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8,31(2):418-420
该文在概要说明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表现后,着重分析了目的语自身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三种迁移形式,分析了这三种形式发生的原因.正迁移往往发生在所使用的规则和迁移的规则相同或者接近的条件下,负迁移常发生在学习者把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则当作一般规则来使用.零迁移常常是因为第二语言规则较难,或学习者没有信心用好该规则.该文还对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及国内的有关研究进行阐述和评介.  相似文献   

2.
虽然许多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性别差异是否影响第二语言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尚存在争议,相关研究较少。Stroop范式是语言研究的经典方法,它利用颜色信息和语义信息的相互干扰推论被试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本研究利用此范式探讨不同性别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言语表征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被试性别与文字材料、性别与刺激类型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不同性别被试在第二语言表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第二语言如何学习?笫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如何?是否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相同?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及学习中有何作用和影响?这一连串的问题都等待着语言学界、心理学界以及心理语言学界作出比较圆满的解答。自从五十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证据,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其与第一语言的关系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特点以及人类对自己大脑认识的局限,至今还未能建立一套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完整理论。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相继付诸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及其与第一语言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1,24(3):369-370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功能词来表达句子中各个成分间的关系。此外,它在句法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语法规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往往习焉不察,它们并不妨碍习得母语语法规则。然而,汉语这些特有语法规则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怎样教学语法?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工作者特别感兴趣的。本文从汉语儿童习得语法的过程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钟建军  陈中永 《心理科学》2007,30(5):1151-1154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社会互动情景中的言语活动,"热"的社会化过程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第二语言情景下的文化心理参照系认知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是第二语言的言语能力重要内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言语变异现象部分源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个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无论其语法学得多么好,语音掌握得多么漂亮,没有词汇来表达各种意义,语言交际就难以实现。而上下义关系,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研究的重点,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运用,对相应阶段的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元认知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并逐渐被应用于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各种教学实践中。该文以元认知结构的二分法为框架,说明了心理学研究者致力于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元认知监控来使用元认知知识的内部加工过程的特点,并从影响第二语言阅读的自我观念、文本内容和策略使用意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元认知知识、监控与第二语言阅读的关系,最后对元认知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非常常见。它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依靠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以及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母语如果对外语学习有帮助,就是正迁移,而外语学习过程中如果母语干扰外语的学习就是负迁移。本文主要分析汉语对英语的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的负迁移影响,并对现代高中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反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反馈指针对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给予学习者的评价性信息。该文阐释了反馈的概念、类型以及反馈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角色,并从反馈的时机与对象、对学习者注意力的引导、学习者认知资源的限制、情感支持等方面分析了有效反馈的特征,最后对反馈研究对我国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的意义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郑新夷  连榕  何少颖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949-1957
通过介绍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 一是习惯化研究(Habituation paradigm), 二是多通道优先注视范式(IPLP), 来揭示婴儿语言前概念形成的认知心理。国外的研究表明, 婴儿的动词习得晚于名词学习; 动词的成分习得(路径成分或是方式成分)在婴儿周岁前也有时间先后; 动词完整意义的获得还与母语的输入有密切关系。综述说明, 采用这两种研究范式研究语前婴儿的语言认知是较为经济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Timothy Stanley 《Dialog》2007,46(1):41-45
Abstract : When it comes to how Heidegger understands theology, Martin Luther was instrumental in his early formulations.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 Luther leads him to descry theology as a discipline best left unfettered by metaphysics and this attitude is carried right through Heidegger's career. By explicating Luther's influence upon Heidegger's early Freiburg lectures from 1919‐1923, we can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nuanced way Heidegger construes Luther's theology in the hopes of inspiring key insights for Luther's appropriation in current post‐Heideggerian the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In Logical consequence: A defense of Tarski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vol. 25, 1996, pp. 617–677), Greg Ray defends Tarski"s account of logical consequence against the criticisms of John Etchemendy. While Ray"s defense of Tarski is largely successful, his attempt to give a general proof that Tarskian consequence preserves truth fails. Analysis of this failure shows that de facto truth preservation is a very weak criterion of adequacy for a theory of logical consequence and should be replaced by a stronger absence-of-counterexamples criter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latter criterion reflects the modal character of our intuitive concept of logical consequence, and it is shown that Tarskian consequence can be proved to satisfy this criterion for certain choices of logical constants. Finally, an apparent inconsistency in Ray"s interpretation of Tarski"s position on the modal status of the consequence relation is noted.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