现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全面发展的命题是基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任务而提出来的.开展伦理、心理、生理即"三理"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了促进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切入点.道德科学本身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学科理论联系上看,"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三理"教育实践上看,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意识、人的行为活动的交互作用的链条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都验证了加强"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慈善活动及其社会利益调节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活动是部分社会成员将自己的部分利益自愿让渡给贫弱群体的行为,它对社会利益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慈善活动具有自愿性、非亲友间性和损己利人的特点;有"以有余,扶不足"的利益调节倾向.慈善活动对马太效应、市场机制等初次分配机制有独特的平抑作用,有利于社会和谐;但是,慈善活动是需要社会鼓励扶持才能持续的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博爱教育、社会鼓励氛围以及政策扶持是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钱广荣 《道德与文明》2008,23(1):109-112
"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是我国伦理学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创新,它顺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对道德进步提出的客观要求,对帮助人们破解道德与经济"二元对立"的时代难题、丰富和发展伦理学的道德价值学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界说"道德资本"的内涵,对其进行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予以拓展.  相似文献   

11.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论证"慈善何以可能"是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实践研究的首要问题。回答这一首要问题,笔者以为需从"财富的本质属性使然、社会运转的内在要求、施助者自身道德认知"三个层面去求索其自在之理。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以"慈善"为主要内容的人间佛教运动在中华大地不断开展,太虚大师当年的振臂呼吁终于得到真正响应。社会各界对"慈善"越来越关注,尤其是身体力行慈善实践而对之有深刻体认的有识之士围绕"慈善"提出了新的见解,如多年从事慈善活动的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理事长妙贤法师提出了"现代慈善理念":"现代慈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人权和人性化为基础而产生的大慈大善大爱。现代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0,(9)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的致辞中曾期待"佛教界继续弘扬‘和合’精神,彰显‘慈悲’情怀,感化人们心灵,帮助解决难题,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内心的和谐共生。"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在中佛协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曾要求佛教界"发扬佛教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优良传统,秉承和谐理念和慈悲精神,探索服务社会的方式和途径,取之十方用于十方,节俭办教,参与社会救助,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党和政府对佛教界的支持和期待,为佛教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氛围。作为非公募基金的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依托于北京龙泉寺,以践行佛教理念,传播慈悲精神为宗旨,成立三年多来,不仅在赈灾、助学、济困、倡善等多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通过开展系列的慈善公益活动,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运作模式和方法,发展了上万人的志愿者队伍,极大地弘扬了佛教慈善的理念,得到了党政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本刊特刊出这篇介绍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文章和该基金会相关活动的珍贵图片(见中插彩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道德危机"及其社会根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道德危机"实质上是"道德信念危机",是道德"权威性"的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自律或道德约束力的不断弱化.危机的社会根源之一是经济和政治系统之间形成的货币与权力的畸形交易对生活世界的侵犯.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主客体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一项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以一定的目的改造道德客体的特殊社会行为,不仅道德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道德主体本身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本文拟从道德活动本身和"以德治国"两个层面,遵循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阐明道德主体的内涵、要求及其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义是墨家学说的伦理总则和精神实质,兼爱、非攻等道德原则是义这一上位概念下的具体原则.义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具有法天、兴利、举公的内在特征.法天明义思想和儒学的道统精神共同孕育了后世对恶政的批判和改造精神,以利达义思想首倡了群体导向的功利主义,举公正义思想是传统社会大同情怀的重要渊源.墨家义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惩罚机制,维护道德有效运行,倡导友爱互助,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防止假公济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佛教为案例,对"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安县等地受灾人群信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自由座谈等社会学实证考察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佛教界闻灾而动,寻声救苦,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赏佛教界在赈灾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赈灾中所发挥的心理安定、心理救援、生死安顿、生活充实、慈善公益等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秩序稳定功不可没;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度最高,92.8%的佛教信众认为"信宗教与信党和政府无冲突",佛教信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是97.3%,高于普通民众;调查表明:正信宗教尤其佛教的适度发展,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益无害.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在赈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外部看,政府和社会对宗教的知晓度、认同度及宗教参与救援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从内部看,佛教自身存在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必须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慈善型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正一派宫观,近些年来,上海城隍庙在公益慈善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近5年共举办公益慈善活动66次,捐献善款814.3万元,其中2011年至2012年捐献善款462.3万元.上海城隍庙投身公益慈善的做法得到教内和社会各界的肯定:道观2006-2009年连续3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09年被中央文明办等部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国家宗教局评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2011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前住持陈莲笙道长,庙管会主任吉宏忠道长、庙管会常务副主任刘巧林道长等历年来获得了诸多荣誉;更重要的是,道观信徒人数逐年增加,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加大,这也印证了道观积极服务社会,会得到社会的回向认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道德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深刻地表现出来,呼唤加强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