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认为,历史乃人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看作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所以唯物史观之“物”指人而言。这一答案,貌似有理,实际不然。因为它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历史观现象内部心物关系谁决定谁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唯物史观之“物”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那么什么是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呢?是以物为媒介而发生的人和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时代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科技革命越来越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生活科学化已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第二,和平与发展已上升为当前时代的主题。尤可注意的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许多全球性问题的实现,已经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民族乃至个人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谁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历史向全世界历史转变的伟  相似文献   

3.
苏联社会学家们正在密切联系着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即苏联社会由已组成的几个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的消失问题,而对城乡人口成分的变化展开了研究。从前,历史发展把社会发展初期阶段具有的社会同质性引向愈益扩大的阶级分化,而现时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本身则提出了克服阶级分化和过渡到无阶级社会(此社会从社会性看是同质的)的必然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普遍的正义如何可能——柏拉图正义论及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试图解决正义是什么、正义如何可能和正义是何种价值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其提问题的方式、解决路径都是柏拉图式的。有借鉴意义的是正义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土壤以及社会供给正义的途径。实现正义是一个艰难且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 ,推进民主进程、使正义理念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深处 ,相对正义的社会才会被建立起来 ,基于此种理念之上的用以保证、体现和实现正义的制度才会被设计出来。  相似文献   

5.
是哲学选择了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哲学?答案是双向选择。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物质性决定了它能选择哲学。但是在历史选择哲学的基础上,哲学也选择历史。哲学作为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对人创造社会历史活动的指导作用,直接地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走向与进程,使世界各国的历史都呈现特定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寺坊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一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伊斯兰教来到中国后产生的特殊社会组织,最终发展演变为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典型的民族社区形式.西安穆斯林秉承伊斯兰文化传统,又具千年古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特征非常明显.本文从社会组织视角,以西安穆斯林寺坊历史概况和寺坊组织的构成及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阐述,探讨中国伊斯兰教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启动初期的特定历史阶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勾划出了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的远景发展目标,探索了在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下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和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以聚集力量的农业发展实现路径,探索了在工业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技术改革,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在对这一《纲要》历史地位的评价上,应当系统考察其制定、原本内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其本来,不能因为实施中发生的问题而遮蔽其历史贡献,当然,也不能回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教训。  相似文献   

8.
与过去出版的这一类的受批评的论文集比较起来,这一本书的有益的特点是对于逻辑问题的选择更加精炼,对其阐述更为深刻。在这一本论文集中既考察了从前早已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例如,关于逻辑形式,关于思惟的正确性与真实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也考察了与数理逻辑的成就相联系而发生的一些问题。在发表于文集中的各篇论文中一般都给予唯心主义以足够详尽的批判。在许多论文的逻辑观点的考察中,并适当地补充以历史的阐述,对于这一些或那一些逻辑派别发生的社会根源与认识论的根源加以具体的分析, 第一篇论文是奥依什维洛约“关于逻辑学对象的问题”,在这一篇论文中考察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  相似文献   

9.
把所有关于人、个人、个性的问题列入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在最近几年迫切起来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其他问题的同时研究人的问题吗?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问题当作个别课题,还是赋予它以某种其他意义呢?既然个人的问题在社会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般,那末,这个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呢?我们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必须注意凯列、科瓦尔宗提出的观点,即,人的问题在一般历史进程概念中、在社会现实中的特殊作用是通过它在社会哲学范围内存在的特殊形式和特殊功能而实现的。毫无疑问,这个论点具有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对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回答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未对未来社会做过于细致和详尽的描述而把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留给了后人。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虽然经历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但因囿于历史条件而未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解答。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历史的逻辑终于冲破理论的固有范式而将其纳入常规。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其合乎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驱动下,改革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完全是自然和自发的,其矛盾运动必然要通过革命或改革这个中介予以实现。这既是当代中国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4,(5):20-28
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的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的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的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的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的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的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的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的,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的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的能量而引爆的。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的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识的科学化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厘清社会认识论其他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社会认识系统而言,以社会为认识对象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前提,以社会为对象来确定的社会认识中介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具体方式;就社会认识形式而言,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必然会努力使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符合社会客观实际,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社会认识虽然是一种悖论式的认识,但其客观性、真理性与现实仍占主导和决定地位,科学化仍是人们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就社会认识的功能而言,人们解释社会、规范社会及改变社会的活动也都要求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因此,社会认识的科学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努力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学海》2004,(3):79-84
现代化的全球性进程 ,生发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冲突 ,构成了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困境。面对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后现代思潮之间的矛盾以及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之间的冲突 ,以地方性知识的实践为条件 ,寻找文化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分类、过滤和选择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而它在实践中的兼容与变异则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动力 ,其平等眼光与内部眼光更是对普适性现代化观念和进程的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代新兴宗教现象的思考——兼谈新兴宗教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传统历史文化的现象之一。几千年来,宗教一直在世界历史舞台和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很多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直到现在,仍然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与之伴随而生的新兴宗教现象,则是世界宗教历史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探讨。本文对当代新兴宗教现象做一些学理性的讨论,不确之处,欢迎方家指出。  相似文献   

16.
吴国璋  桑明 《学海》2001,(5):83-8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共产主义又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正是人的解放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当前经济改革是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开始弱化,还是意味着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或途径发生了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当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来认识,仅仅囿于现象形态的讨论,是很难把问题讲清楚的。我基本上同意“弱化”说,但我认为,把握国家各种职能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必须从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的一般规律出发,这就需要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哲学的和历史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它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自由主义的自由。自由主义抽空自由的现实物质根基,鼓吹静止的、形式优先的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而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质的而非形式的自由,认为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不能在逻辑童话中长成而只能是历史呈现的;实现自由的现实手段只能是以发展为关键词、以生产实践为主的历史活动,而不能依赖"自由意识的进展"或纯粹精神的自我运动。真正的自由要求克服他物、他人和自我心智缺失的三重强制,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马克思历史哲学反复申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9.
当被观察的“对象”称做非洲 ,而观察的主体又是非洲之时 ,观察者不能不提示一切同非洲相关的观点乃是集合了下述几个问题的观点的交汇 :谁在观察非洲 ?非洲在观察什么 ?谁在观察非洲观察者 ?由此而生产了两个题目 :认定主体和区分这些观点领域里选出的各个对象和主题。如果关于非洲的观点 (或者说非洲的观点 )是各种视角的交汇 ,那么这些视角只有同正在生成的非洲历史联系起来 ,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脚点。而非洲的历史是多元的 ,因为地理的多样性、社会政治角色和组织的多元性赋予了非洲历史以“变化无常和多样”的特点。这就是说 ,对于非洲人…  相似文献   

20.
何建华 《伦理学研究》2012,(5):42-46,58
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公平正义观,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实现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在西方,公平正义观经历了一个由形式公正走向实质公正进而追求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相统一的过程.借鉴西方公正观演进的逻辑,把握公平正义发展的规律,构建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平正义实现机制,逐步实现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对于构建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