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是周守藏窒的史官,博览群书,贯通古今.他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兴衰成败、存亡祸福的经验教训,加以高度的理论分析、综合和概括,求索宇宙人生发展的规律即“道”,在中国文化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生的法则,开创了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中国哲学.老子哲学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活的灵魂和人民智慧的精髓,对儒家,法家、兵家和佛学、道教等整个中华文化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东方和世界的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的优秀遗产,创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及其哲学,重新研究老子哲学在中华古代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及其贡献和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思维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的“道”既是世界的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关于老子“道”的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讨和交流老子及道学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加强中外学者间的沟通与合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省政协共同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鹿邑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在河南周口鹿邑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德国、韩国和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近百篇,与会学者围绕“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这一主题,分别从“老子《道德经》及…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2月22日下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举行了“深切怀念道教学泰斗卿希泰先生”座谈会,深切缅怀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国家“985工程”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卿希泰先生。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盖建民主持。卿希泰先生的长子卿海若先生、次子卿格非先生、外甥女余晓红女士等亲属,全国老子  相似文献   

6.
方东美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终生致力于世界文化“共命慧”的会通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现代重建。方东美晚年运用现代哲学方法,对华严宗哲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方东美称华严宗哲学为“广大和谐的哲学”,是最能体现佛教圆融特色和广大和谐精神的哲学体系,是其诸宗师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先后于宗教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后设或超越的哲学体系,其实质为一套有机主义的和谐哲学思想。一方东美对佛学的研究,与通常的以哲学史的方法重在把握史料有所不同,他是以哲学家的眼光,重在把握原典的内在思想…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日本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安藤昌益逝世2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亚太所、山东大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日安藤昌益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22日至24日在山东大学举行。会议提交论文40多篇。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国文化对安藤昌益哲学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与安藤日益哲学属于同一个东方思想体系。但中国文化对安藤日益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黄心川、李今山认为,昌益以“气”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昌益的“互性妙道”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昌益的“自然世”思想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昌益的“直耕”、“直织”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农本主义思想;昌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等  相似文献   

8.
6月2日、4日天津市中国哲学史学会召开了老子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发表了七篇论文。杨柳桥同志首先根据他研究《周易》和《老子》多年的经验,把《周易》和《老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老子哲学的性质和范畴。他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太史儋,《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在《易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秦易家认为“道”(“易”的发展过程)是发生在天地、阴阳生成之后的,“易”有“简易”、“反易”、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全貌的概念 ,但是 ,在哲学的语境中 ,“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历史上看 ,以韩非、《淮南子》、王充等为代表 ,主要从唯物主义角度诠释老子之“道” ,以庄子、何晏、王弼等为代表则主要从唯心主义角度理解老子的“道”。 2 0世纪 50年代末 ,围绕老子之“道” ,出现了唯物、唯心的论战。但是 ,在论战中无论是以范文澜、杨兴顺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物主义的派别 ,还是以吕振羽、杨荣国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心主义的派别 ,都只是彼此“将”上一军 ,最终都没有把对方‘将”…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德经》充满了和谐文化理念,其中对哲学、政治、应世都有精辟的见解,老子对现实生活中利己、功利、欢乐、物欲、无为、有为、不争等都有丰厚  相似文献   

11.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 (见《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尹文”) ,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6期 ,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 ,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 ,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 ,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现扼其要 ,简答如下 :1 .老子虽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但终于“自隐”而做了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 :“老子 ,隐君子也” ,又谓“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上下篇,当然是我们祖國古代哲学宝庫中的一部分財富,但是老子这个人的時代問題和他的学說的評價問題,恐怕是一時还不可能得到適当的結論的。任繼愈先生的“老子的哲学”(一九五四年年七月二十八日、八月二十五日“光明日報”),不但肯定老子生在孔子以前,而且肯定“老子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第一个自發的辯証法、樸素的唯物論的哲学家。”这个結論未免下得过早了一些,因而引起了讀者相反的意見。一九五五年三月九日“光明日報”所發表的介入先生的“老子思想的唯心論本質”,就是其中之一。介入先生对於老子这个人的時代和“老子’这本書的形成,都是根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國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结束了吗?———与常绍舜同志商榷(王锐生·1·3)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马俊峰·1·14)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与行为规范的一元化———论世界和谐的基本格局(江畅·1·19)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杨生平李凤英·1·24)价值多元与和谐世界———第八届全  相似文献   

14.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5.
华耀增 《天风》2006,(7):4-6
从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的“和”,涵盖着一切“和好”、“和睦”、“和谐”、“和平”、“和好”、“和睦”、“和谐”等词在《圣经·新约》希腊原文皆为近义词。当前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平安世界的理想和目标,是符合圣经教训,更是符合上帝对人世间美好旨意,符合上帝之本性的。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第六期刊载了关锋、林聿时两同志“论老子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本质”一文,意在论证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体系,文章中主要论点是对我和冯景远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刊载的“老子的研究“一文而发。最近又读到人民日报汉友兰先生和关锋、林聿时两同志的关于老子的文章。对于老子的时代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一致;对于老子哲学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对立。冯先生的结论虽与我相同,但采用的方法我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17.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世间万物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存在的道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和谐而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相互关照的和谐精神。“计白当黑”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画中形成的一种绘画观念。现实中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这是普通人共同的认识,虽有黑白不分者,纯属是有眼无珠的强词夺理和品质恶劣所致,这与绘画创作的计白当黑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计白当黑在绘画中是艺术行为和艺术把握,是高尚的文化活…  相似文献   

18.
2016年7月22—24日在辽宁丹东举行,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辽宁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共有7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发展和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当代中国现实重大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认为,哲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对世界、人生、历史进行崭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相印证的形而上学样式;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创建要处理好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理论、实践、文化之间的关联;哲学的创新发展应当回到生活世界去寻找意义的前提;《资本论》是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我们来到老子晚年定居讲学地区的西安,参加此次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其重要意义之一,便是会聚东西方学者,借老子的智慧来为我们当前扰攘不安的世界进行一次盛大的文化与哲学对话。我曾多次出席西安举办的老子学术讨论会,此次论坛国际学者的对话,要比以往更具有时代性意义。下面我想对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20.
《老子》最早赋予“道”以完整和深刻的哲学本体论意义。道的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三重内涵的融通合一即是和谐的意义和旨趣所在,体现为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状态。和谐的终极价值以人的意义统一性为逻辑基点,和谐的终极存在以道的世界统一性为生成维度,和谐的终极解释以道的知识统一性为治理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