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图片命名和词汇判断的方法考察了汉英双语者的语言切换过程.实验一发现,当被试分别用英语和汉语对图片进行命名时,只有汉语出现了切换代价,而英语没有出现.在实验二中,当被试进行词汇判断时,切换代价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只有英语出现了切换代价,而汉语没有出现.研究表明,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中语言切换的认知过程有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母语为藏语,第二语言为汉语的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在无切换、预期切换和无预期切换三种条件下,考察藏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结果表明:(1)在三种条件下,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对汉语词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对藏语词的反应时,汉语词的错误率也显著低于藏语词;(2)切换条件下的反应速度显著慢于无切换条件,切换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高于无切换条件,存在显著的切换代价;(3)熟练藏汉双语者对汉语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非熟练藏汉双语者,熟练藏汉双语者对汉语词反应的错误率也显著低于非熟练藏汉双语者。本研究表明,藏汉双语语码切换过程中存在切换代价,支持抑制说;熟练藏汉双语者语码切换代价更小。  相似文献   

3.
藏-汉-英双语者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积家  崔占玲 《心理学报》2008,40(2):136-147
以母语为藏语、汉语熟练、英语不熟练的藏-汉-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词汇判断的研究范式,在无切换、预期切换和无预期切换三种条件下,考察了藏-汉-英三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结果表明:⑴在三种条件下,被试对汉语词和藏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藏语词和汉语词的切换代价差异不显著。⑵在无切换条件下,对藏语词和英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在切换条件下,对英语词反应时长,错误率也高;英语词的切换代价显著大于藏语词的切换代价。⑶在无切换条件下,对汉语词和英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在切换条件下,对英语词反应时长,错误率也高;英语词的切换代价显著大于藏语词的切换代价。整个研究表明,藏-汉-英双语者在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代价主要受语言的熟练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直接语音掩蔽启动范式,通过掩蔽词的有、无呈现对切换后单词的读音判断反应时产生影响,进而了解非熟练双语者双语理解切换中非目标语言加工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无呈现掩蔽词组的反应时比有呈现组的判断反应时长;不同掩蔽词呈现时间两组中切换反应时判断不显著。实验证明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作为非目标语言,其在词汇层上均都不会被激活;双语词汇理解切换中,切换至熟练语言比切换至不熟练语言切换代价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 WCST 筛选出高低认知灵活性的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分别使用图片命名和语义范畴判断任务考察认知灵活性对双语者语言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认知灵活性被试的双语转换代价是对称的,其N2成分的平均波幅和峰值显著大于低认知灵活性被试,低认知灵活性被试的转换代价是非对称的;(2)高认知灵活性被试在语言产生任务中, L2重复条件下N2的峰值显著大于L1重复条件,出现L2重复优势效应;(3)在语言理解任务中,高低认知灵活性被试在L1重复条件下的N2峰值显著大于L2重复条件,两组均出现了L1重复优势效应。研究表明,抑制控制能力在语言产生与理解的双语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转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的字词识别系统之外。  相似文献   

6.
使用语义启动词汇判断范式,研究维吾尔语-汉语和朝鲜语-汉语大学生双语者词汇加工的模式如何受语言经验的影响.实验一表明,维汉双语者既存在语言内、也存在语言间的语义启动效应.不管目标词是维吾尔语还是汉语,以维吾尔语(母语)为启动词的效应要大于以汉语为启动词的效应.实验二表明,朝汉双语者语言内产生了类似大小的效应;但当目标词是汉语、启动词是朝鲜语时,却没有启动效应.进一步的问卷调查表明,朝汉双语被试虽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听说和阅读母语的概率大于听说和阅读汉语,但在大学阶段却是汉语占优势;维汉双语被试在小学、中学、大学时的口头语言都是母语占优势;虽然他们在大学阶段阅读汉语的概率要大于母语,但两者的差异要明显小于朝汉双语被试.这些结果说明,语言经验可以改变词汇形式表征的加工速率以及从形式表征出发激活词汇意义的模式,从而使得第二语言有可能取代母语而上升为主导语言.  相似文献   

7.
语码切换代价是指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时反应时变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语码切换代价的存在,提示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系统的加工可能存在差异。而由于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充分体现了双语者对语言系统认知加工的自主控制能力,言语产生的语码切换研究备受重视。研究首先考察了语码切换代价的表现模式,然后深入探讨语码切换代价的来源及产生机制;随着以孤立词汇为加工对象的语码切换研究的发展,句子语境等因素开始纳入研究范围。研究发现语境中的语码切换加工与孤立词汇产生的语码切换加工存在差异,两者差异可从"线索—感知—预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有关研究从孤立词汇产生到引入句子语境的发展,反映研究范式向自然言语产生任务靠拢,以揭示双语者在实际言语产生时语码切换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双语者在词汇选择过程中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称为语码切换。实验1采用语码切换范式,探讨不同熟练程度傣-汉双语小学生的语码切换代价。结果发现,傣-汉双语小学生在语码切换任务中产生了切换代价,且熟练与非熟练双语小学生均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现象,切换至汉语的代价大于切换至傣语的代价。基于实验1发现的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现象,实验2选取刺激-刺激和刺激-反应相容任务,对傣-汉双语小学生的语码切换代价的抑制控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熟练双语小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比非熟练双语小学生强,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反应抑制阶段。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词不对称判断与Simon任务混合范式考察平衡蒙汉双语者词汇与物理位置空间信息的语义表征特点。实验一以平衡蒙汉双语者为被试,发现Simon效应所受影响在蒙汉语言间无差异。实验二以蒙-汉-英三语者为被试,发现Simon效应所受影响在汉语英语间、蒙语英语间有差异。本研究表明,平衡双语者词汇空间信息与物理位置空间信息存在共享语义表征,语言熟练程度影响一语和二语与共享表征的联结强度,验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10.
张积家  王悦 《心理学报》2012,44(2):166-178
以熟练汉-英双语者为被试, 考察了在短语水平上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结果表明:(1)汉语与英语表示空间方所的短语的差异和表示量的短语的对应与否影响语码切换过程, 但对于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表明语码切换代价未受特定语言的语法特征影响; (2)熟练汉-英双语者在短语水平上表现出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比切换至非熟练语言的代价大; (3)熟练汉-英双语者的切换代价源于两种语言短语的激活和竞争, 支持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 可以用抑制控制模型来解释。整个研究表明, 熟练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源于语言表征系统之外。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被动与主动语码切换过程中的语码切换代价及抑制控制的作用。该实验以阿拉伯数字为实验材料,随机选取高校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完成数字命名任务。结果表明,被动语码切换过程存在语码切换代价且代价对称,这一现象既可以用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解释,也可以用抑制控制模型来解释,但未能直接支持抑制控制真正参与被动语码切换,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动语码切换过程中,目标语言为汉语时存在语码切换代价,而目标语言为英语时不存在语码切换代价,可能是抑制控制机制与词汇选择策略共同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汉英语言内及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名母语为汉语的被试参加了一个混合语言的语义判断任务,关键词用汉语和英语呈现,然后重复这些词(语言内或者语言间)。比较词汇第一次呈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的差异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而两种方向的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存在不对称性,从英语到汉语的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大于从汉语到英语的重复启动效应,这与双语表征的非对称模型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3.
语言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与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嘉文  王瑞明  李利  范梦 《心理学报》2011,43(11):1263-1272
运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 探讨熟练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与抑制。实验1探讨双语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中文进行图片命名任务时, 非目标语言英文概念层面的激活与抑制情况, 结果发现, 两种熟练水平的被试均没有出现重复启动效应; 实验2探讨双语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英文进行图片命名任务时, 非目标语言中文概念层面的激活与抑制情况, 结果发现, 熟练双语被试没有出现重复启动效应, 而非熟练双语被试出现了重复启动效应; 实验3探讨非熟练双语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英文进行图片命名任务时, 非目标语言中文词汇层面的激活与抑制情况, 结果没有出现重复启动效应。综合三个实验的结果可以表明, 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中在概念层面上就对非目标语言(不管是一语还是二语)进行了抑制, 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使用一语时可以在概念层面上抑制非目标语言(二语), 但使用二语时不能在概念层面上抑制非目标语言(一语), 要在词汇层面上才能抑制非目标语言(一语)。  相似文献   

14.
李利  郭红婷  华乐萌  方银萍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2,44(11):1434-1442
采用跨语言长时竞争启动范式探讨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的跨语言干扰。实验1的被试选择18名俄语为母语者, 实验2选择18名日语为母语者。自变量是命名语言(一语和二语)和学习条件(学过一致、学过不一致和未学过), 因变量是测验阶段被试图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被试分别用一语和二语命名图片, 观察被试在测验阶段学过一致与学过不一致两种条件下是否都能产生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 无论俄语为母语者还是日语为母语者, 被试只有在学过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未学过条件, 而学过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跟未学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存在跨语言干扰, 且语言间书写特征的差异对跨语言干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焦江丽  刘毅  闻素霞 《心理学报》2017,(9):1150-1157
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探讨3种不同熟练类型双语者在L1(The first language,简称L1)和L2(The second language,简称L2)条件下的自动化情绪通达。实验设计为2(L1和L2)×3(全面熟练双语者、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和听说型熟练双语者)×3(积极词、消极词和中性词)的混合设计,记录3组被试对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1)全面熟练双语者和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词汇;(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大于中性词汇,而L2条件下3种词汇并无差异。结论:(1)全面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均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也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2条件下没有达到自动化情绪通达,其情绪联结性弱于L1条件。不同语言习得类型的熟练双语者在情绪Stroop任务中情绪自动化通达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相似文献   

17.
在图片命名范式下探讨了汉-英双语者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代价及影响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因素.实验一中发现了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但语码切换代价并未表现出不对称性;在加入时间间隔(ISI)变量后,短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表现出了不对称性,表现为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切换代价更大;而长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是对称的.这表明,图片命名任务中可出现语码切换代价,且ISI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重要因素,支持并丰富了对优势语言的抑制说.  相似文献   

18.
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相似文献   

19.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激活状况。实验1和实验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3和实验4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在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英文, 在每个实验的第二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中文。实验1和实验3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有没有自动激活; 实验2和实验4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语义有没有自动激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加工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时, 非加工语言(要求被试忽略的另一种语言)会自动激活, 但在词汇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 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 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相似文献   

20.
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俊  林少惠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2):111-122
采用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为被试,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1采用汉字命名和图片命名范式, 证实了在双言者的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2和实验3分别采用语义范畴判断及声母监控任务, 在语义层面及语音层面检验了双言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特点。结果表明, 在语义任务上发现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在语音任务上未发现。整个研究表明, 语义在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支持了语义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