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道德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但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存在某种道德的普适性,也不表明当今社会毋须对普适伦理的寻求.康德的道德既是德性又是规范性;既是道德主体之自觉,又含有道德本体之意味,两者是内在统一的.然而,西方社会因历来政治、法律重于伦理道德,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的规范伦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之不同,是以内在规范和道德自觉之统一为其特征.传统的规范性道德理论,面临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和道德无序的局面,已无能为力.德性伦理的复兴,并不排斥伦理规范,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外在规范为内在规范,使德性和规范在更高的层面得到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能动性概念的理性结构及其在道德最高原则证成与道德规范性来源中作用的论述,系统介绍了格沃思道德哲学的基本思路。能动性是格沃思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是整个道德哲学的方法论起点,也是其规范性关切的终点。格沃思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的能动性概念,继而通过对能动性的理性结构及其存在的必要前提的分析来说明道德最高原则的可能。格沃思认为,一个具备基本理性的能动者只要对自己的能动性进行实践性自我理解就不得不认同一条道德原则,即"总是按照你和他人平等的普遍权利所要求的那样去行为"这一普遍一致性原则。格沃思道德哲学的规范性既不来自于外在神圣意志也非形而上学的本体预设,更不来自经验的善。它建立在主体对其能动性的反思所产生的辩证必要性之上。  相似文献   

3.
气节概念从肯定方面看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从否定方面看则是对所有不合价值理想的外在压力之抗拒.从内涵上看气节观包含主体自觉、应有的理想与道德原则、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和坚守、道与道义、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献身精神、自觉的行为操守诸方面内容.气节观从个人层面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社会层面看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激励和引导人们向遵循这些价值理想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努力,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作用.中华气节观在历史上常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也包含着负面因素与糟粕.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人作为某种活动的主体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作用等等。被打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烙印的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很窄,它适用于人和人类社会、人的一切认识及人化自然,但不适用于非人化自然。它不是一个本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所谓个人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个人道德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以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植根于个人与道德的本质联系,因此它深刻地体现在道德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伦理学,特别是孔、孟伦理学,对于人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中的表现,不乏精彩之论,其理论上的失足之处亦颇值得后人借鉴。今天,人们在探讨主体性及其在道德领域中的表现问题,回顾一下古代著名伦理学家在探讨这些问题时的理论得失,应该说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 在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将道德从超越个人之外并且超越人类之外的天命、神意等宿命论和宗教信条下解脱出来,成为人们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的产物,从而充分地肯定了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个人偏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道德偏好是指人们在道德上对某一事物、某种活动(或某一状态)的喜好、喜爱或偏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有选择地履行或践行的道德活动。道德偏好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前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伦理学中,个人的道德偏好被压抑或抑制;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个人的道德偏好开始得到肯定与张扬,但尚未受到我国理论界的应有重视。正视和肯定人们的道德偏好对于我国现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或者个人对行为主体所进行的道德评价,主要借助于社会道德评价舆论来完成。而社会团体既是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又是其传递环节,同时还是进行道德评价的主要场所,它在道德评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放大作用。对社会成员直接起作用的往往是他所在团体的区域性舆论。这种舆论如果与社会舆论的价值倾向一致,那么,它就将做出较为积极的反应。此时,这个社会团体所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民主模式下以公民为中心的道德逻辑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德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与以公民为中心相对立,而是对它的扬弃、包容与超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道德逻辑演进规律的理论自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的道德理由;"人民的统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运行的道德尺度;追求"人类解放",即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控制的哲学反思——兼与杨桂华、何怀远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控制是区别于生物控制、自然系统控制而为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生存和运作的理念、规划和运动过程 ,社会控制诸多领域和参与者 (组织与个人 )相互主体性和相互客体性以及彼此相互包容是现代社会控制理论最为突出的特征 ,而主体性和制度性则成为研究现代社会运行系统和控制的两个最为关键性的概念范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未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之前 ,社会控制理论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和习俗等多方面的研究相关联 ,大多具有直观性质 ,缺乏理性高度 ,虽有整体观念 ,但未深入社会控制的本质。自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不是非道德论者,马克思提出了道德黄金律:即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经济与与精神道德因素。马克思金律是经济金律与道德金律的统一。经济金律在"帕累托最佳"那里被应用了,而道德金律却被悬隔。马克思道德金律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善的价值,而不是恶的障碍、危害。它是儒家与《圣经》、功利主义、康德金律等的扬弃。马克思道德金律,既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规范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主体性论争中,核心意见有两种:一是从人本主义价值哲学出发,视主体者个人为本原,主张“工具主义道德论”;二是从社会关系总体制约出发,强调客体的必然性,主张“道德主体性的客观原则”。笔者认为,“工具主义与“客观原则”的对峙,实质上涉及三个问题:其一,道德主体与规范客体的关系;其二,道德主体性动因;其三,由此对道德价值的观念建构。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思想进行了探讨:一、从词源上考察义务范畴的发展,指出义务在古代从“应当”至“规范”再至“职责”的内涵不断丰富或具体化的过程;二、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在人伦关系中的对应性学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考察;三、认为儒家的道德义务的宗旨在于道德人格上立论,即人格确立的标志是在动机上立志为善而行善,在责任心为人格的实质;四、揭示儒家道德义务一种心理机制的特点,即意志力不是以理性对情欲的绝对压制为前提,而是以知、情、欲的和谐运作、水乳交融为自由境界;五、认为儒家关于道德义务的形而上基础的特点在于“天”是一种内在的伦理必然性而非超自然的存在,命运只为作为伦理必然性而不是外在必然性的意义上被注意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行为能否合乎道德标准,是通过外在的社会条件和内在的道德意识来确保其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社会条件,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以及社会道德整体的水平等等;而内在的道德意识,有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的自觉和信仰。  相似文献   

17.
道德定力是个体面对不良道德风气和诱惑时,表现出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包含道德判断力、道德自觉力、道德意志力、道德捍卫力和道德引领力等构成要素,体现社会道德要求向道德主体内心的自觉转化,属于支撑个体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力量。就其现实价值而言,道德定力表征了个体坚信道德价值、坚守道德要求的内在信念,是个体崇尚道德、维护道德与践行道德的动力之源,有助于推动个体道德由外在规制转向内在自觉、支撑个体道德适应现代社会生存新境遇、筑牢个体道德失范的双重预防屏障以及细化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与阐释框架。就其培育路径而言,当下道德定力培育路径主要包括树立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以涵养道德定力的思想根基、激发修身自律与公共意识以强化道德定力的内在规约、增强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以优化道德定力的形成环境、深化制度建设和协同治理以构筑道德定力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坛荟萃     
陈志尚:对主体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主体性是人性在对象性活动和关系(即主客体关系)中的体现。人的活动和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体性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三点特别重要,即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对自由的追求。 二、要全面地理解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中最根本的是实践性。现在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极端夸大实践的作用(所谓“实践本休是存在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一切存在对人来说都无从谈起”……甚至公然说是人的实践创造了自然界,等等),夸大非理性、无意识甚至本能的作用,贬低或忽视理性在人的主体性中的地位。必须重视研究情感、意志、直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规律与个人自觉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1)实践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的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标志。(2)马克思这个观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手稿》中已露端倪。但在那里,马克思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人的本质仍被理解为“类特性”、“自由自觉的活动”,只是到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这个观点才得以形成。(3)人的“自由王国”是对“必然王国”的认识和改造,这原则上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个人的解放,离不开阶级的解放、社会的解放,三者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从而批评了“社会必然性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异化形式,而个人解放与自由是对社会必然性的摆脱”等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德的本质,说法种种,在笔者看来,道德的真正本质是主体性(包括群体主体性和个人主体性)的集中表现的确证,是主体规约和完善自身的社会工具和社会形式。群体道德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和功能,一是要协调群体内部的各种道德关系、规范约束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使群体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