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等方面,来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教育哲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发展生产力”主要地决定着我国教育的本质。发展生产力,这是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在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标准起到了总的方法论作用。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生产力分析方法”。邓小平并未对生产力标准在其理论中的地位作过评  相似文献   

3.
对“生产力标准”的研究,一般属于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范围,由此构成了“生产力标准”的两个基本研究层次。生产力概念在古典经济学中已有应用。而在现代经济学中,生产力理论主要研究劳动生产率问题,所注意的是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各种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的发展。以此为中心,进一步研究生产力自身的结构,生  相似文献   

4.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仅仅以感性事实来论证,或者完全自然主义地以既成的理论来应用,都是肤浅和片面的,而必须对其作深层理论探索和挖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似普适的全称肯定判断.但究其实,这一判断的主词“科学技术”,实指“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表征着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化程度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尺度.“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的确立,其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必须一体化,并且科学、技术要走在生产的前面.而事实上,萌芽式的古代科学技术根本不够这个“格”,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期也仅初露端倪,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诞生的现代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就演变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因此,认为“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本来就固有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近来,学术理论界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将其主要意见概述如下。 一、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依据 众多论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时代的命题,要正确把握它,就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第一位”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什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及实践依据。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科学生产力观,现实根据是当代社会的实践。学者们指  相似文献   

6.
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高光主编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一书,即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生产力理论专著,它对目前生产力理论前沿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从新的角度作了探索性研究。生产力的要素构成问题,是生产力理论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建国到70年代末,主要是“两要素”和“三要素”的争论。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作者吸收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并不满足于确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而是致力于探索各构成要素在生产  相似文献   

7.
一、科技社会化整合结构:中心视界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十年之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现代科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到现代,人类实践体系中总是不时地孕育出某种破坏性力量(本文称之为“自然破坏力”),这种破坏力与一直被视为实践积极成果的物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共同影响社会发展。以前我们仅仅正面地看待实践,遗忘了孕育出“自然破坏力”的实践的负面性。其实,引入“生产力”与“自然破坏力”的对立,才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对于现代发展更富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对这一主题,书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无论从历史评述还是现实发展资料分析,以及从理论推导上,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书的出版,对我们加深理解我国将努力实现的“两个转变”是有帮助的。除了深邃的理论探讨和认真的推导分析外,本书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新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总结评析了从古至今国内外有关生产力问题的各种观点,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科学地构建了作者自己的理论体系。本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它指导下,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概念过去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今天却越来越显得重要,显得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个概念就是“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清楚明确地提出来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在批评普鲁东关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的“要素”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七十年代末以前,主要是“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之争。七十年代末以后,由“要素论”之争进入到对“生产力系统”的探讨,这是对生产力概念研究的一个较大的进展。当前对生产力概念的研究,应该正确处理“要素论”和“系统论”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把研究工作停留在“要素论”的水平,又不可用“系统论”否定“要素论”,而应该把“系统论”和“要素论”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是研究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关键。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完全适合论”以及后来的“自动适应论”,使苏联理论界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否认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或者赋予矛盾以消极的含义,从而不把社会主义矛盾的辩证法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导致思想上的保守僵化,政策上的严重失误和经济发展中的停滞不前。通过五、六十年代批评“完全适合论”和八十年代批评“自动适应论”,苏联理论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的研究有了重要的进展和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中的两大困惑无论是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构建历程中,还是在这一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初表达出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一直面临着两个没有解决的理论困惑:其一:在谈到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一方面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第14页),甚至认为“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同上,第23页),另一方面却又指出“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同上,第14页)。这种表述后来引导出的历史公案是:究竟…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世界经济形势、科学技术发展和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而提出来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综合判断,它涉及一般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等重要理论。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特指自然科学,还是也包括社会科学?换言之,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这个问题因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学术界在讨论中意见分歧很大,引人注目的是,我国著名自然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16.
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生产力范畴是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逻辑之间合力的结晶。它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契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德生产力所具有的特殊内核及其要素,决定其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中的独特地位,而日常意识正由于不具有这些特质而不能纳入精神生产力范畴。因此,强调道德生产力不仅不会引起所谓“泛生产力化”,而且可以带来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中的科技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承旺 《现代哲学》2000,(1):11-15,5
邓小平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他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针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趋向,概括人类对科技的新认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人类对科技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奏出了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如何认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这些东西的反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无限地夸大反作用,完全颠倒了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炮制和推销“上层建筑决定论”、“权力决定论”、“唯意志论”等反动谬论,推行一条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和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在坚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作为总体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还是构成生产力的某一因素起着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分别有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各自的社会基本特征。作者称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为“第一生产要素”,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力、奴隶社会的劳动力(奴隶)、封建社会的土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第一生产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上述论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由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龚育之教授作序,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温宪元新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已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多视角、跨学科审视的力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共有八章。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立意新颖。书中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内涵、伟大意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新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经济发展、现代文化建设、科教兴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全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