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变: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易学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王阳明少时豪迈不羁,年15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青年时尝格亭前竹以验朱子格物之说。26岁学兵法,27岁谈养生,31岁筑室阳明洞行导引术,34岁因冒死抗谏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谨而入狱,贬到贵州偏远的龙场作驿臣。正德三年(...  相似文献   

3.
"龙场教育四篇",是指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谪官龙场驿丞期间撰写的《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和《重刊文章轨范序》四篇文章。"龙场教育四篇"分别蕴蓄"居夷何陋"理想、"四事"教纲、"无不可化之人"观点和"圣、举教育可统一"主张。它们之间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因有儒家圣贤人格精神贯穿其间而具义脉相连关系;是对史上相关理论的承传,并有实践、实例验证。这里,圣贤不再高不可及,而是实现了和边鄙之野人、乡间之俗人、改过之恶人以至于科考功利追求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分水岭。阳明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5.
“龙场三卦”是解读王阳明易学思想的重要文本,从王阳明对恒、遁、晋三卦的解读来看,他此时所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价值世界以及如何看待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通过对恒卦的解读,王阳明指出价值世界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否定了价值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的理论立场。通过对遁卦的解读,王阳明主张当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时人们应当坚持价值理想,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实践的策略性,不能忽视对客观条件和可能性的分析;当理想中的价值世界暂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时,可以选择策略性遁世。通过对晋卦的解读,王阳明说明了价值之落实与成就理想人格的关系,并提出理想人格的成就终将对推动价值之落实发生积极的作用。“龙场三卦”在哲学义理上层层推进,体现了王阳明对价值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主体实践之关系的系统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的思想以及悟道过程中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他借用庄子思想中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思想等有关理论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从其对"心"之本体的构造到"致良知"哲学命题的提出,我们都能隐约看到庄子思想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明代残酷的政治生态与政治压迫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出"良知"的政治历史背景。他的"良知"说是对孟子、理学和佛学的传承和发展。"吾性自足"是其"良知"的主要内容。长期坚持的执着精神是王阳明龙场悟出"良知"之道的主要方法。王阳明的"良知"说彰显了人的主体价值,具有民间性、世俗性、普遍性和社会性,代表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龙场之悟,学界大多以阳明弟子钱德洪主撰的《王阳明年谱》为依据,但是德洪有自身的立场,这一立场值得反省。本文立足于这一反省,主要从与龙场之悟紧密相关的端居澄默、格物致知之旨以及《五经臆说》三个方面对龙场之悟进行还原式探讨,揭示龙场之悟可能涉及的多层面内涵与意义,从而为阳明龙场之悟的当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文录》续编收有其《与杨邃庵》一书,笔者稽考相关文献指出,此信非写与杨一清者,而是写给时任首辅大学士之杨廷和者。现存阳明文献未见有与杨廷和的私人往来书信,厘清此一点,可以为我们考察王阳明与长期居正德中后期及嘉靖初年首辅之任的杨廷和间的关系提供新的材料,亦可见王阳明对于正嘉之际朝廷"新政"的看法。并于文末附论寄杨邃庵另一书,指出其存在相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王阳明心学的发祥地,也是王阳明弘扬心学的第一课堂。由他亲手播下的心学种子,以后在贵州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之果。从正德初年王阳明讲学龙场、贵阳开始,经过弟子的培育灌溉,到嘉靖、万历年间,贵州涌现出一批心学名士,他们的讲学和著述,不但面向贵州,而且影响全国,甚至海外日本,成为王门后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学派。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黄宗羲撰写《明儒学案》六十卷,其中突出整理了一百多位王门后学的事迹和语录;计浙江王门19人,江右王门33人,南中王门10人,楚中王门2人,北方正门7人,闽粤王门2人、泰州王门21人。按地…  相似文献   

11.
在王阳明思想学说自身的演变发展史上,"知行合一"是其在"龙场悟道"之后对自己思想的一种早期表述形式。王阳明所倡的"知行合一"并不局限于一种"救时补偏"的应机说法,而是从正面论证德性意义上的"知"必然有充足的力量带来相应的道德行为,否则,分离的"知"与"行"将无关乎道德意涵。因此,它与"致良知"在义理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知行合一"这一表述因为不够圆通而被阳明后来放弃,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良知学中"致良知"、"见在良知"、"静坐工夫"等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代思想家湛若水与王守仁生于同一个时代,共同倡导心学,私交也很好。关于湛若’水,王守仁曾说:“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此人。”(《墓表》,《甘泉文集》卷三十二)湛若水也说:“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与同作一传矣。”(《答王汝中兵曹》,同上书,卷三十二)王、湛二人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初识,“一见定交”,至嘉靖七年(1529年)王守仁先卒,其间二十多年,时有交往与书信往来。正德五年(1510年),湛若水居南京,王守仁调南京刑部主事,二人卜邻而居,常会讲于大兴隆寺。后正德八年(1513年),湛若水出使安南…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年谱》所谓“始揭‘致良知’之教”的确切含义是指第一次明确提出“致良知”的话头;作为其立论依据的“遗书守益”之“书”可疑之处甚多;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话头的时间,很可能不在正德十六年辛巳,而在嘉靖三年甲申。《年谱》对“南大吉续刻《传习录》”时间的认定是错误的,南刻《传习录》成书时间当在嘉靖五年八月与嘉靖七年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14.
何静 《哲学研究》2023,(9):77-84
王阳明在与佛教的交涉中充分吸收、融摄佛理,会通儒释,建构起新的心学体系。阳明的心本论与佛学的心本论思维、心如虚空、含容万物、无相无住、心性本觉、“寂知”等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王阳明对禅定较为熟谙,曾亲历从澄心静虑到明心见性的过程,龙场悟道与这种体验紧密相关。阳明提出良知毋需外求,应以良知而非圣人经典为是非的标准,这种思想与佛教反对外在权威的思想具有一致性。阳明转化佛教顿悟渐修的哲理,强调悟后仍当起修,同时还认为致良知工夫无有穷已。阳明还吸纳佛门的无相无住思想,构建了良知境界。  相似文献   

15.
儒学生死观从宋到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王阳明的生死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分别讨论了宋代和明代理学生死观的特点:宋代理学家的生死论述可被概括为"重生轻死"和"随气聚散"两种类型,明早期陈白沙"以自然为本"的生死观接近于道家,而王阳明的生死观则以"良知"为宗,在龙场悟道的真实体验中建立了以心性超越为基础的儒家生死观,改变了过去罕言生死的传统。文章接着重点分析了王阳明生死观的独特性,指出其与宋儒、陈白沙以及传统"三不朽"观念的差别,这种基于道德又超越道德、融通佛道又归本于儒的新型态生死观,对于宋明理学生死观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论说过程的三个关键动词语式进行语义上的分析与厘清,有助于揭示王阳明思想之中的“体知”性特质。“视”、“见”、“知”在王阳明一体论说之中,都属于生存论、道德论的范畴,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领会王阳明生命智慧的工夫论性质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古本旁释》本该是了解王阳明“致良知”说提出之前《大学》诠释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据,但陈来教授在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中考证出两种版本的《旁释》均非正德十三年戊寅原刻,所不同者,百陵学山更为接近原刻而已①。这就使得在研究阳明前期《大学》诠释思想时,《古本旁释》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而阳明最初的《古本旁释》之内容也如迷山雾海,再难得见真容。不过,更为接近原刻的百陵学山本《旁释》,除了在文字表述层面有所损益而不同于戊寅原刻之外,其思想内容应该是一仍其旧而无修改。而且,即使无法完全肯定学山本《旁释》之思想与戊寅原刻等同,如果对照阳明前期论学语,也可以肯定它完全是阳明早期《大学》诠释思想的集中表述,并无后期《大学》诠释思想掺杂其间。因此,学山本《旁释》完全可以作为阳明早期《大学》诠释思想研究的文献材料。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里,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王阳明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程朱理学流行后导致"记诵词章之习"盛行之弊端的修正和纠偏。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工"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物质欲望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和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重视"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肯定功利和事功,把格致诚正之说落到实处,而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提倡和肯定"居官临民,务在济世及物",重视"亲民之实学"等方面。探讨王阳明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于完整、客观把握其思想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方国根(人民出版社)1996年夏,由贵州省政协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浙江余姚市人民政府、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社科院等20余家单位协办的“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市举行。中外专家学者110余...  相似文献   

20.
<正>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扬州府泰州安丰场人。他经王阳明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王艮之学有多个面向,如蕴含道教的思想因素、民间宗教的思想渊源以及平民思想等,而与禅宗的融通是其多个面向中最为重要之一面。本文将通过良知现成与一切现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